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场革命都是一次意外。尽管如此,最新的俄罗斯革命应该属于最大的意外之一。在直到1991年的数年里,西方的专家、学者、官员和政治家没有一个预见到苏联即将出现的解体,因为当时苏联拥有一党专政、国有经济和克里姆林宫对国内和东欧帝国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社会主义在苏联及东欧遭到失败,俄罗斯学者从各方面探讨这一历史剧变的原因,其中部分学者从俄罗斯的历史思想遗产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本文作者就普列汉诺夫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看法作了评述.文章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命运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1989年,全世界目睹了苏联和东欧现实社会主义的崩溃.我的文章在于分析和解读这一历史事件.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十几年来理论界关于东欧剧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几年来 ,国内学术界始终关注东欧问题 ,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东欧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教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分析。笔者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其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 :苏联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现实原因、历史文化原因及其他原因。一、苏联的影响与东欧剧变众多研究者认为 ,东欧剧变和苏联有着直接的关系。成也苏联 ,败也苏联 ,这是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历史动因。①1.东欧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与苏联息息相关根据雅尔塔协定 ,东欧被划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为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带来了先天不足的历史共性。二战结束前后 ,苏联在东…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共运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革命的低潮。其中1923-1939年的一次革命低潮与当前国际共运的低潮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只在苏联一国取得了胜利,欧洲其它国家的革命都相继遭到失败,世界革命的进程被大大廷缓了,整个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形势。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列宁和斯大林毅然实行了从唤起世界革命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战略转变,在苏联一国掀起了  相似文献   

6.
美、英、法、西德等西方国家对苏联与东欧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续到六十年代,有的甚至到七十年代初。它主要表现在广泛建立研究机构,组织和扩大研究队伍,出版书籍与刊物,整理图书资料。其原因是这些国家都需要清楚地了解在苏联与东欧所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件和问题看作涉及自己的国家利益,认为加强对苏联与东欧的研究是关系到本国生存发展的大事。主要西方国家怀着上述目的,对苏联与东欧的研究都给予了普遍的关注。然而,由于各  相似文献   

7.
苏东剧变后,持不同观点的人们对其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革命输出的结果,但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苏联对它们的态度的转折始于对"民族主义"的讨伐.东欧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合并并非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8.
“颜色革命”是苏联东欧剧变大地震后的余震 所谓经典的“颜色革命”是指2003至2005年独联体地区三国所发牛的三次重大政治事变: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手持玫瑰花逼迫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并取而代之,从而拉开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的序幕。2004年秋,乌克兰在总统选举中发生激烈政治斗争,尤先科以橙色为标志向其政治对手发起攻击,最终获胜,这就是著名的“橙色革命”。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发生剧烈的政治震荡,阿卡耶夫总统在骚乱中流广同外,巴基耶夫坐上了总统宝座,这就是所谓的“郁金香革命”。  相似文献   

9.
一、东北亚经济圈的企业协作意义(一)东北亚企业协作的意义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出现按地区的经济区域化和亚洲经济圈,并形成其特征。1992年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统一的单一市场经济的欧洲共同体经济圈、包括苏联东欧的东欧经济圈、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化趋势。韩国、朝鲜、日本、中国东北地区、苏联远东地区的地域形成东北亚经  相似文献   

10.
从1987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新思维"外交在短时间内引发了改变苏联东欧乃至世界形势的政治"大地震":1989年失去依托的东欧发生剧变,再两年苏联寿终正寝,两极世界瓦解,冷战结束."新思维"外交的"能量"之所以如此"巨大",就在于它从指导思想到理论基础都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原则性的错误,戈尔巴乔夫以此为"法宝"指导对外实践,终于导致亡党、亡制、亡国的历史性悲剧.  相似文献   

11.
(五)苏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的争论1927年上半年,中国大革命走向失败,共产国际内部就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展开了激烈争论。斯大林认为,中国正经历着既反对封建残余又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反对派托洛茨基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去世不久,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出现了一系列改革,进而汇聚成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斯大林时期确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有许多不适应之处,所以,当和平到来的时候,改革就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苏联的国家民族主义、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干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而苏联国内的改革也在镇压了"布拉格之春"之后逐渐终止。  相似文献   

1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原是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组建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是与苏联、东欧集团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相对抗的工具。冷战结束后,东欧集团瓦解,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的命运如何也成为国际舆论频频询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1956年10月爆发的匈牙利危机,检验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推出的美国对东欧"解放"战略的实质和有效性。在危机发生、发展直至最后遭到苏联军事镇压的整个过程中,美国当局非但未像其新战略所高调宣扬的那样,发起攻势去"解放"匈牙利,进而将苏联的势力从东欧"推回去",恰恰相反,采取了一种消极、审慎的不干涉甚至是回避的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匈牙利事件的反应看似令人不解,但其背后实则蕴含着美国整体冷战战略及其对东欧政策总体考虑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的国际秩序,从曾优先关注政治、国防、外交以及安保问题的所谓“高位政治”(high politics)时代,转入到优先追求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国民福利提高和经济发展的所谓“低位政治”(lowpolitics)时代,特别是在政治上,1991年的苏联体制变化更加明确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主义化。其后,世界陷入安保困境,清算了“不确定性谬论”(the irony of uncer-  相似文献   

16.
丹尼斯·P·霍浦契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大学研究东欧和世界历史的助理教授。他在《东欧历史与文化》(斯特·马丁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文化——考察了东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作者在书中写道: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在苏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2009,(10):23-24
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目睹了东欧剧变在前民主德国上演的惊人一幕,一直以来作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标志的柏林墙被推倒了,大量东德人涌入西德。从当年的东欧剧变再到后来的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时至今日,20年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科技革命不断塑造着国际格局。苏联的兴衰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当重视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时,苏联的国力就会不断增强;反之,苏联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苏联延误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造成了国力的衰败,这也是苏联剧变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之一。苏联74年的历史与四次科技革命都有密切关系,总体上可简单归纳为:科技兴则苏联兴,科技衰则苏联衰。  相似文献   

19.
共产主义政党必须不断进行政党适应性改革。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直到赫鲁晓夫时期才开启了改革进程,并由此带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领导的苏共终结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勃列日涅夫主义"还以社会主义湮没民族主义。进入80年代前后,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改革浪潮从中国开启,中国共产党持续30余年的政党适应性改革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辉业绩,越南、老挝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革新开放"是这次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则因为改革的失败而消亡。  相似文献   

20.
一战结束初期,在苏联的支持下,社会主义浪潮袭卷欧洲.1946年3月,英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呼吁美英联合对付苏联的威胁.为此,美英倾其全力对新生民主国家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希图遏制、消灭社会主义力量,东欧的阿尔巴尼亚成为了它们的首块"试验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