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美德是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实践中具备或实际展现出来的品质和能力,具有政治性和公共性两大特征,既是一种政治美德也是一种公共美德。公民美德有利于促进公共参与,有利于凝聚价值共识,有利于支撑法治建设。培育公民美德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就高校而言,培育公民美德不仅需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也需要发挥公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末期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理论是建立在对自由主义和代议制民主批判基础上的一种民主理论,它的产生引发了众多西方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尽管各种理解莫衷一是,但基本的共识是协商民主倡导协商与对话,在政治决策中引入公民参与,强调协商过程的平等性与合法性,追求责任和理性。协商民主理论所包含的这些核心理念不仅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增强了公共决策的合法性,更激发了公民的参与热情,培育了公民参与的美德。  相似文献   

3.
公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涉及的是人与政治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最早的公民理论,是现代西方公民理论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要求,是衡量民主政治的重要尺度。本文在分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民主与宽容有着内在的价值关联,民主政体的巩固也需要宽容的社会心理和公民美德。公民文化理论将宽容理解为多元主义社会价值取向,它有助于在公民结社中培育共同情感、淡漠政治分歧、增进信任与合作、缓和政治冲突。公民美德理论认为宽容是公民超越私人利益的局限,在公共生活和交往中表现出的市民风范和公共理性,它缓和了市场社会过度竞争造成的人际关系恶化.使政治行为文明化.并有利于民主的巩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民无序政治参与对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民主政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和谐社会需要的是有序的、理性的公民政治参与,应该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提升公民政治文化素养、进一步规范民主制度等措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弱化无序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涵决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离不开公民参与。公民政治参与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服务型政府发展民主的核心内容,与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相契合。针对现实实践中公民政治参与的困境,树立民本执政理念,塑造理性的政治参与公民,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制度,支持引导公民社会良性发展,是今后服务型政府加快自身建设、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群体性突发事件为切入点,在对政治参与内涵及价值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公平正义、制度建构以及公民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建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群体性交发事件为切入点,在对政治参与内涵及价值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公平正义、制度建构以及公民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建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协商民主与公民精神的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美德,它本质上是公民社会的精神纽带与核心价值。良好的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协商民主是建构这一基础的重要途径。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呈现的是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它不仅标志着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而且能有效促进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