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善民生是求稳定、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从法理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体现着人类最基本的权利诉求。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理应是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动者和责任的直接承担者。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法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正>乐山市国资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投资促进年"工作主题,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全市国资监管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坚持服务发展,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加快投融资平台建  相似文献   

3.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 ,推动了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但是 ,存在的问题颇多。新体制并没有完全解决传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中的顽疾 ,没有真正实现政资分离、政企分开 ,甚至还极有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建议根据《国有资产法》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依法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执法监督 ;建立独立稽查特派员制 ;建立国务院领导下的国有资产法律监督会员会。  相似文献   

4.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国有资产的监管中,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都初步形成了监管的法律体系,而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却因为认识上的偏差和法律监管手段的欠缺,成为资产管理体系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为此,应该制定专门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法》,在法律中明确该法的调整范围,划定各相关主体的具体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公法私法相互交融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物权法>确立的规范并不完全限于私法领域,也涉及了诸多行政法领域的重大问题.要完善<物权法>,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要求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补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适应<物权法>的规定;借助行政法确定公共利益;救济制度要提升到物权法保护的标准;建立公物(公产)制度.  相似文献   

6.
制定《国有资产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应该特别值得关注。《物权法》不仅是保护公民合法财富之法,也是保护国家财富之法。但在对各类物权主体予以平等保护的同时,仍要强调对国有资产的特殊保护,有必要出台《国有资产法》。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层面看,《国有资产法》的调整对象外延也不尽相同。同时在出台《国有资产法》时,要注意其与《公司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监管”是现代国家为了应对市场失灵而发展出的政府治理模式.在监管国家的背景下,行政法解释权的分配以及解释的“背景规范”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美国背景规范转变理论的社会、政治环境与中国迥异,不宣直接适用,但是其精神却值得借鉴:利用政府反映民主,增进个人自治、福利与平等,并且下放权力,保障市场的灵活性、适应性与生产潜能,最大...  相似文献   

8.
培育强大的武装力量对资源的需要与社会资源总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组织与维持武装力量的规律与民间社会组织管理规律之间的差序,都属于国防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军事政治学视野下,这两对关系又属于文武关系,考察这种文武关系的演变规律可以发现,文武分途发展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机构分立的典型性、职能分离的相对性、治理原则的特殊性;文武关系在不断总结中,又有了一些修正:国防求效率——"军容"之"入国",法治进军营——"国容"之"入军"。由此,在由军事规律主导、文武结合遂行职能的领域讨论法治,已是我们确立国防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前提,其决定了国防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为:服从军事需要的原则、必要而适当的原则、文武开放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2008年1O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Ⅸ企业国有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资法》)已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的出台与实施将在立法上为遏制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本文从出资人制度设计、企业国有资产流动性权益保护以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等三方面分析该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立法,逐步形成国有资产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监督管理工作,是监所检察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监外执行监管工作中,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检察机关必须主动改进法律监督方式,充分发挥检察监督作用,加大对监外执行工作的监督力度,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  相似文献   

11.
万翠英 《理论前沿》2009,(23):21-22
《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重大意义在于迈出了国有资产立法的第一步,而要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有效保护,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立法及调整范围、对国资委进行相应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出资人信息披露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安全是食品的最基本属性,食品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于民众权益、社会秩序、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立法漏洞、政府组织机构紊乱、传统文化辩证性、城乡二元经济等障碍。故立一部食品安全法成为必然,但目前学术界存在两大致命性弊病;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中诸多重大关系未厘清,二是没有结合行政法与经济法来思考食品安全的立法。笔者在对食品安全监管统筹把握后,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双重角度对食品安全监管作了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在监管改造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监狱工作中已经采用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但就使用科技装备的总体情况而言,其明显滞后于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标准不统一、功能开发使用不到位。应该从提高认识、统一规划、筹措资金、引进人才等多方面努力,配备当前监管改造工作中迫切需要应用的现代科技手段。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对武汉市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考察和分析表明,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和不完善之处,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保基金和相关法律;逐步实现由严格的限量监管向审慎性监管模式的转变;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职责;强化社保基金的流程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一个强大的证券市场取决于一个复杂的法律和制度网络,市场机制、中介组织、市场自律监管机构、法庭执法、监管者执法是保障证券市场高效运行的五条防线,市场机制、中介组织、市场自律监管机构是证券监管的微观基础,而作为私人执法机构的法庭与作为公共执法机构的监管者,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私人缔约.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基本建立,但是存在监管执法力度不足,证券市场微观基础薄弱,《证券法》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需要等问题.《证券法》应该关注证券市场基础制度问题,而把具体操作性问题交给监管者或证券自律监管机构,并把监管者的立法作为《证券法》修订前的试错机制.  相似文献   

16.
法是一种社会产品,法律的活动及发展在于社会本身。因此,法之理与力在法外,法的形成及其功能进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密不可分。《环境保护法》实施了20余年,修改《环境保护法》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与生态文明演进的必然需求。而环境监管体制是当前《环境保护法》修改中首当其冲的重要议题。其中,培育多元化环境利益平衡机制、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构成、拓展市场化机制、深化公共参与路径,将是多元改良路径的重要抓手。这也是生态文明演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04年6月28日公布的《三大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及金融控股公司并对其监管作出初步安排的法律文件,《备忘录》的出台无疑是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运营和加强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协调配合,从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举措。但是,不可否认,其制度设计与安排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完善。本文从《备忘录》中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机制构建的价值功效入手,在全面评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机制暨《备忘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企高管民事责任在我国实践中被过度弱化,难以有效发挥其在保护国有资产、规范国有企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功能.与赔偿损失一样,归入权也是国企高管民事责任的重要承担方式.归入权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而非国家相关部门,《企业国有资产法》第7 1条第2款应修改为,国家出资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因前款所列行为取得的收入,归国家出资企业所有.国企高管刑事责任的追究不能替代民事责任,其财产不足以承担法律责任的,优先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对经济崇拜的高涨和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必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当下发生的三鹿毒奶粉致婴幼儿尿结石甚至肾衰竭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三鹿毒奶粉事件折射出政府监管食品安全制度的不足,值得我们深思。当务之急,是应当尽快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理顺监管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建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国有资产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尤其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以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为表现形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触目惊心,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国有资产监管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应当以国有企业为中心,以知识产权的确认、评估、作价为途径,围绕着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的监管保护体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