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体组织取得法律人格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不同的团体组织具体身份有异,但在相同的立法价值下,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取得条件应该相同。团体取得法律人格的条件有四:一定的财产、独立的名义、独立的利益和一定的组织与住所。应该扩大我国团体人格者范围,承认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非法人团体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法人团体"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广泛地参与民事活动,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对于其民事主体资格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目前主体资格的理论进行评析,力图澄清存在于民事主体制度上的模糊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事主体的标准,以论证"非法人团体"是民法上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3.
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至今经历“人可非人”、“非人可人”以及“非法人团体可人”三个阶段。其间,民事主体制度呈现“范围不断扩张”的特征。我国法律承袭大陆法系传统,采用了德国传统的自然人与法人二元主体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已不符合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对之进行调整。传统民法对“理性人”假想及民事主体一律平等的构想忽略了民事主体实质上的不平等,学界和立法都体现对民法人丈回归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村民委员会属于何种民事主体性质提出了见解。我国学术界将民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和国家四类,而法人又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种,非企业法人的外延涵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作者认为:村民委员会显属非企业法人,但它有其特殊性,因而宜将其单列界定其民事主体性质,称为基层自治组织。结论是“我国的非企业法人应包括四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5.
既然《民法总则》已经确立了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非法人组织就应具有当事人能力。非法人组织的范围略大于其他组织,但也有例外。《民事诉讼法》必须相应地调整具有当事人能力的主体的范围。依法成立的业主委员会是非法人组织,应具有当事人能力,但其在具体案件中是否是适格当事人,仍需另行斟酌。对于既不是非法人组织,又非其他组织的非法人团体,基于有效解决纠纷等方面的考量,仍可有限度地肯定其当事人能力。  相似文献   

6.
民事主体结构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主体与民事主体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本文对理论界研究民事主体结构的观点进行反思后 ,论证非法人组织、国家应当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类型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并列的民事主体四元结构 ,是我国民事立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为权利能力,即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或社会团体组织只要具备了权利能力,即可成为民事主体,从而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法律人格是现实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前提,民事能力是法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可能性和范围,法律人格是民事能力的抽象,是确认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其他组织”是我国法的特有概念 ,它现实是且应当是法定的第三民事主体。应当在我国民事基本法的总则编主体制度中对其作出规定。基于其与法人 (组织 )的对立统一 ,应改称为“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责任 ,应根据其目的上的营利性与否 ,进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节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调整范围】本法调整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效力范围】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似文献   

10.
经济犯罪的主体包括法人、非法人团体和自然人。法人犯罪、非法人团体犯罪归根到底是以自然人为中心。分析犯罪主体的犯罪原因,通过对犯罪主体进行道德控制和社会控制,对于预防犯罪,改造犯罪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借鉴发达国家立法体例和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编纂中的中国民法典应将民商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大类主体;按民商事组织本身是否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分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据所从事业务活动的法律性质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公益法人;依据所从事业务活动的法律性质将非法人组织分为营利非法人组织和公益非法人组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的民法理论认为,除自然人和国家之外的民事主体都属于团体,而这些团体又可以划分为两类: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实际上,这种划分所采取的标准是模糊的。通过比较法上的观察,并结合近些年来中国立法对法人概念在理解上的变迁,可以对法人概念重新予以界定:所谓法人,即指除自然人和国家之外的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所有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非法人型非营利社团无合法身份,因而制约了其在帮困济贫、丰富文化生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也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以及民主自治社会的构建。在广泛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基础上,立足国情,提出适合我国非法人型非营利社团的备案制度,以填补政府对非法人型非营利社团的管理空白,进而补足民事主体制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仍需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就民事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而言,宜将其中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团体”具体化为检察机关和民间公益组织。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具有宪法和法律依据,是其法律监督机关职责所在,且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及相关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尝试。民间公益组织的成立具有公益目的,且具有专业性,根据诉讼信托理论,亦是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设立之初,不宜将公民个人纳入到提起主体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为填补有限破产主义之缺漏、解决非法人主体在资不抵债时债权人能得以平等受偿,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相关法律规定单薄且"年久失修",加之将崇尚债权平等的参与分配置于追求效率优先的执行程序中,不但无法满足非法人主体"破产"法律需求,而且使得参与分配制度与整个民事执行程序不甚协调,以致其缺陷重重,远未达创设时所预期之效果。以参与分配的功能定位为视角,辩证思考当下变革参与分配制度的既有思路(即仍在民事执行范畴内的修正或试水"个人破产"以作重构)的可行性,以法人破产为蓝本,建立既独立于执行程序,又有别于破产程序的专门性参与分配制度即"参"字案号的模式,以求解重构之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民事主体的整体价值主要是为了市场经济中的财产归属和流转需要而设置的。此外,民事主体制度是进一步明晰法律关系的前提,体现着民法的精神,承认了团体人格,实现了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进步,实现了对人格权的保护。传统民事主体理论认为民事主体的构成具有四个要件,但随着现代民法的发展,各国学者提出了民事权利能力论、抽象人格论、民事主体功能论、独立意志论、财产载体论和独立意志论等新的民事主体认定标准。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存在,当它只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体现自己的社会功能时,法律就应该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环境、食品公益安全事件频发。为应对此问题,新近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了“有关社会团体”可以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提起公益诉讼。但是,由于立法规定并不明确,“有关社会团体”应包括何种“社会团体”还需要司法解释加以完善。我们应借鉴德国法中社会团体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规定,并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我国社会团体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民法总则出台成为梳理法人分支机构理论的契机。商号化的分支机构并未改变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也无法因商号取得财产能力,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民事诉讼法将取得营业执照与未取得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在诉讼主体上分别对待值得反思。民事诉讼法要与民法保持逻辑统一,不应将分支机构放入非法人组织中。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法律地位有代理说和代表说之争,在民法总则规定法定代表人的情况下,可将分支机构负责人视为法定代表人,由法人承担法定代表人责任以加强交易安全,保护受害人,也符合比较法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民事主体制度在现代民法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民事权利能力作为民事主体的核心要素,有许多须予以解释和论证的课题。本文就民事权利能力的内涵从抽象角度予以粗浅的解析。本文正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人格的演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历史,并对本文使用的有关概念予以界定。第二部分对民事权利能力概念进行分析。本文第三部分对民事权利能力作为主体资格及其平等有关内容予以解析,对主体资格的内涵从人的意志和利益、负担的归属两个方面解释。第四部分对法律赋予民事权利能力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民事权利能力虽然基于对人的价值的确认,但它并不意味只能赋予个人。团体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便有了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但是否将团体作为整体调整并赋予民事权利能力,有赖干经济发展的需求、法律技术的成熟和法律价值的确认。能否独立承担责任不是衡量能否赋予团体民事权利能力的标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职务侵占罪主体进行多维度的法律审视,以期对职务侵占罪主体的界定寻找一个新的途径。职务侵占罪所侵害的"单位"范围应该包含法人组织和一部分非法人组织,不能简单地将非法人组织的工作人员全部排除在职务侵占罪主体之外,或者全部收纳在职务侵占罪主体之内,关键在于所侵占的财产权益的归属是法律上的组织体还是自然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挂靠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否作为职务侵占罪主体进行法律分析和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