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昌 《瞭望》1987,(33)
两伊战争中的油轮战不断升级。伊拉克以其空中优势,加强对伊朗石油设施及油轮的轰炸,企图使其石油出口瘫痪,削弱其经济实力,迫使伊朗同意媾和。伊朗也不示弱,利用其扼守海湾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的有利位置,对伊拉克实行海上封锁,切断其石油出口,伊拉克的许多供应品,包括军用物资,不得不通过科威特运送。为此,伊朗指责科威特站在伊拉克一方,因而科威特的油轮成了伊朗进行海上袭击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开罗专电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国际社会反应强烈,联合国安理会接连通过决议,谴责并对伊实行海、陆、空的经济制裁,目的是迫使伊撤出科威特。两个月来,制裁反制裁和封锁反封锁斗争激烈,结果如何,将成为战与和的关键。 伊拉克财源的90%来自石油出口,每年收入200多亿美元。伊拉克经由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两国的输油管出口的石油,占其石油输出总量的2/3。伊拉克侵吞科威特后,输油管被切断。为打破封锁,伊拉克忍痛同伊朗握手言和,承认1975年阿尔及尔两伊边界协议并全盘接受伊朗方面的条件。伊拉克同伊朗媾和的  相似文献   

3.
刘楚  雅菲 《瞭望》1990,(40)
伊拉克侵吞科威特引起的海湾危机已持续一个多月。现在,整个海湾局势呈现紧张而又不战不和的僵持状态,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心。 一、美国加紧进行针对伊拉克的进攻性军事部署,并大力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 伊拉克侵吞科威特严重威胁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海湾及中东地区内石油、经济和战略利益,因此美国反应尤为强烈。美国在带头  相似文献   

4.
巴格达专电 经过四轮长达4个月的艰苦谈判,伊拉克与联合国就“石油换食品”问题不久前在《谅解备忘录》上签了字。根据这项协议,将允许伊拉克每半年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以进口所急需的食品和药品。这是自伊拉克1990年因入侵科威特而受联合国制裁以来,国际社会首次允许其出口石油。 伊拉克舆论指出,协议的签字,是伊拉克在走向全面解除制裁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是萨达姆外交政策的胜利。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舆论则认为,萨达姆政府原本在去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986号决议时就该接受的东西,在将近一年后,并在更加严厉的国际监督条件下才接受了这项协议,使萨达姆在国际上再次丢了脸。  相似文献   

5.
德黑兰专电 伊朗不愿意在波斯湾开辟第二战场,美国为科威特油轮护航之前是这样,护航之后也是这样。 这是有原因的。它每天出口200万桶左右石油,全部通过波斯湾水路。这个国家又是单一的石油经济,平常年景石油美元占其外汇收入的95%以上。去年油价暴跌,拚命增加非石油产品出口,石油收入仍占外汇收入的86%。根据今年精打细算的采购计划,粮食、糖、茶、油之类基本物资的进口就要花22亿美  相似文献   

6.
开罗专电 8月初,伊拉克侵吞科威特后,宣布科威特在国外的一切经济利益归伊拉克所有。为此,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宣布冻结科威特政府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和存款,以防这些巨额财富落入伊拉克之手。科威特在国外的资产究竟有多少,海外投资事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分布情况如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  相似文献   

7.
巴黎专电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联合国第45届大会9月24日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提出政治解决海湾紧张局势的四点方案。这是自8月初伊拉克侵吞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第一次提出全面解决冲突的倡议,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四点方案的内容是:一、伊拉克释放全部外国人质,宣布从科威特撤出军队;二、在国际社会的保证下实行撤军,恢复科威特的国家主权并由科威特人民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坦克大炮的轰鸣,打破了海湾两年的沉寂,打乱了中东原有的秩序,也打断了欧美政要们在世界形成新格局面前的思虑。 伊拉克的行动不断升级。8月2日后的几天内,已经从入侵、占领、建立“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和科威特“人民军”,最后升级到把科威特“并入”伊拉克。 世界上的反应十分强烈。联合国安理会几天里已经通过三个决议,从要求伊拉克撤军、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到不承认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吞并。 世界上不少人感到震惊和意外。熟悉中东事务的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侵吞科威特而引起的海湾危机,是一个地区性事件,但却牵动了几乎所有西方大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集结。这一情况说明这一地区对西方的重要意义。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则再一次显示了世界政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对一次能源的进口依存度达80%左右。目前石油占日本能源总需求的50%左右,其次为煤、核能、天然气和水电等。日本几乎没有本国的石油储量,大部分原油来自政局不稳定的波斯湾地区。虽然日本计划将来逐步减少能源进口,但估计对中东地  相似文献   

11.
国际要闻     
《瞭望》1994,(48)
伊拉克承认科威特主权 伊拉克11月14日向联合国递交了伊拉克关于承认科威特主权和边界的文件。这些文件包括由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签署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11月10日的决定和伊国民议会同日发表的声明。决定和声明表示伊将按照安理会的决议承认科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承认联合国伊科边界划分委员会划定的两国之间的国际边界。  相似文献   

12.
华盛顿专电 海湾危机爆发已两个多月。目前,以伊拉克为一方、以美国为另一方的对立双方妥协的前景模糊、渺茫,而这场危机升级为战争的迹象却有与日俱增之势。 伊拉克方面;萨达姆总统已多次明确宣布,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美国如果动武,伊拉克将不惜鱼死网破地打一场“圣战”,届时海湾地区的油田将被破坏殆尽,美军将血染沙漠。据报道,伊拉克政府已在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区及科威特部署了约26.5万地面部队和2200辆坦克,伊拉克的火箭分散设置在境内各地待命。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有不少人用羡慕的眼光看待科威特这个“石油王国”,似乎一旦地下发现个大油田就能暴富起来。但是,也有人担心,石油枯竭了怎么办?在这个沙漠之国,科威特的后代的命运如何? 确实,在第三世界中,科威特是少有的得天独厚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世界上最大油田之一,已探明储量九十多亿吨。科威特人均国民收入名列前茅,高踞美国之上。凭借着它的奉腴的石油收入,科威特经济在七十年代末曾以  相似文献   

14.
吴平 《瞭望》1990,(42)
斯德哥尔摩专电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发的海湾危机对西欧经济将产生什么影响?西欧经济会不会因油价暴涨而陷入衰退?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此间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界人士。他们较为一致地认为,海湾战火不爆发,西欧经济不会出现衰退。 瑞典国家能源局的经济学家兰德尔·博韦埃说,此次海湾危机对西欧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急剧上涨。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石油价格已从每桶17、18美元上涨到40美元左右。但从目前的态势看,把此次油价大幅度上涨与  相似文献   

15.
姚云 《瞭望》1990,(52)
(一)1990年的大事 1990年,90年代的开端,是不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重大变化,试略举其要—— 海湾危机。伊拉克入侵并吞并科威特,美国进行军事干预,导致海湾地区出现战争危机。日前安理会已通过决议。限令伊拉克在1月15日前从科威特撤军,否则联合国成员国将可“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同时美伊正在安排两国外长互赴对方首都直接会谈,前途是战是和,待见分晓。 德国实现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  相似文献   

16.
伦敦专电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已两个多月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继派驻军舰、飞机后正在不断把坦克、战车等装甲地面部队运往海湾。伊拉克无视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和决议继续占领着科威特。是打,是和?局势如何演变几乎牵动着世界上每个人的心。最近,我们走访了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唐·克尔先生,请他谈谈对海湾危机及其前景的看法。 克尔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他那很整洁的办公室。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伊拉克对科威特进行了一场“旧式的侵略”,是非正义的,“一个强大的国家侵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普遍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声中,美国的反应特别强烈。美国为维护自身和西方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从军事、经济直至心理上对伊拉克施加强大压力,在海湾地区进行了布什总统称之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联合军事力量部署二一”。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将永远记住发生在 1990年 8月 2日晚 9时许 (伊拉克当地时间 )的那一幕:伊拉克军队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举入侵科威特,仅用了不到 12个小时就将科威特全部占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这一举动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但萨达姆后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1年 1月 17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 战争。 40天后,伊拉克不得不同多国部队签定了“城下之盟”,表示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伊拉克从此掉进了受美英军事打击和联合国严厉经济制裁的深渊。 在海湾战争爆发 10周年后的今天,伊拉克唯一…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国政府将在科威特、伊拉克的7000多名海外人员转移至约旦,然后使用包机撤回。1997年,阿尔巴尼亚发生严重骚乱,在希腊海军帮助下,几百名中国员工迅速撤出,平安抵达希腊科孚岛。  相似文献   

20.
山旭 《党政论坛》2011,(10):8-8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国政府将在科威特、伊拉克的7000多名海外人员转移至约旦,然后使用包机撤回。 1997年,阿尔巴尼亚发生严重骚乱,在希腊海军帮助下,几百名中国员工迅速撤出,平安抵达希腊科孚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