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善意的“恶搞”,无可厚非;恶意的“恶搞”,应当严格监管“恶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2006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恶搞”,从既有的种种现象来看,可以看成是过度地搞,极端地搞,极其夸张地搞;也可看成是恶劣地搞,恶俗地搞  相似文献   

2.
KUSO文化——一种网络族群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恶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时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易志学 《传承》2014,(1):124-125
时下网络流行"恶搞"。"杜甫很忙"的各类涂鸦漫画是"恶搞"现象的代表。本着包容的态度来审视和解读当前网络恶搞之现状,网络恶搞文化的发展还需加以疏导,其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4.
恶搞——一种消费主义文化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搞,因其娱乐性、搞笑性的特点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且呈泛滥之势.笔者认为,这是消费主义文化时代大众激情反叛的表征,其本质是一种消费主义文化病.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当前青少年恶搞成风主要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青年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人文的困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弥漫着消费主义的社会氛围中,网络恶搞并不会从此销声匿迹,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引导,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特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犯罪。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影响,积极采取对策,使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惟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兴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重塑了作为支撑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政治文化.青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主体,凭借自身在技术、知识以及思维方面的优势,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网络政治文化.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文化之于沟通与说服、竞争与合作、一致与多元、变革与稳定的内在要求,使得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青年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作了详细考察,并结合金登的“多源流”政策分析模型,进一步阐释了在这一新型政治文化影响之下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网络政策参与过程.试图为我国合理监管互联网,建设健康的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实现青年合理、有序地网络政策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恶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恶搞是青少年利用网络对严肃主题、经典、权威以及某些社会现实加以解构而建构出的娱乐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的网络化发展,青少年网络恶搞有扩大的趋势.青少年网络恶搞的出现,是草根文化发展、青少年网民增加、媒体与网络商业化、学校和家庭等内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应对青少年网络恶搞,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青少年道德和网络法制建设,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给予其正确而合理的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8.
吴浩 《青年论坛》2014,(6):43-47
"冰桶挑战"以个人的小微力量唤起全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低廉的经济成本,只是在网络上点击观看视频,却传递出青年群体对弱者的关爱之心,无疑是符合青年群体的价值追求。相较于传统公益文化模式,以"冰桶挑战"为代表的创新公益文化模式,赢得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响应与参与。创新公益文化模式顺应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崛起趋势,融合了网络恶搞文化元素,满足了青年群体心理需求,适应了青年群体价值观鲜明展现的需求,值得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稿:恶搞是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与事物进行解构、重组、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恶搞是一种具有抵抗性的青年亚文化,为社会矛盾提出象征性的解决方式.恶搞有可能沦为负文化,在商业大潮中被收编,失去亚文化的抵抗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生成论的角度分析,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有着其自身的生成机理,导致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形成的内在机理在于农村地区不断提升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不仅帮助农村居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时间保障,也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提供了经济保障;就外在影响因素而言,导致农村居民文化需求形成并不断高涨的因素主要是城市文化生活引导所形成的特定社会心理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作用。内在刺激与外在引导因素的结合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生成机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来信摘登     
《时事报告》2007,(4):63-63
莫把“恶搞”当时尚 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成“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  相似文献   

12.
曾竞 《前沿》2014,(17):64-67
网络文化异化是主体过度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与主体相背离的异己力量。目前,网络文化呈现出媚俗化、娱乐化、浅表化、粗俗化、交往虚拟化、暴力化等异化现象。分析网络文化异化的原因,需要着重挖掘主体根源。主体的私欲膨胀与趋利生产、享乐本能的放纵与人生意义的丧失,加之主体性的缺乏导致人与网络文化关系的颠倒,以及网络公共理性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网络文化异化。消除异化现象要培养主体"内省"和"慎独"的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网络公共理性,弘扬人文精神。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以"无害原则"作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为网民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恶搞?目前尚无准确的定义,网络流传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倒是一个恶搞标本。 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解构主义大行其道,对恶搞怎么看?这是一个问题。是疏导?是硬性压制才封堵?还是置之不理?这不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恶搞?目前尚无准确的定义,网络流传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倒是一个恶搞标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解构主义大行其道,对恶搞怎么看?这是一个问题。是疏导?是硬性压制和封堵?还是置之不理?这还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彭国爱 《新东方》2012,(4):40-4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在深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社会文化发展的土壤越来越肥沃,文化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消费迅速成长并与物质消费并驾齐驱。但是,也出现一些庸俗、低俗、媚俗包括粗俗和恶俗的现象。积极探讨建设国际旅游岛文化目标引领、实践和路径是一个必须正确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仕勇 《求索》2014,(8):4-10
作为流行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与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紧密关联,反映着网络场域的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社会舆情,社会共性情绪是网络舆情发生的缘由,也是扩散传播的内在动力。网络流行语关涉公权力滥用、道德滑坡、信息不透明、民生问题、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国家利益与民族自豪感等舆情议题。网络流行语利用比喻、比拟、谐音、叠音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建构议题,其议题建构策略为:恶搞和隐藏的文本,激发社会共性情感,制造标签效应和污名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制》2011,(12):69-70
一个时期以来,从凤姐、小月月到恶搞“我爸是李刚”,这些与主流文化差异大的亚文化现象隔三差五地出现,犹如风暴来袭,在网络新媒介上卷起一片尘埃。有的很快风平浪静,有的持续发酵。如何看待这些亚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否有意义?对社会总体文化意味着什么?它们会有怎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草根文化的发展是以草根阶层的网络表达为起点,在新旧媒体的互动和社会各界关注下发展壮大。网络技术的推动,传统表达渠道的限制,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是草根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发展的向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人类在20世纪所创造的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前提,以多元和速变为特征的崭新文化形态。从技术变迁视角透视网络文化发展的向度,主要表现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发展、内容发展、功能发展、价值发展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