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亲和性"是学者们所共同认可的,且其研究中多以二者之间的这种统一性为主,而"紧张性"或"张力"从来不是研究重点。本文认为中国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亲和性和紧张性。这种双重性并非齐头并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各有侧重。文章采用"制度性宗教"和"弥漫性宗教"的中国宗教结构划分法,将这种双重性分别置于以宗教论为语境和以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为语境的不同时期内,以横向剖析为横截面,以时间发展为纵向分析维度,探讨了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双重性,以期对类似研究有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主要指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点的最深刻的客观根源和成因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环保运动浪潮的高涨,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各国通过制定环境壁垒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符合时代潮流;但有些国家通过制定严格苛刻的环境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入,则限制了自由贸易。面对这些,我国应从国情出发,认清环境壁垒双重性的本质,避其弊、取其利,选择自己的环境壁垒法律制度,最终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邓小平宗教观点与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宗教观点的对照 ,从对宗教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处理与宗教界人士的关系的原则、如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对宗教功能的辨证分析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等六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法律对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性质未予认定,学界则有不同观点:或认为是私法性质,或认为是公法性质。以系统的方法来观察,登记行为实际上是由不同阶段、不同要素共同组成的整体,不同阶段和要素的性质并不相同,因此,登记是公私法双重性质的复杂混合。全面、正确认识登记行为的双重性,有利于划分不同的公私法责任并改进和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东丽  黄云明 《前沿》2007,4(11):16-18
本文通过对恩格斯相关著作的学习,梳理了恩格斯宗教观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在批判和发展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恩格斯主要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的根源、宗教的消失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宗教理论,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冰 《前沿》2012,(7):47-48
韩非认为道德就是要保全自身,君与国是同体的,所以君主的道德实现意味着保全国家和君主自己的生命;臣子的道德要求服从于国家和君主。在韩非的理想社会里,没有战争,每一个人都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因此,道德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地实现。  相似文献   

8.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她博学多才,一生发表了7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集和一些诗歌、散文。她的作品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自然、历史、哲学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其中,她用大量的篇幅进行道德说教、描写有关上帝的主题,显示出她对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
许文贤 《前沿》2009,(1):128-130
迈向现代化、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灵动、从停滞走向活跃的发展过程,社会流动强化是当代人必然性的生活样态。社会流动强化对当代人的发展产生双重性效应,一方面,它使个体生命超越时空界限,获得不断扩展与丰富;另一方面,它给个体发展带来无尽风险,却又使人们精神世界、观念意识中的持久确定性发生动摇,应对风险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祝薇 《求索》2007,(10):145-147
冯友兰从内容、方法、目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哲学和宗教予以了规定,旨在阐明:宗教虽然和哲学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内容上不如哲学纯粹;在方法上不如哲学明晰;在目的上,宗教所能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也低于哲学所能达到的天地境界。正是有鉴于此,冯友兰主张以“哲学代宗教”,而这一主张具体落实到“新理学”中就是以“天地境界”代宗教。冯友兰的这一主张也彰显了他宗教观的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王倩雅 《求索》2013,(4):100-10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历经90年的风雨沧桑,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省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当代价值不在于封闭的教义,而在于开放的方法。中国当代宗教哲学须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把握其历史唯物的基本原则、科学辩证的基本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立足于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用超越前人的眼界,突破陈规,续写符合时代求的理论新篇章,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当代宗教哲学在构建新型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程军 《求索》2012,(7):194-196
双重性是当代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两种对立的、相反的要素、性质、价值或意义的共存、并置并结合在某一事物之中的存在状态。在巴赫金看来,双重性是对话主义精神的具体化形式;解构主义理论家把双重性看作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哲学观念的解构;后现代主义者把双重性当作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矛盾、宽容、多元和相对主义的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从哲学层次考察,主体间性是双重性概念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其作品主要围绕着女性身份展开,在文学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萨拉·沃特斯小说的时代影响。分析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之间的对立对抗,阐明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性及对女性书写认同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语境与文学批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求索》2010,(1):177-179
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本解读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传统理性主义进行了挑战。大卫·杰弗里等学者指出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批评道德观的忽视,不利于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文学研究的道德原则对于中国学者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中的宗教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这篇文章包含着马克思对宗教问题比较连贯的思索过程,并分析了对宗教的批判分析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范畴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石奕龙 《思想战线》2004,30(4):51-54
在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双重性 ,其一是经济趋同于主流社会 ;其二是表意文化呈现出明显的特化特征。首先 ,由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汉族 ,其经济要发展 ,就会呈现出经济模式趋同于汉族的现象 ;其次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民族表意文化上的差异也成了经济发展的资源之一 ,并越来越成为旅游业和少数民族经济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少数民族的表意文化不仅不会在经济趋同中趋同于汉族 ,反而会强化 ,甚至重新创造、诠释和建构 ,并以此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而扩展 ,故呈现出表意文化上的特化  相似文献   

17.
杨晔 《新东方》2014,(5):22-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埃特洛·彭波那齐承认信仰高于理性,同时试图在理性的范围内探索宗教和宗教现象。他认为人最高的幸福不是思辨理性的沉思,而是伦理道德的完善,而宗教是提高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的此世幸福服务的工具。彭波那齐的宗教观,可以看作是中世纪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指示了在此之后宗教思想发展的理性化、道德化和世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社会主义研究》2006,37(1):103-105
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生态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系统中诸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要素之间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李维汉诞辰110周年。李维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卓越领导人和著名理论家,他从1948年到1962年一直主持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的工作,在长期领导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关于统战、民族、宗教的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本文集中论述其中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李维汉的宗教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涉及宗教的规律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的体系。(一)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强调:“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招致了众多的抗议行动和理论批判,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经济全球化这柄“双刃剑”的双重效应。尽管反全球化的多重视角令人不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经典论述才是帮助我们做出深刻分析与现实选择的准则和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