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葆桢对祖国有四大贡献:一是创办船政(被誉为“爱国、清廉、务实的洋务派”),二是创建海军(被誉为“中国海军之父”),另外两件则是保卫台湾、开发台湾。中国历史上保卫和开发台湾的第一位功臣是郑成功,第二位功臣当属沈葆桢。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在台湾期间招募乡勇、移民垦荒,尊重民间信仰,凝聚台地民心,体现了其治台的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3.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发生后,钦差大臣沈葆桢主张要发动台湾民众来抵御外侮。清初驱逐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正是一面可让台湾民众"知忠义之大可为"的旗帜。为此,沈葆桢上奏朝廷,为郑成功"贼寇"政治地位重新定位。这是沈葆桢顺应台湾民情之举,也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林森参加了建设台湾、武装保卫台湾、致力重光台湾的斗争,在台湾期间与当地人结下了深情厚谊,是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典范。至今,台湾仍有许多纪念林森的遗迹,令人回味及深究。  相似文献   

5.
台湾基层“三合一”选举(县市长、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在12月3日终于落幕了,蓝军特别是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绿军特别是民进党遭到惨败,这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实际上从去年12月的“立委”选举就已经显现。这也是我对台方针政策赢得岛内民众的理解、肯定和支持的结果。这次选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输不起,全力以赴,动员群众,使出招数,互攻互守,一个是“势在必得”,一个是“抢救危机”,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贿选、揭弊、造谣、“抹黑”、“抹红”、“抹黄”满天飞,被称为“政治流感”在台湾发烧。这种恶质化选举,是对台湾“民主”政治的讽刺…  相似文献   

6.
台湾大选后,国际社会、国内百姓普遍关注和经常谈论的是两岸的关系的未来走向,是台湾的“和”与“战”。但同等重要的是,台湾岛内的政党政治版图下一步将如何演变。因为,无论基于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权衡,岛内的政治力量对比和政党政治架构都会投影于两岸关系,其影响所及甚至会触动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陈永华(1634—1680),字复甫,福建同安人。他是郑氏治台时期的核心人物之一,对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顺治十八——康熙元年(1661—1662),郑成功挥师入台,驱逐了盘踞在台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尔后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大举开发台地,不幸随后他即逝去。  相似文献   

8.
刘铭传先生是安徽人,其在抗击外敌、保卫台湾、建设台湾方面,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人所共仰.这是安徽的骄傲,我作为安徽人,作为刘铭传先生的后辈,也是引以为荣的.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局在九十年代以后对社会保障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其中“就业保险法”和“国民年金法草案”充分体现了台湾当局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向。台湾与大陆有着相近的历史、文化 ,相同的民俗、民情 ,本文对台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的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在迁入台湾的大陆移民中,80%来自福建。移民来到台湾后,与迁出地福建仍保持密切联系,两地社会经济形成互相影响的良性关系。以往在谈到这种互动关系时,多注意到移民对开发台湾所起的巨大作用,而很少谈及移民的迁出对迁出地的影响。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减轻福建人口压力清代福建移民台湾的原因可用“推———拉”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从性质上可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前者是指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迁入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迁出地的推力,如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后 ,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成为新世纪统一战线最大、最重要的任务。因此 ,台湾回归问题成为当今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统一战线必须借助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为台湾回归工作服务。一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 ,做好台湾回归统战工作 ;二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坚实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 ;三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  相似文献   

12.
一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的一贯立场台湾问题不得解决至今已50多年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贯立场。早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双方都有利。早在50年代,中央和毛泽东就曾发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而奋斗”等号召。60年代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  相似文献   

13.
60年来,“台湾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宪法成长的重大内容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78年宪法都体现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82年宪法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将长期以来的大陆对台政策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制度化,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台湾问题”的法律实践在我国形成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如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历史阶段的划分.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思路的变迁以及在具体手段上,从单一的方法转变为具有丰富性。长效性的综合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关系深入发展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大陆和台湾分别提出过“合法政府对叛乱团体”、“中央对地方”、“两党”、“两区”、“两府”、“两体”和“两国”等定位模式,但都没有为大陆和台湾所共同接受。“胡六点”对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提出了新的主张。根据“胡六点”的观点,可以采取将政治关系定位“议题化”和“阶段化”的方式,通过大陆和台湾阶段性的谈判协商,解决政治关系定位问题。根据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的现状,“两岸”是现阶段政治定位模式的最佳选择。“两岸”模式为大陆和台湾当前的政治关系破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将为结束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对立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一脉相承,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根据地质史和近代考古学者的考证及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台湾历史文化的根底在大陆,台湾最早的住民直接来自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台湾与大陆同为一体,密不可分,台湾历史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手头所掌握的资料,现陆续介绍一些台湾民族、民俗风情、风光名胜等方面的情况,以飨读者.一、民族台湾民族概况.现有台湾民族,包括汉、蒙、回、高山等多种民族,居住于台湾本岛及所属周围各岛.1946年以前,从祖国大陆移住台湾的汉人以闽、粤一带最多.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北后退守台湾,相继移去的汉族同胞大约有130万人,有大陆各省市的汉人.台湾人口的98%是汉族,其中闽籍的占70%之多.高山族是阿美、泰雅、赛夏、排湾、布良、曹、鲁凯、雅美、卑南等9个少数民族(族群)的通称,在台湾则习惯称为山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典籍中对台湾的命名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明朝后期,闽南移民在台湾一鲲膀岛把当地先住民对岛的读音译成汉字读音,有大员、台湾、台窝湾、大湾、埋冤等,由于一鲲鲭岛是早期大陆移民登陆台湾最早、最频繁的地点,所以人们认定登陆的地名为台湾。然而直到清朝统一台湾后,地名“台湾”的地域内涵才正式确立。从历史上看,台湾作为台湾省的地名,有多种文化成分,其中闽南文化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世界贸易组织号称“经济联合国”,是台湾迄今加入的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从台湾问题在该组织的演变来看,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台湾问题最为复杂、耗时最长、牵涉因素最多。在大陆、台湾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再回顾加入的历程,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读世界贸易组织的台湾问题,对于打击台湾当局的“台独”企图也许更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台湾蓝绿矛盾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揭示蓝绿矛盾的实质和原因,认为台湾蓝绿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有各种历史因素和来源,与“统独”矛盾、省籍族群矛盾、“国家认同”矛盾等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与区别。蓝绿矛盾是由多个体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两大政治势力权力斗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中华文化协会1997年底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民党的不满意度高达73%(24%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仅10%;而对民进党的不满意度为31%。满意度占36%。大学生们对当局“戒急用忍政策”、“务实外交”、行政效率等5个专题表示不满意的占34.5%,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选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3月 ,台湾将举行第 11届“总统”大选。目前 ,台湾执政与在野形成两大势力 ,他们竭尽全力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而营造有利的氛围。但他们对国际因素 ,尤其是美国因素在大选中的作用也相当重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着“以台制华”的政策 ,尽管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在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的同时也在调整其对台湾的政策 ,但支持台湾“拒统”是美国的一贯立场。为此 ,对于台湾的政党竞选 ,美国自然会积极介入 ,甚至施加压力。无论对民进党陈水扁 ,还是对国民党连战、亲民党宋楚瑜的支持与否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获取其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