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但是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的出台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审判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但改革以后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仍存在诸  相似文献   

2.
邵建伟 《法制与社会》2010,(17):146-146
2005年5月1日实施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使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在促进司法独立、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等方面较之以前更进了一步。本文主要针对新《决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背景:中国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深入,如何通过加强、完善人民陪审制度促进司法公正的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1998年9月16日全国人大召开的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这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要完善陪审员的产生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在《五年改革纲要》中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重要内容,2000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2000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作《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陪审员是参与审判案件,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人民陪审员在法院外的活动,有助于宣传审判工作,扩大社会主义法治的影响”。记者特邀华东政法学院律师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俊民作了访谈。  相似文献   

4.
回顾与展望: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探索之观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建华 《法律适用》2013,(2):99-102
2005年5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施行以来,人民法院遵照《决定》精神,以实现公正司法为目标,以弘扬彰显司法民主为宗旨,先后在人民法院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一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我国人民司法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举措,予以积极的实践探索和全力的推进。客观而言,伴随中国司法改革、法治前行的铿锵脚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无论是在理论基础研自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陪审制度立法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陪审制度是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9月16日,李鹏委员长就“陪审员”问题专门发表讲话,肖扬院长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继续积极探索人民陪审员的推荐、任职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审判工作中的作用”;在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五年改革纲要》中,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发展目标之一。最近,最高人民法院也有对陪审员问题专门进行立法的动向。在此,笔者拟对我国陪审制立法完善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关于陪审制的定位问题我们认为,陪审员不是法官,也…  相似文献   

6.
满洪杰 《山东审判》2004,20(1):57-59
陪审制度,随着法律的移植来到我国已经存在发 展了几十年,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成为争论的焦 点。一方面,司法机关将其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和 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举措之一,保存且完善之意彰 明较著。例如,最高法院近几年的工作报告中无一例外 地提出要加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最高法院的《五年 改革纲要》中,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 改革的发展目标之一;最高法院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 员制度的决定(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而与 此形成对比的是,陪审制度在司法实务界和法学理论 界遭遇到空前的诘难与危机。现行陪审制度在制度层 面上的先天不足以及实务运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给 陪审制度的继续存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本文试 对陪审制度的存废之争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7.
陪审制度的萌芽产生于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经过人类上千年的文明历程,陪审制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条基本司法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以大众的朴素经验来制约法律的职业垄断,以达到人类社会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公正的价值内涵。然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处在尴尬的境地,陪审制度“陪而不审”,形同虚设。本文从陪审制度的司法价值功能论述陪审制度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改革、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陪审制度的现状 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2008年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自2005年5月1日起,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选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民陪审员55681人,参与审理案件121万件,充分发挥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计 《中国律师》2005,(7):36-37
近年来,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种种不尽人意的表现,保留还是废除这一制度成为我国法学界、司法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正式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这场存废之争有了初步的定论。在人民陪审员制度启动改革步伐的背景下,考察陪审制度在全球的历史走向,探讨陪审制度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陪审制度的未来。辉煌的历史与衰微的现实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司法制度,陪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所领导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中,设立了被称作“赫里埃”的公民…  相似文献   

10.
人民陪审员制度“可有可无”立法现状 ,已为我国近十几年司法实践认同。近年来 ,在确保司法公正为目标的司法制度改革中 ,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 ,日益受到众多法学研究者、立法机关与司法实际部门领导重视 ,最高人民法院在《五年改革纲要》中 ,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重要内容 ,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草案 )》。为此 ,我们特编发了一组笔谈 ,就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 ,是“存”还是“废” ,以及陪审员的职责、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等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并欢迎广大读者一起来参与。  相似文献   

11.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该决定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也就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考核工作印发实施意见。《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它的颁布,将使我国司法民主进程翻开崭新的一页,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出重新认识。一,陪审制及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概述一般认为,陪审制概念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四百年以前的古希腊。而现代陪审制度的确立,从严格司法制度来讲,应认为是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最…  相似文献   

12.
2004年8月28日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劳动节以后,已有2.7万人民陪审员在全国各地的基层法院统一上岗。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制度。它旨在利用没有专业知识和司法经验的  相似文献   

13.
人民陪审员制度“可有可无”立法现状,已为我国近十几年司法实践认同。近年来,在确保司法公正为目标的司法制度改革中,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日益受到众多法学研究者、立法机关与司法实际部门领导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在《五年改革纳要》中,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重要内容,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高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为此,我们特编发了一组笔谈,就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是“存”还是“废”,以及陪审员的职责、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等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并欢迎广大读者一起来参与。  相似文献   

14.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是,两年多陪审实践证明,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从人民陪审制度的产生切题,在论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产生与价值的基础上,分析现行陪审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陪审制度发端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陪审制,确立于1951年①。随后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陪审制度的现状是:基层法院偶尔适用,中级法院、高级法院基本不适用。陪审制度成为陪衬,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1998年9月,针对反对司法腐败、保证司法公正问题,李鹏委员长提出“要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人民陪审员要熟悉法律、公正,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并…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社会司法审判过程中,体现国民当家作主、防止司法专横腐败的陪审制度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在当代中国以追求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制度改革浪潮中,陪审制度以及它在维护司法公正与民主方面的固有价值也被社会重新唤起,学界对其复兴的呼声已呈强劲之势。司法实践部门也正在进行各种尝试性的改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其《五年改革纲要》中亦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于去年10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但是,在当前倡导陪审制度改革的热潮中,理论认识与改…  相似文献   

17.
宋建立 《法律适用》2011,(10):63-66
我国目前司法改革正在积极推进,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但要使这一目标转为现实,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具体的司法制度,使其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得以完整体现。2004年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使人民陪审员制度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应当说,陪审制度的实行对各国司法制度乃至政治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从《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制订实施以来,我们的人民陪审制度逐渐呈现趋于精英化的态势,这显然是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定位相违背的,文中指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应走向平民化,这样更有利于人民陪审制度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对人民陪审制度的规定不甚完善,直接导致了各地法院在执行这项制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亟需通过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或由最高法院作出有关规定进行完善。笔者试就这个问题,提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关于保留人民陪审制度的立法意图 在我国司法工作中设不设人民陪审员,在司法界  相似文献   

20.
陪审制度作为普通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是实现司法民主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介绍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一主题,从陪审制度的概念、产生发展和价值展开论述,理性地剖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笔者最后针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陪审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