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失败后,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以盟军最高统帅的身份,率领美军占领日本全国期间,制定了取代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亦称“明治宪法”)的1946年《日本国宪法》。它运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和英国虚君制的模式,确立了议会立宪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它以三十一个条文详细规定了范围较为广泛的国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它作出了放弃战争和不保持武装力量的规定(因而被誉为“和平宪法”)。日本学者将这部宪法的基石概括为“民主、人权与和平”三大原则,他们认为,失去这三个原则中的…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战胜国对日本国主权限制的结果,《日本国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旧金山和约"签订后,宪法第9条被日本政府解释成为其宗旨并不否定独立国家固有的自卫权。然而这样的解释既偏离了宪法第9条的宗旨,也不能满足日本右翼势力的军事强国的愿望。此后,日本右翼势力曾先后掀起过数次改宪浪潮,意欲废弃宪法第9条。2014年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本文以《日本国宪法》和国际法为视角,就日本政府和修宪阵营歪曲和平宪法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就限制日本主权的期限和修改、废弃和平宪法的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论证,阐述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不属于日本国排他性的主权事项。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天皇制度对近代日本宪政转型的作用。在历史上,天皇作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日本宪政发挥过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天皇的精神权威贯穿着日本的全部历史,并在立宪过程中统合了具有不同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各派力量,使得明治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可能。然而,如果天皇的精神权威和实际政治权力相结合,他又可能成为军国主义势力用来破坏宪政的工具,并把日本带入战争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影响下制定的和平宪法剥夺了天皇实质性政治权力,并使国家主权从天皇转移到全体人民。天皇又一次借助其精神权威发挥了促进宪政、稳定社会的作用,且其真正的政治超越性使日本成功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4.
<正> 一、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崩溃过程在战后一个时期,日本政府为实现宪法中的和平主义与民主主义,也曾表现过积极的姿态。例如,从1948年8月起,作为文部省著述而使用的教科书就有新宪法的一章,其中对于宪法第九条做了如下的说明:"在达次制定的日本宪法中,日本国为了不使战争再次重演,特作了两项保证。第一项,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第二项,在同别国发生争议的时候,保证不采用战争的  相似文献   

5.
何蓓 《法治研究》2016,(3):124-131
2014年以来,解禁集体自卫权成为日本在安全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动向。《日本国宪法》第9条虽然确定了以“和平主义”为基础的“专守防卫”政策,但多年来,日本政府通过解释修宪、加强日美安保体系并辅以制定国内安保法案的路径,不断蚕食“和平宪法”的内核。从法律角度看,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不仅违背了日本宪法和平主义的根本原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颠覆。同时,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具有明显遏制中国的倾向,我国必须采取多种举措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法看日本国侵华战争的民间赔偿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 9月 2 2日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对三起侵华战争的受害人提起的索赔诉讼作出了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这是日本司法部门首次对侵华战争的受害人提起的索赔诉讼作出的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 ,故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笔者认为 ,对于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理由” ,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剖析。一、侵略战争的性质与战争受害赔偿的范围在该判决的要旨书 (以下简称要旨书 )中 ,尽管对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度的损害这一历史事实及原告受到的悲惨遭遇予以承认 ,却认为战争导致的个人损害应通过国家间的和平条约及其他外交手段来解决 ,…  相似文献   

7.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这一鲜明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民主革命中与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推翻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我军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军的“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任务,在  相似文献   

8.
重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宪法意义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般指一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转变为国内法的程序及其效力。我国宪法对此未作规定,产生了许多立法、执法问题,影响法治。我国宪法第六十二条第(十四)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根据第六十...  相似文献   

9.
<正> 日本当代宪政制度的发展肇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那年明治天皇颁布了被誉为“日本大宪法”的五条誓文,而以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和1947年日本国宪法为其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日本第一部宪法仅仅确立一种控制广大人民、一般政府官员,放任一小撮立法者的法制秩序,法律只限制行政权的行使,对立法权则毫无约束。因此,我们称这一时期为“以法治人”(Rule-by-Law)阶段,或日本当代宪政制度的萌芽和准现代化阶段。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  相似文献   

10.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3500万中国人死伤,仅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有30多万人死于日军的屠刀下。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政府对战争责任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右翼团体和保守派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对日本侵华战争缺乏认识和反省,为日本政府的政策所主导和右翼保守势力的鼓动所左右。于是日本社会出现了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等为侵华战争历史翻案的事态。对此,日本左翼进步力量坚决抵制,曾经深受日本侵略战争之害的中国政府和民众强烈反对。这些事态和影响,汇集成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这一问题,表面看是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在兴风作浪,而实质是日本政府的大国战略在发挥主导作用,最终解决则取决于日本民众对战争历史认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历时15 年的战争期间,日本很多法学家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下接受国家主义、 整体主义的法体制,协助“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这确为史实。东京大学的小野清一郎将日本法理置于 国家主义“道义刑法论”的核心,另有尾高朝雄在殖民地朝鲜主张皇国臣民化,展开“实在法秩序论” 以促进征兵制的实施。可以说,他们种种献媚于国策、迎合于当时政权的论著煽动了侵略战争,将日本 及他国人民推向了战祸。由古至今,从东到西,抛弃良心的学者们对权力阿谀、迎合的法学思想乃是真 正的祸端。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一共颁布过一个共同纲领和三部宪法。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曾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以后在1954年、1975年和1978年又分别制定了三部宪法。现在颁布的1982年宪法是我国的第四部宪法。 1949年建国时为什么不颁布一部宪法?因为当时条件不成熟,还缺乏三个条件:(1)大陆上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完全结束;(2)土地改革还没有彻底实现;(3)各界人民群众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长期的战争创伤还没有得到医治和恢复。因此当时只能制定一个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  相似文献   

14.
最近,日本在修宪问题上动作频频,引人注目:通过“有事”法案、正式启动修宪程序,要将向海外派遣自卫队法制化、永久化。种种迹象表明,日本要彻底放弃和平宪法,这一切,都牵动着亚洲地区日本邻国的政治神经。  相似文献   

15.
“集体自卫权”是现代国际法给予主权国家的一项固有权利,也是维护本国利益和同盟安全的重要法律制度.由于“二战”的历史原因,日本现行《宪法》第9条中明确规定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但因冷战影响、日美同盟以及近年来日本政坛“向右转”,这一所谓的和平宪法原则遭到持续践踏和严重挑战.本文通过对日本现行宪法相关内容成因和沿革的分析,力求阐释其对日本国内政治、亚州国家及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以期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更加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并运用相应举措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修宪图谋给予必要的国际制约.  相似文献   

16.
1954年宪法的历史命运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大元 《法律科学》2004,22(5):19-21
194 9年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人民获得了国家政权 ,并运用制宪权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确认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建国初期 ,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体 ,选择与行使国家权力相适应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2004年6月14日,日本国会通过了有事七法案。有事七法案的通过标志着日本有事法律体系的全面建立。然而,《日本国宪法》第9条明文规定日本放弃一切战争权利并不得保持任何战争力量。由此,有事法制便与《日本国宪法》产生了矛盾性。本文在系统介绍有事法制的基础上分析了有事七法案及有事法律体系的建立对于《日本国宪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律师》2004,(6):84-84
为了全面解决侵华战争中的劳工问题,2004年5月12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日友好协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社会团体和学者、劳工代表与日本律师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召开研讨会,共同提出“全面解决劳工问题、设立补偿基金方案”。经过讨论,大家对提出方案的构想达成共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受害者就委托中日两国律师在日本法院陆续起诉,要求当年实施加害行为的日本政府和企业进行道歉并做出赔偿。在日本律师和中国律师的共同努力下,在中日两国热爱和平、主张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民间对日索赔案件中的劳工案出…  相似文献   

19.
1787年美国宪法以“我们人民”开头,宣告美利坚共和国的诞生。我们人民,多么神圣的字眼;我们人民,多么庄严的宣告;我们人民,多么磅礴的气势。只是,1787年宪法中宣告的“我们人民”能够代表美国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皮鞭下的黑人奴隶吗?它能够代表那些“活该被消灭的”印第安人吗?它能够代表作为美国人口另一半的女性吗?毫无疑问,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基于此,进步学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1787年宪法的批判,比如说,美国历史学界进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Charles Beard就认为,美国宪法不过是一部保护商业资本家、股票投机商和大制造商…  相似文献   

20.
一、一九四九年律师法的制定 1946年,日本在投降后的一片混乱之中,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为日本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新宪法挂出了“司法独立”的招牌,规定“一切司法权属于最高裁判所及依法律规定而设置的下级裁判所”,并且标榜什么“保障基本人权”,保证法官作出“公正无私的判决”等等。因而基于新宪法,日本制定了裁判所法与检察厅法。尽管早在战后与制定新宪法过程并行,日本律师们已掀起了以律师自治为中心课题的修改律师法运动,但是,日本司法省为了放宽追究战争责任和保存战前干部,关于修改律师法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律师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