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虽然她不是什么名人、伟人,一辈子也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是,她确是一位能人,一位强人,她以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母亲在我的心目之中最伟大。我的母亲是一位完美的母亲。虽然她不是什么大家闺秀,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学历和专长,但是,她确是北方农村女性当中的佼佼者,她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言传身教,给我们铺就了做人做事的人生之路,使我们获益终生。所以,母亲在我的心目之中最完美。  相似文献   

2.
母子恩怨     
罗伟 《农村青年》2011,(5):26-29
他是湖北竹山一位命运多舛的打工仔。15岁的时候,他亲手将母亲送进监狱;流浪5年,他痛恨没有给他温暖的父亲和母亲;找到母亲后,他却再次踏上了奔走之路。只不过,这次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拯救身患重病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孙志昌 《工友》2011,(2):56-56
小时候,爱玩的天性,让我在家一刻也呆不住,总想跑出去,和小朋友一起尽情地玩。哪怕是冬天,我也一样,傻玩。母亲不找不叫,我根本不知道要回家吃饭。每次被母亲喊回家,一进门,母亲总是先抓抓我的手,面带怒气地数落我几句,就知道玩,连吃饭也忘了。虽然母亲这样说,我还是没往心里去,  相似文献   

4.
今年21岁的刘方艳是一位女大学生,她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毅然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带着母亲打工挣学费,背着母亲上大学,不折不扣地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刘方艳背负的不仅仅是年迈的母亲,也是一座感恩的大山。2006年8月24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召开了刘方艳先进事迹报告会,她的事迹感人至深,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5.
陈兆 《重庆工运》2003,(8):53-53
“城里的媳妇乡下的婆”,结婚初期,我一直担心妻子与母亲是否能和谐相处,因为她们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远在乡下的母亲也迟迟不肯进我城里的小家,即使偶尔来看一下我们,母亲也只住一两天便匆匆告辞。在妻子面前,母亲总说老家忙,有许多农活要干。其实,母亲早已从农田“退休”,所谓农活也不过是几块蔬菜地要侍弄而  相似文献   

6.
兄弟     
吴长海 《工友》2014,(10):48-48
正张军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这在那一带是出了名的。张军铁石心肠到什么程度?说说你就知道了。那一年,张军的母亲得了重病,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可无奈医生回天无力,最后还是死在病床上。面对死去的母亲,张军竟然没有一滴眼泪。要知道,在他只有五岁的时候,父亲因车祸离他而去,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姐弟三个拉扯大,为他受了多少罪,他心里肯定明白。可母亲死时,他却没有一滴泪!直到送葬那  相似文献   

7.
法律问答     
《农村青年》2007,(4):50-51
老人没留遗嘱遗产未必平分 问:我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从小帮着母亲把弟弟、妹妹拉扯大。去年母亲走了,老人生前未留有遗嘱,但却留下了12万元的存款。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兄妹几个开了个家庭会议。三个姐姐表示放弃遗产继承。由于我是老大,故此前母亲购房及为家中“添大件”时都出了钱,对母亲的照顾也最多,因此,我主张在分配遗产时适当多分。但我的小弟却认为,既然母亲未留有遗嘱。遗产就应平均分配才对。请问遗产应该怎么分?  相似文献   

8.
梅若雨 《时代风采》2008,(24):34-34
中秋的前夜,又一次梦到母亲,在老家的小院里,看到了母亲和姥姥,姥姥在屋里坐着,幸福地微笑。母亲却一如她的人前,匆匆地准备出门,似乎是要去田间劳动或者是要去做点小生产什么的。  相似文献   

9.
经典网帖     
高冬梅 《工友》2008,(4):61-61
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五口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家里的经济时常捉襟见肘,因此,母亲格外抠门。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地图     
谢楠 《农村青年》2006,(5):44-45
母亲每次打电话来。都要千叮万嘱半天,好像我是个还没有长大,依然整天在她眼前跑来跑去的孩子一样.可是母亲却说:你就是80岁了,在妈妈眼里还是个孩子.母亲就是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为我担心和牵挂着.  相似文献   

11.
篱笆听雨 《工友》2012,(6):43-43
这几年,我越来越觉着母亲是真的老了,老得令我疼惜,令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母亲一直很爱干净。可是,每次回去,却总发现,家里的地板不再光亮;橱柜里的衣服不再整齐有序;卫生间里堆满了脏衣服;锅台也不再雪亮如新……母亲一生最痛恨吃稀饭。  相似文献   

12.
冬衣     
今年冬天来得特别早,人们早早地穿上了过冬的衣服。服装店老板冬衣卖得很红火,一时县城大街小巷卖衣服的都是日进斗金。远在省城工作的小玉,知道了县城的情况,心里有了退不去的愧疚。原来小玉母亲穿的过冬棉衣已经有近十年了。她曾经多次提出要为母亲添置冬衣,但母亲  相似文献   

13.
思悟 《工友》2009,(7):54-54
有这样一个人,在他小时候便没了父亲,母亲怕他受委屈,也一直没有改嫁,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他的学费几乎全是母亲从鸡窝里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汪亭 《工友》2012,(6):42-42
前几日,参加一个就业培训报告会,讲课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刚开场,只见他在黑板上写下"母亲的档案"5个字,让我们好好想一想对自己的母亲了解多少。老教授走到学员当中,指着一位衣着时尚的女生说:"你说说你了解你的母亲多少?”女生没有回答,羞得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15.
腊鱼     
女儿从深圳打来电话,说是想家了,想吃外婆烤的腊鱼啦。母亲有一个拿手好菜--腊鱼。每次母亲做了这个菜,一定要摆在桌子的正中间,一是这个菜是我们家的传统菜,二是它是桌上最受称赞的一个菜,三是得让谁都能够得着夹了吃。母亲烤的腊鱼,被回家的大理弟媳妇夸为"德秀名牌"湖南特产--这是母亲的名字。她风趣地直接以名定牌,还说假若母亲这个菜弄到大理开个湖南风味小吃店,准会挣大钱。她回大理时也不带别的,惟独要带上点腊鱼。母亲做的腊鱼,被我大嫂夸为"十里香"。她走南闯北,吃过很多名菜,仍然夸母亲的腊鱼特合口味,还刨根追底,问是怎么做成的,并拿笔记下来,声称要把这"手艺"学到家!我女儿则夸外婆做的腊鱼,常吃常想,吃不到更想!有好几次,我把烤的腊鱼寄到北京、深圳,让她的同学、同事都吃到了,人人都赞不绝口,食而不忘。  相似文献   

16.
牵手     
小时候,母亲接我放学回家,总是用一只手拎着全部的东西,另一只手牵着我。一次,天下着霏霏细雨,母亲一只手撑着伞,另一只手牵着我。当母亲掏出钥匙开门的时候,我才发现她身上全部淋湿了。当时我并不明白,同在一把伞下,为什么偏偏母亲的身上淋湿了,我也闹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总用一只手牵着我。  相似文献   

17.
聊博一笑     
《工友》2011,(8):62
祖国是什么有一天上课,老师问小丽:"祖国是什么?"小丽说:"老师,祖国是我的母亲!"老师说:"回答得很好。"接着老师又问小明:"小明,祖国是什么啊?"小明站起来说:"老师,祖国是小丽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汪亭 《工友》2014,(12):58-58
正母亲打来电话,说给我做了两双单布鞋,正适合这时候的天气穿,问我在外的具体地址是什么,准备寄过来。我告诉她,城里有卖,而且不贵,让她不要寄来了,下次回家再拿。何况邮局在邻镇,很远,母亲又不识字,填个单子都要请人帮忙。母亲听了,仍不依不饶,唠唠叨叨地讲上次回家我说运动鞋穿着脚气好重,想换一换小时候的布鞋穿。听到这里,我猛然想起曾与母亲聊天时不经意说过这句话。只是随口一  相似文献   

19.
聊博一笑     
《工友》2011,(9):62
矫枉过正"海儿,难道你不感到害羞吗?"正在客厅接待客人的母亲对小女儿说,"你下楼的脚步声这么重,很不礼貌。"一会儿,海儿再次出现在母亲面前:"妈妈,这回听见我的下楼声音了吗?"母亲:"没有,乖孩子,以后都要这样,不过,这回你是怎么下楼的?"海儿:"我是从扶手上滑下来的。"  相似文献   

20.
翟杰 《工友》2014,(9):57-57
正在父母心里,我们永远是他们的"股票",他们期待我们能一路攀升。而在我们取得成绩时,他们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有外在的笑逐颜开,也有内敛的心潮澎湃。那天,母亲对我说,这月的生活费快不够用了。我顿时责怪起自己的粗心,平时只顾忙工作,竟然忘记给母亲生活费了。于是,我马上从钱包里掏出几百块钱,递给母亲。没想到,母亲说,我看你不是还有些稿费单吗?给我吧,我去邮局取。有现金不要,反而要去邮局折腾一番,这不多此一举吗?母亲笑笑,也不解释。还有更出乎我意料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