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寅 《法制与社会》2011,(9):275-275
近年来全国出现多起酒驾、飚车造成人身伤亡的案例,情节恶劣,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度不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2010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醉酒驾驶或被判刑。在澳门,酒驾入刑已实施多年,并未引起大的争议,我们来看下澳门在立法与实践中又是如何规定和操作的。  相似文献   

2.
醉酒驾车入刑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法律来规制此现象西方各国都有自己相关的法律规定,但并不是都归于刑法管辖,很多都由保安处分来规制。从现在中国的国情来看,用刑法这一最严厉的部门法来调整这一系列的法律关系并不合适。但是无论从中国的酒文化来看,或者从中国行政司法所处的现状来说,通过刑法来解决问题可能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没有基本的文化基础而加大司法机关的办案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把行政问题转嫁给司法机关来解决,把本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司法机构加上更多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入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醉驾入刑同时可能带来行政法与刑法两大部门法之间发生冲突,也可能导致刑法法条之间的矛盾引起适用上的困难.醉驾行为的法律规制似乎并不应该限于立法的思路,通过适用行政处罚、对现有刑法的解释等方式也能达到规制醉驾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曹荣辉 《法制与社会》2013,(20):239-240
"酒驾"特别是醉酒后驾车这几年一直是社会上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特别是自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设立危险驾驶罪,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并设定刑罚后,"醉驾"以及"醉驾入刑"问题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闻背景 自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正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从此,我国对醉酒驾车违法行为的处罚从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5月1日凌晨,各地交警部门查获多名以身试法者。于是,各地纷纷出现的“醉驾入刑”第一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许多街道路口都悬挂了防范酒驾、醉驾的宣传标语,以提醒人们醉酒驾车的严重危害,倡导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良好习惯。这一举措,虽然简单,但特别方便直接.叫人一目了然。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写入刑法,不仅对遏制酒驾醉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对引导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的开车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醉驾入刑”前后酒后驾驶案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阐述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后酒后驾驶案件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方法 对2009年1月到2013年4月扬州地区实际酒驾案件所占的比例、酒驾的月分布、车辆类型以及饮酒后驾驶和醉酒后驾驶所占的比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年5月份之后,实际达到酒后驾驶的案件在涉嫌酒后驾驶交通事故案件中的比例有所减少,酒后驾驶在每月的分布渐趋一致,所涉及的车辆类型有所变化,醉酒后驾驶的案件数是饮酒后驾驶案件数的3倍左右。结论 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后,扬州地区酒后驾驶案件的特征有了一定的变化,在实际的交通安全管理中,应根据这些现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采取的短期内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措施,作为行政处罚的类型之一,一直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权保障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劳动教养制度废除之后,有学者对行政机关实施人身自由罚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并主张应当将行政拘留纳人刑罚体系(以下简称“治安拘留人刑论”)。笔者认为,治安拘留入刑有着诸多弊端,反而不利于我国的社会治理和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9.
刘日 《公民与法治》2010,(23):15-17
一些地区、行业、单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搞发展,虽然取得快速增长的GDP,攫取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它决不是科学的发展,因为它违背了规律,不符合民意,违反了法律,背离了道德。换句话讲,规律、民意、法治、道德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政府法制》2011,(15):13
《光明日报》2011年5月5日刊发陈英凤的文章:5月1日起,我国对醉酒驾车违法行为的处罚将从行政处罚上升到更加严厉的刑事处罚"。醉驾入刑"终于开始实施,那些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屡屡触及公共安全底线的  相似文献   

11.
陈健 《法人》2011,(5):14-14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百度文库、百度MP3等产品相继受到作家、出版界、音乐界代表和协会的侵权指控。百度被迫对相应产品做出调整,与指控方就版权问题进行协商。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贿赂早已不拘泥于单一的金钱方式,新形式的贿赂层出不穷,性贿赂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在媒体报道的腐败案件中,经常出现性贿赂的身影。性贿赂现象愈演愈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较为主流的贿赂方式。我国刑法并没有关于性贿赂的规定,性贿赂是否应当入刑以及如何进行立法调整,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奸行为伴随着人类文明一直存在,有着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对人的合法权益的伤害极大,因此受尽公众的谴责。人类历史中大多数政权都对此通奸行为进行各种形式的制裁。在我们中国,历代对通奸行为更是深恶痛绝,一严刑峻法处之。而我国当代法律却缺少对通奸行为的刑事制裁。这导致了社会风气和国民信仰的沦丧。为了彰显我们华夏的民族正义,本文对通奸行为入刑的观点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邱锦全 《法制与社会》2012,(33):296+298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国人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于是在推杯换盏与觥筹交错的劝酒之下,就放弃了"开车前不饮酒"的底线,甚至放弃了尊重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公民责任意识。对于"酒后驾车"行为,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袁光峰认为,根源在与中国人缺乏规则意识,情大于法,酒桌上大家劝你喝酒,你喝了,大家还要叫好,情完全凌驾于法。酒与驾的结合,在现有的道路资源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并造成重大财产乃至生命损失。醉驾背后实际是酒文化与日益繁荣的汽车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醉酒驾车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四个特点:醉酒驾车型危险驾驶是危险驾驶罪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醉酒驾车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主体主要是中年男性;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醉酒驾驶摩托车构成犯罪的比例增加。醉酒驾车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三个问题:对"机动车"的界定有争议,诉讼程序违法及对《刑法》第133条之一第2款的错误适用。建议法律扩大"机动车"的范围,将有期徒刑纳入危险驾驶罪的刑罚范围,对危险驾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一律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具有利益导向性。醉驾入刑是对生命权的保障方式之一,加大违法、犯罪成本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社会公共安全。虽然此举能解一时民意之快,但从长期来看,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预测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容易滋生新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应当用理性的思维来对待醉驾行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民声的呼应,《刑法修正案(八)》首次明确了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刑事责任,被称为“醉驾入刑”.但落实到司法具体操作层面,公检法三家态度却有了微妙的不同.醉驾是否一律入刑,何种程度的后果可以衡量为严重等都成为本次醉驾入刑的争议焦点.本文将从醉驾入刑是否符合法理上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为该条款的最终完善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醉酒驾车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尤其是在司法领域,关于醉驾定罪量刑已经成了众多专家及法律人士讨论的话题,文章将从醉酒驾车行为入刑的刑法学理论,以及醉酒驾车刑事法规制的完善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后,"醉驾第一人"、"官员醉驾"、"名人醉驾"等消息被不断曝于媒体。一年来,"醉驾入刑"这一话题一直不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醉驾入刑"在司法处理中的问题、困境也逐渐浮出水面。笔者所在的检察机关公诉了北京首例查获醉酒驾驶案和高晓松、刘惠等一批引发关注的醉驾案,现就醉驾处理中部分有争议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谈一些看法,以求教大方,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行为纳入到《刑法》第264条的盗窃罪中,与携带凶器盗窃、入户盗窃、多次盗窃三种共同并列于盗窃一般行为中,且不需要犯罪数额即可构成犯罪。该条文出台后,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扒窃的地点否需要发生在公共场所以及扒窃的对象是否必须是被害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本文将通过案例的介绍从这两方面着手分析,发现扒窃罪存在的不合理性以及不必要性,并试图提出扒窃罪解决的现实问题的替代性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