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舆情即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当前在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多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致使一些居于社会弱势或心理较为脆弱的社会成员心理上难以承受,产生不良的社会政治态度,导致社会不和谐,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舆情中的疏导作用,既是对舆情理论的扩充,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官制度「政治中立」原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中立"原则是西方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所谓"政治中立"原则,是指业务类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必须对政党政治采取公正超然的态度,对任何政治问题都必须保持缄默.在现代社会,政治与行政已不能截然分开,"政治中立"原则在表现上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政治中立"原则完全不适于我国.  相似文献   

3.
乡村社会虽然具有“弱政治性”的特点,农民的政治态度却是影响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朝向市场化的快速转型,农民的政治态度也经历了嬗变.本文通过对上海金山区吕巷镇农民的抽样调查发现,吕巷镇农民群体内部存在多种价值倾向,既有保守取向的成分也有自由取向的成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对社会现状满意度一般,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不算高,对现存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有清晰的认知,有较为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和需求,追求更高程度的社会公正,但又不希望发生社会冲突,尤其是激烈的社会冲突.这种较为复杂和矛盾的社会政治态度预示着农民行动取向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依据对北京业主群体的抽样调查资料,可从四个维度对当前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进行描述,并对"体制内中产阶层"和"体制外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差异进行比较.调查表明,当前城市中产阶层在政治态度上相对比较保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成员认为其政治地位低于其经济地位,其内部政治功效意识高于其外部功效意识;体制内中产阶层和体制外中产阶层在社会秩序偏好和社会地位不一致性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八五年九月一日至十月五日,我们就城镇青年思想状况,对湖北省咸宁、通山和地直的三十多个单位的六百六十名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就城镇青年思想发展的趋势综合分析如下: 1.对政治的态度在社会的变革中,当代青年的政治态度及其发展趋势怎样呢?就我们调查统计情况看,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普遍关心社会问题。但在认识社会问题时有着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了其政治态度呈现出三种明显的倾向性: 一是关心国家大事,要求政治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和高校政治教育的状况来看,问题甚多,本文专题探讨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从有利于国家民主政治化进程、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和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几个角度予以说明其积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本文从社会历史条件的决定性、中国共产党的制度选择、民主党派政治态度的历史性转变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成因,回顾和总结这一制度确立和发展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如何防止人口老龄化,而是在人口老龄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措施协调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环境下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带来极大的机遇.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适应新的变化,以积极地态度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随社会的开放变得多元化,其中不免有少数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对社会有危害的思想,引发人们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如道德弱化、思想偏激等状况。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高校"两课"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努力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是政治支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也在公民社会的出现、全球化竞争加剧等因素的推动下开始步入正轨。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逐渐转型,我国行政体制也在不断调整、改革与完善。特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我国行政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创新与变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其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改革行动总是在一定力量的推动下才得以发起,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旨在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之源以提升行政体制改革的质量,推进我国行政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认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对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目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举措,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新要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新论述,对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新论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探索,对“一国两制”进行了新论述,对外交思想进行了新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新论述,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的综合反映,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产生了严峻的挑战。"湖北石首事件"代表性地揭示了众多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引发原因,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制意识、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增加政务信息公开和建立官员问责制四个方面寻求事件的解决方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从而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苏联共产党执政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已到晚年,列宁依然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从列宁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深入分析和阐述了列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列宁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积极的评价,希望以此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些许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 ,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新阶段 ,具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紧迫,又面临看来自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强势政治文化、自身旧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思想政治观念等三大主要挑战。为了能够顺利迎接这些挑战,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在竞争激烈的固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航导向,引领中国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我们必须在政治文化建设中采取四大基本对策:第一,坚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来引领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第二,从容应时外来政治文化挑战,去其糟粕汲取精华;第三,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积极因素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第四,努力加强以民主与法治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而政治素质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高农民政治素质,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泰安市部分农村的农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治素质普遍提高,但仍有欠缺,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左”的思想发展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改革开放进入矛盾凸显期之际,社会上再次出现了"左"的声音,并具有高度欺骗性、煽动性,对改革开放构成了重大威胁。"左"的思想重新发展,其重要原因是部分社会成员对于历史常识的极端无知,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利益分配存在三大不均衡。学界应重视"改革开放不进则退"的逆否命题即:"改革开放不退则进",推进形成反"左"共识。同时应着力重构中国利益分配格局,铲除"左"的生存土壤,形成反"左"与改革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