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秀芝 《党课》2012,(4):83-85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而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  相似文献   

2.
金友 《学习月刊》2011,(23):4-4
越是成功的人,越说自己浅薄;越是伟大的人,越说自己平凡。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主持研究的超级稻,亩产已经达到926.6公斤,但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仍把自己比作“种子”、“小学生”和“运动员”。  相似文献   

3.
《生命册》堪称是一部描写中原乡土生活的鸿篇巨制。河南作家李佩甫从《羊的门》、《城的灯》到《生命册》,一路走来,从不肯停下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思考、探究和掘进,从不肯放弃乡土这个抒写主题。作家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与平原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作家习惯的说法,他是把土壤作为至尊至善的母体,把人称之为土壤中生长着的植物,把世间万象看作是植物生长的各种“变量”。于是,就有了不同类型的“植物”,就有了平原上芸芸众生的生命,他们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演绎着各自命运的变奏曲和诗意的人生走向。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对人生苦难的敏感与同情,是佩甫写作的情感基座。《生命册》包含着作家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的记忆,包含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参悟。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叙事方式,直面中原乡土的博大与厚重,在对乡土炽热的爱恋中,非常沉静地、理性地思考着、研究着乡土中变化着的人性。特别是作品中抒写的人性中的善,是蕴含在复杂情愫中的,是带有血泪、悲情、伤感的善,给人一种心灵的沉重。作家期待着人们能让心灵沉静下来,从人性的深处作出批判与反思,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人类精神的纵深处默默前行。正像作家期待的: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相似文献   

4.
“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佩带终生 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人对毛主席像章的佩带越来越多,越换越大,而周总理只选中了一枚有毛泽东主席形象、铭刻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服务”的横排小型章。不论在国内还是到国外,他都佩带着它.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5.
司马牛 《实践》2005,(9):47-48
“攀比”一词大多用于贬义,其 实,所谓“攀比”无非是“援引事例比 附”之谓。“援引”什么“事例”攀比, 不仅大有讲究,其结果也往往大相 径庭。 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 1980年16岁时,曾面临“留藏还是返 沪”的人生选择。举棋不定问,祁爱 群“攀比”了自己的父亲——一个 “老西藏”,比比20世纪60年代进藏 的父辈,一切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 么?最后,祁爱群作出了扎根西藏的 人生抉择。正是这种“攀比”精神,促 使祁爱群扎根高原,献身藏区。 而被判处死缓的原北京市交通 局副局长、大贪官毕玉玺的“攀比”, 则显露出他龌龊的灵魂。他和同事 比,觉得自己资历老却升得慢;和上 级比,他认为自己水平高却屈居人 下;和大款富翁比,他觉得自己贡献 比他们大得多却远不如他们富裕、 阔绰……结果越“攀比”越觉得委 屈,越“攀比”越心理不平衡,于是恶 从胆边生,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 钱是捞得够惊人的了,受贿多达 1304万余元,几辈子都花不完,但他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大后方广大进步作家作为抗战的宣传鼓动者和灵魂的工程师,“握着新的笔杆,蘸着新的墨水”,为民族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创作了大量诓歌抗战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然而他们自己却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专制主义的三重压迫之下,长期苦熬于贫病交迫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如创作了《丰收》的年轻作家叶紫,因不遗余力奋发工作而积劳成疾,被迫回乡养病。病中的叶紫曾这样描写自己的贫困:“早上冒米看空桶,中午寻柴剩劫灰,讨厌偏逢天大雨,不能山后来青梅。”他贫病相侵,“犹力疾从事写作”…  相似文献   

7.
裴多菲对诗人有种极妙的诠释:“诗人是苦恼的夜莺,不要让他有太多幸福,他才因此有甜美的歌声。”倘若把这一警句,引用到为官者身上,也应该是一种最好的鼓励和科学定位。“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后,整日想的是如何治理兰考的风沙,带领兰考人民早日摆脱贫穷的面貌,连自己孩子想吃一碗肉都吃不上。正因为他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才有那辉煌的一生。到今天,兰考人民一看到泡桐树就会想起当年的焦书记。孔繁森把为百姓服务看作自己的天职,时时处处想的是阿里人民,也正因为他有如此崇高的境界,才留下人…  相似文献   

8.
逍遥 《廉政瞭望》2014,(18):65-65
刚上班时,我最怕和老Q说话,不管问他啥问题,老Q从不正面回答,非要把皮球踢回去:“你说呢?”我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他的抢白早就在那里等着:“你以为这么好办吗?”我只好把姿态放低到尘埃里去:“所以才桌请教您呀。”“知道不好办还桌为难别人,自己咋不动脑子?”……我咬牙跺脚动脑子自己解决了,老Q还有话等着:“年轻人,别太自作聪明,事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到底怎么办他绕着弯子,打死也不直说.弄到好像咱在逼他透露核机密。  相似文献   

9.
梅桑榆 《唯实》2005,(10):63-63
作家写作的姿式,并非坐着一种,据说美国作家海明威为了使作品的文字更简洁,总是站着写作,并且有时做金鸡独立状。俄国作家涅克拉索夫为了舒坦,总是躺在地板上写作。与他有同样习惯的还有卡波特,这位海明威的老乡自称是一个“完全平面的作家”,说是他要不躺下,就什么也写不出来。  相似文献   

10.
“揽辔长征二万里”(李木庵诗),“出死入生风暴里”(续范亭诗),许多人用诗歌来赞美长征中的徐特立。徐老是长征中的一位传奇人物,正如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所说:“越困难他越有精神,他的生命越在困难之中就越加显得辉煌。”他在艰苦的长征途中所激发和表现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诗云:“六十长征穿破旧,爬山涉水荷行装。”当时徐老已58岁,是长征队伍中的最长者,但他和普通战士一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长征开始时,他编在中央工作团,董必武任团长,他任副团长。到了贵州黎平,红军缩编,他任干部团休养连班长。离开江西苏区时,他穿着单衣;到湖南  相似文献   

11.
陈鲁民 《奋斗》2007,(5):62-63
作家冷夏在《霍英东全传》中,记录了她与霍英东先生的有趣对话。作家问:“你从商已有半个世纪.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应该有个自我评价。假如人生满分是100分.那你给自己打多少分?”霍英东连想也没想就冲口而出:“不止100分.起码100多分。”他沉吟片刻,解释说:“为什么给自己打100多分.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不单只是自己赚钱.还帮别人赚钱。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仅从中国的近代文学史直至今天的文学现状看,文雅与通俗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清末有位诗人黄遵宪,当过清朝的驻外公使。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这个意思很清楚,就是作家诗人要用通俗的语言写自己要说的话,不要被古人那种思想和表现形式牵着走。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新年前夕,德国托斯托夫市政府设晚宴欢迎来访的中国作家,席间约定第二天上午10时到市政府采访,由D·M副市长接待并回答问题。第二天上午九时,德国汉学家查艾克博士来电话说,副市长一时没有汽车,想跟中国作家同车前往。副市长居然没有专车,中国作家决定从这个问题开始采访:“请问副市长,像您这样的重要官员该有自己的专车和专职司机吧?”“我有专车,但和贵国的不同,我的车是自己花钱买的。专职司机倒是有,上帝安排我当专职司机了,是没有报酬的职务。”“执行重要的公务怎么办?”“今天会见中国作家就是重要公务…  相似文献   

14.
圆了作家梦     
曾经有人用“土”来形容周同宾的作品。他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他的文章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村的沧桑变革、农民的心路历程,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泥土气息;他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系列纪实散文《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在散文的题材、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读者》、《散文选刊》、《书摘》转载;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20余家出版单位编选的全国性散文选集、鉴赏文库中;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译为西班牙文、英文,介绍到海外;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让周同宾成为南阳作家群的骨干作家之一,河南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也许对周同宾来说,“土”就是他的根,就是他的魂,就是他的个性,他的人格。那“土”,是农村、农民之厚实的土,是大地之厚重的土。读周同宾的文章,你会觉得他土得质朴可爱,土得厚重可敬,土得顽强执著。  相似文献   

15.
曾峻 《理论文萃》2006,(1):56-62,34
西面(Simeon)这个名字,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我”第一次接触到西面这个名字是在婴儿接受洗礼时,牧师讲道的章节,刚好是《圣经》第二章,其中有个人就叫西面。他是个“敬畏上帝的义人,圣灵与他同在”;他得到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在离世之前会见到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即耶稣。八年级时“我”接受路德教的坚信礼,牧师又为他读的是有关西面的章节。而此后25年间,“我”一直做着一个可怕的梦:  相似文献   

16.
4张学思对于知识分子,不仅注意使用,而且更注意爱护和培养.新教员刘玉铸,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一登台讲课就紧张冒汗,苏联专家和学员听他讲课都不满意.一天,张学思把刘玉铸叫到家里,他在会客室的墙上挂了一块小黑板,要亲自听刘玉铸讲课.给校长讲课,刘玉铸心情更是紧张,才讲了几分钟,汗水就顺着两腮刷刷地淌了下来.“停!”张学思喊住了他,递过一条毛巾,要他擦擦汗.“你知道你为什么流汗吗?”张学思问道.“哦,我讲稿不熟,缺乏讲课经验.”刘玉铸嗫嚅地说.“这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心理因素——你不相信自己!”刘玉铸心里一震,怔怔地望着校长.张学思说:“你总感到自己是新教员,生怕讲错、讲不好,总感到有无数双眼睛在时时刻刻地盯着你,所以,你总是处于被动和受监视的状态,结果你越怕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讲不好.”“你说得对极了,我的确有这种感觉.”张学思接着讲:“在战场上我们常常讲要夺取主动权,讲课也是如此,也要夺取主动权.教员是课堂上的指挥官,教员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灵活自如地指挥和调动学员的思维叫他们接受和领会指挥员的意图.”“校长,我懂了!”张学思一挥手:“好!重新来!”刘玉铸一遍又一遍地进着,张学思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纠正和提示一些问题.刘玉铸越讲越轻松,越讲越自如,张学思脸上露  相似文献   

17.
周益  李诚 《廉政瞭望》2008,(3):24-25
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张平以系列“反腐”巨著知名于世,获奖无数,而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当年振奋全国。然而,他亦因《法撼汾西》《天网》而坐上被告席,十年官司缠身。 无论是作家张平,还是高官张平,他永远保持着与名气不相符合的低调。从作家到副省长,张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8.
<正>十载弹指间,小树也参天。侯桂森在阜平扎根10年,老百姓对他的称呼也一变再变,只是在外人听来,变化并没奔着“高大上”的方向去,拿阜平话说就是:袍子改袄——越改越小。侯教授2013年,侯桂森第一次到阜平时,大家恭恭敬敬称呼他“侯教授”。那时候的阜平,还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国家每年都拨付专项扶贫资金,各地来的扶贫工作组也铆足了劲支援帮扶,阜平人自己更是从未停止探寻致富门路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石岩 《党员文摘》2006,(7):8-10
1940年早春,从重庆到宝鸡的公路上颠簸着一辆敞篷车,车斗里放着十来名乘客的行李,人坐在行李上面。携妻带小操东北口音的敦实汉子,是知名作家萧军,而总是亲切唤他“三郎”的则是另一位东北作家苏群。两位穿旗袍、高跟鞋的小姐则是重庆青年运动的风云人物冯兰瑞和南开中学的地下党员尹锡康。  相似文献   

20.
蒋光宇 《奋斗》2012,(1):63-63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的著名雕塑家。为了创作大作家巴尔扎克的雕像,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谓千辛万苦,竭尽全力。那天已近黎明.罗丹在工作室里终于结束了最后的一刀。他站在雕像四周反复观察.凝神打量:巴尔扎克身着一件宽袖的睡袍,两只手在胸前叠合着……看了一阵子.他喜上心头.不禁自言自语:“这很可能是代表自己创作风格的经典之作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