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针对吸毒行为的定性主要有"犯罪说"、"违法说"、"合法化说"、"疾病说"及"受害说"等观点。基于现有研究及国外有关政策,明确吸毒者兼具病人、违法者、受害者三重社会属性,提出我们应正确对待吸毒人员,各部门应形成合力采取有效且人道的戒毒措施,保障戒除毒瘾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代位权的行使结果归属,有"平均分配说"、"优先受偿说"和"入库规则说"三种不同的理论。我国《合同法》、《合同法解释(一)》对代位权进行了规定,并且采用了"优先受偿说",这样规定有利于高效、方便地处理实务中普遍存在的"三角债"等问题,当然"优先受偿说"也有其不足之处。在新环境下,我们要在坚持"优先受偿说"的前提下,重新理解思考并不断完善规则。  相似文献   

3.
霍海红 《中外法学》2012,(2):350-368
源于苏联的胜诉权消灭说,在我国民法学上长期居于通说地位,但我们的理解存在"名"与"实"的混淆。除苏联法学的强大影响,我国胜诉权消灭说之"名"的形成基于两点:一是对权利消灭说、诉权消灭说和抗辩权发生说存在极深误解,它为胜诉权消灭说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二是坚持起诉权与胜诉权相区分的二元诉权说,该说构成了胜诉权消灭说的论证和表达框架,也是其名称的直接来源。胜诉权消灭说之"实"在于允许和要求法官职权审查和援用时效,它构成与其他三种效力学说的本质区别,也是决定胜诉权消灭说价值和命运的根本所在。随着法官职权援用时效被禁止,胜诉权消灭说已"名存实亡",但由于二元诉权说的通说地位仍在,法律人和普通人使用"胜诉权"表述的习惯仍在,因此,胜诉权消灭说至少在目前仍做到了"实亡"而"名存"。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悬赏广告被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悬赏广告的规定却不够明确,难以处理一些疑难复杂的实践问题,并且引发法学界的长期争论,矛盾的中心所指就是悬赏广告法律性质。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理论界主要存在"单独行为说"和"契约说"两种观点,此两种观点各有利弊,但"单独行为说"较之于"契约说"更具优势,一方面弥补了"契约说"的缺点,另一方面使法律关系明确化。通过对悬赏广告的概念和现行的规范作简要分析,吸收借鉴国内外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对这两种观点进行系统的比较,在支持"单独行为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议,从而兼顾各方利益,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罪名与罪过形式对应关系,是指一罪名与该罪名所代表的犯罪的罪过形式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关于该问题,理论界有"单一罪过"、"混合罪过"和"复合罪过"等诸种学说。本文在介评上述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单一罪过修正"说。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悬赏广告越来越多,其法律性质如何,效力如何,我国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学界也对此有不同意见,一为"契约说",一为"单方民事行为说"。笔者赞成"单方民事行为说",本文中论述此观点。  相似文献   

7.
悬赏广告古已有之,但对其法律性质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在了解契约说与单方行为说的基础上,通过赋予悬赏广告这种特殊的要约以特殊的"登记"效力,在这一前提下,解释理论问题,解决实务问题。认为采用契约说更能兼顾广告人与相对人的利益,更加公平。  相似文献   

8.
对于不同种有期自由刑如何并罚决定执行的刑期,我国现行刑法并未作具体明确的规定,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也就无所适从,做法不一,给数罪并罚制度留下了亟待解决的立法空白。本文阐述了法学界对于此问题的四项主张后,重点介绍了其中最值得提出讨论的"折算说"的优缺和采"分别执行说"的依据,最后笔者强调并解释了坚持"分别执行说"的原因、依据,并结合"不同种有期自由刑如何并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问卷"分析,建议立法部门尽快做出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9.
"预防滥诉"说、"三权分立"说以及"热心瓣护"说是美国法学界关于原告资格功能的三种主要学说,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原告资格规则得以构建的理论源泉.相较于"预防滥诉"说和"三权分立"说,"热心辩护"说因其与诉讼目的、诉讼结构以及人的"经济人"本性的暗合而逐渐在美国原告资格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支配性地位,并成为美国现行原告资格规则构建的主要理论基础.美国关于原告资格的这一功能定位,必将为我国拟进行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证明责任与不适用规范说——罗森贝克的学说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浩 《现代法学》2003,25(4):81-86
本文着重探讨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负担客观证明责任的缘由。文章认为,与"拟制说"相比,罗森贝克的"不适用规范说"对缘由的解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实体法作为裁判规范,其适用是与要件事实的可证明性相关联的,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未必一定需要拟制这一中间环节。因此,"不适用规范说"不失为一种有力的学说,对我国民诉理论与审判实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认性质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青山 《法学论坛》2000,15(6):100-105
在完善证据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的背景下,对自认制度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也凸现出来.本文认为对自认性质的探索首先应区分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并认为诉讼上自认的性质应界定为"观念通知说",而否弃"意思表示说";诉讼外的自认应定性为"区别说",而摒弃"传闻法则例外说"和"情况证据说".  相似文献   

12.
王昭武 《中国法学》2020,(2):238-255
混合惹起说虽然是共犯处罚根据论的通说,但是其最大不足在于,无法有效应对新型网络共同犯罪。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混合惹起说以限制从属性说作为理论基础,主张只有犯罪结果对正犯与共犯而言均具有违法性,才可能处罚共犯。然而,既然共同犯罪的本质是行为的共同而非犯罪的共同,成立共犯理应只需从属于正犯的实行行为,而且,对正犯的违法性评价未必连带作用于共犯,因而可以采取最小从属性说,无须采取限制从属性说。如此,就需要对混合惹起说进行修正:处罚共犯,只要求犯罪结果对共犯而言具有违法性即可,无需对正犯也具有违法性。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应对新型网络共同犯罪等问题,也可以对共犯故意创造"利益冲突状态"的行为作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环境法学界在各种教材和论著中均将文献中记载的殷商和秦国"弃灰法"定位为环境法,并认为其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环境法。这是环境法学界抱持的一种长期性、整体性的错误观点。从环境法的视角解读"弃灰法"并不具有合理性,而对之最具合理性的两种解释是"发展农业说"和"禁止移祸行人说"。  相似文献   

14.
彭岳 《北方法学》2016,(6):150-157
《企业所得税法》第58条试图全面解决税收协定在国内适用的三个问题,即条约的国内法效力、适用方式和法律位阶。对于如何理解第58条中的"不同规定"与"办理",存在"绝对主权说"和"国际条约说"之争。虽然两种学说的理论依据和具体主张有所不同,但它们均以维护法律体系的纯粹性为最高目标。这两种学说并不符合中国的混合一元条约适用体制。当前,中国应采取更具实质主义导向的方法适用税收协定。  相似文献   

15.
王天华 《法学研究》2012,(5):81-102
机关法人、机关犯罪、行政主体乃至行政法人等法律或法学概念,以及一系列以国家机关为原告的名誉侵权案、敲诈勒索政府案司法判决表明,我国公法与公法学体系欠缺清晰的"法学国家观"。在大陆法系国家,建构法学国家观的任务主要是由国家法学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德国的国家法人说完成的。国家法人说在国民主权原理的宪法秩序下受到过批判或否定,但"国家法人"这个以法秩序的统一性为目标的法技术概念及其背后的法学思考方式却保留了下来。梳理国家法人说的兴衰过程、清算国家法人说的法学遗产,有助于厘清我国目前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对建构我国的"法学国家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论述不同证据概念学说下的中国刑事证据辩护之当下与过去,并适时的穿梭于"事实说"与"材料说",不断的总结过去的经验,而后在规范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上谈证据概念的去定义化,最后再以人权保护的视角对中国刑事证据辩护做适当的展望与畅想,从而完成对证据概念转变下的中国刑事证据辩护之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7.
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私法的最早形态。学者们对其褒贬不一:在承认它的开山意义之时,也都会嘲讽它的不足之处,即:通过语法结构来划分"人法"和"物法",但是本文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文中在介绍巴氏"法则区别说"产生的背景、阐述其基本内容后,对巴氏"法则区别说"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巴氏"法则区别说"的方法论有其时代背景,并非随意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江淮法治》2014,(22):40-40
正不忠法官正在审理一件夫妻出轨案件。听了双方的供词后,法官说:"太太,照这样看来,确实是你对丈夫不忠!"太太愤怒地喊道:"不!是丈夫对我不忠!他说要出差一个星期,可是才3天就跑回来了。"我住在他隔壁两个流浪汉被逮捕了,法官问第一个:"你住哪里?"他说:"田野、森林、山丘,海滩。"法官问另一个:"你住哪里?"那人说:"我住在他隔壁。"索赔一个妇女乘车时被夹断了右手食指,她要起诉,向汽车公司索100万元。律师对她说:"一个手指恐怕不能索赔那么多。"妇女咆哮道:"为什么?我那只手指是用来指挥我丈夫的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文从我国刑法的规定出发,结合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分析我国刑法中的醉酒犯罪的罪过形式问题。理论依据不同于通说"区分说",而是"综合说",主张探究原因自由行为的罪过形式时,应当结合原因行为时和结果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综合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简略考察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说的逻辑根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天赋观念说的与众不同之处,特别是关于感觉经验在天赋观念从潜在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所起的"诱发"、"唤醒"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