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要素。综合而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以及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等,是导致中苏论战产生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2.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叶政 《唯实》2012,(6):9-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苏论战干扰了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在意识形态建设方法上强化了对"革命思维"和"斗争哲学"的路径依赖,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加速其呈现出正误交替并行的发展趋向。这场论战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逻辑的认知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一系列科学的论述:对苏联模式的精辟论述;关于中苏论战的深刻反思;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看法;对苏东剧变的深刻总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世界意义等.重温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60年代在中苏两党之间发生的大论战,是本世纪世界政治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使中苏两党从昔日的盟友变成势不两立的对手,对两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30年后的今天,当世界进入以和平、发展为两大主题的时代时,反思这场论战,其中确有不少值得记取的教训和需要再思考、再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记者:中苏论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共运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及世界格局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档案的解密,关于中苏论战的专题研究颇受关注,并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我们注意到,在这方面既有一些亲历者的珍贵回忆,也有一些学者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总体看学界的共识是在逐渐增多的.然而在对"九评"的认识和评价上,分歧仍然很大.您认为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看待中苏论战和"九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那么,中国和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怎样一个由来呢?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首版、由逄先知和金冲及两位著名党史专家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在"三十一、中苏论战"一章中写道:"一九六二年十月,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和美国一度剑拔弩张,搞得十分紧张。但在这场危机过后,很快就迁怒于中国。十二月十二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  相似文献   

9.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西方实施“和平演变”,中苏论战的国际背景以及反修防修的国内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他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素质构成,强调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培养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作为培养途径。毛泽东这一思想对当下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坚持把培养政治品德放在首位;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工作本领;三是贯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在实践中锻炼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清王朝已经走上穷途末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05年至1907年,中国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怎样对待清王朝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政治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既是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的交锋,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为中国人民推翻清王朝和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做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动员。论战的历史背景这场论战之所以发生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的。184O年,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和大炮野蛮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败无能、妄自尊大的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  相似文献   

11.
在中苏两党论战如火如荼的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了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完成了苏共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局的变化,为中苏双方寻求改善两党、两国关系提供了机遇。双方以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为契机,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但由于双方的观点差异太大,最终没有能实现中苏和解的初衷,相反两党走向了对抗。这主要是因为中苏双方在此机遇面前都没有能够放弃各自所坚持的原则等而重新走上论战的征途。  相似文献   

12.
1923年,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又称"科玄论战"。它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一场论战,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家派,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反对另一种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场论战中,陈独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从而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陈独秀对这场论战的评论,对于正确认识论战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后半期的国际舞台上,邓小平算得上是叱咤风云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坚定的原则立场、从容的外交家气度、纵横捭阖的外交技艺,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邓小平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争和谈判。邓小平自始至终是中苏论战和谈判的中方主帅之一。他为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原则立场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了四次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等一些问题上出现了分歧.50年代末,中苏两党分歧由意识形态扩大到了国家关系方面,中苏关系从友好合作的巅峰走向了低谷,为美国分裂中苏同盟提供了大好时机.为了离间中苏关系,美国采取了"软硬分施"的手段来推动中苏同盟走向分裂,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解体,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对整个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庄斌  李桂峰 《世纪桥》2007,(5):97-98
中苏冲突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乃至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分析角度来说,他们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各种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中苏冲突的因素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二是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探讨中苏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邢和明 《理论学刊》2003,7(3):96-99
1961年10月,苏共召开二十二大.中国对苏共二十二大的过激反应,成为中苏公开论战的起点.这场论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过渡"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错误认识.全力维护苏联模式,就是固守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确信社会主义只能有一种模式,把对这一模式的改革当作复辟资本主义.将矛头指向党内"走资派",则是对执政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的不清醒认识,从而确立了"夺权斗争"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17.
刘明钢 《湘潮》2011,(1):50-50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大论战。1964年3月。罗马尼亚试图调停中苏之间的关系,派代表团来中国进行访问。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罗马尼亚客人。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在世时,对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责任是有明确分工的,苏联负责欧洲,中国负责亚洲。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越来越受到东欧国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苏论战,从开始(1956)算起,距今已有50年了。  相似文献   

20.
论战的源起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是上世纪中 国哲学界三次大论战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论战。本文试 就杨献珍在这一场论战中的立场、观点和与他对立一 方的立场、观点作一介绍。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究竟是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论战双方见诸于报刊发表 的文章和有关史料的记载,这场论战的源起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