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律师》2006,(8):83-83
2006年6月21日晚,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在该所第三届北京地区年度法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向包括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12名法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和二年级研究生颁奖,作为对他们教育费用的资助。北京大学的阎天和清华大学的张燕君获得了本届奖学金的特等奖。五所高校法学院的领导、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主席以及《美国律师》杂志主编Aric Press先生出席了颁奖典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美国进行远程法学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开设独立的远程法学院,另一种是几所法学院联合开设远程教学课程。美国进行远程教育的相关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方法和教育技术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2010年7月大陆法学院校图书馆人士赴台进行首次两岸法学院校图书馆业务人员交流研讨的情况,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同时,本文也介绍了台湾地区法学院校图书馆的概况及其感受,对他们一些好的做法给予了推荐。  相似文献   

4.
美国法学教育模式利弊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美国法学院始于哈佛法学院院长兰戴尔的法律教育改革,他在教育层次、教育方法、师资等方面为大学法学院设立了标准,法学教育也由此从实务界独立出来.但在法学院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矛盾也日益突出.法学院作为大学专业学院不得不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求平衡,以兼顾教授的学术自由、学生的现实要求与实务界的压力.总的来说,美国法学院在学院定位、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值得做出认真检讨.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各国法学教育,提出了法学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地定位法学教育发展的功能,如何通过法学教育改革推动法治的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法学院功能的转变、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对法学教育改革的政策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法律科学》2014,(4):F0003-F0003
李万强,1971年生,山西芮城人。现任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教授(三级岗位)、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工作,任讲师、硕士生导师。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苏力 《法学》2006,(2):3-21
本文考察了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促使法学教育急速发展的需求与供应两个关键性因素;同时从法学教学、科研和制度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中国法学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具体的棘手问题,指出了其相互关联;论文最后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总体上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可能,但对于具体的法学院则可能是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法学杂志》2011,32(10)
郭锋,1962年6月生,四川西充人,先后在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05年开始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服务法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9.
《法学杂志》2018,(2):F0002-F0002
何志鹏,1974年2月生,黑龙江双城人,1992年开始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学习国际法,获得了获得了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1月留校任教至今。何志鹏教授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国际法理论、人权理论和法学教育。自1998年在《法学杂志》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至2017年10月,何志鹏已出版了《国际法哲学导论》《国际法治论》《权利基本理论》等个人专著9部,合作出版《国际法原理》《国际法的中国理论》《国际法的未来》等著作20余部,  相似文献   

10.
时令已过立秋,午后的阳光静静地泻在窗外的毛泽东雕像上,也透过窗棂泻在了他的身上,明亮而火热。  相似文献   

11.
法学是现代大学的标志性学科之一 ,原以理工科见长的新型综合性大学为适应社会需要 ,保持和扩大自身影响 ,理所当然要举办法学教育。新型综合性大学举办法学教育肯定会打破原有的法学教育资源行政化配置的格局 ,形成与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新格局。这将为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有助于我国法学教育在现有水平向上提升一个层级。新型综合性大学举办法学教育有自己特有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逐步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学》2012,(4):191-192
<正>2012年6月2号,由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和耶鲁大学中国法律中心联合举办的"政府决策公开中美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教授、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中心副主任贺诗礼教授、最高法行政庭庭长赵大光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张世诚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美国阿尔巴尼亚大学、中国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3.
14.
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A·POSNER),美国著名法官、学者,先后以最优生和年级第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1959)和哈佛大学法学院(1962)。曾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18,(4):5-15
戴逸之问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戴逸教授提出的法学是幼稚的的观点,他指出了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性困惑,自此众多法学家将探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作为重要论题以求解此问。舒国滢教授通过对戴逸之问的思考,对中国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阶段性的判断:20世纪8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法学基本上处于幼稚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家治理形式的精细化,专业化的法律学术开始成长,但以围绕立法论为中心的法学知识生产呈现出依附解释体制的寄生状态,虽然有部分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用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读中国的法律制度实践,然而整个学界对何为法学这个问题并未进行严肃认真的讨论。2000年—2010年,中国的法教义学进入沉淀时期。这是因为进入新世纪,几乎所有的中国法学者都试图为中国法学寻找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法教义学的突然流行是中国法学到了知识更新或升级的阶段,是法学知识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求,创建真正的法律科学是中国法学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舒国滢教授以罗马法学为基础的欧陆私法(民法)学作为样本,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学本质上是一门教义学,而法教义学本身是一门科学,或者被(法学者们)认为是一门科学,进而回答了戴逸之问,即中国法学要想摆脱幼稚走向成熟,就必须使自身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法学杂志》2012,33(10)
付子堂,1965年10月生,河南新野人,1981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考入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12月,入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法学教授;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7.
论法学院系资料室在大学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学院系资料室乃法学院系的“心脏”,是法学院系水平的标志之一。它所具有的教育、服务及导航功能,使其在现代法学教育中具有与教师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集中表现在资料室日益成为法科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最主要的渠道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精神最重要的场所,甚至也成为法学教育改革可资利用的最有效的资源。为更加充分地发挥资料室的各项功能,巩固其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有必要加大投入、转换观念、优化服务,将法学院系资料室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法学教育的职能机构。  相似文献   

18.
可能因为执业时间久了,这些年很关心青年律师的成长。近读德肖微茨《致年轻律师的信》一书,很有感触。关于德肖微茨的身份,同行们都知道,他不仅是哈佛法学院的法学教授,而且是“美国最不受约束的自由律师和最出色的人权辩护律师之一”。他不仅当过法官,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生活》2013,(20):58-59
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曾就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战说道:战争是如此残酷,以致只有用谎言来掩护真理。比附一下,拿破仑想让农民在烛光下也能读懂《法国民法典》,终敌不过作为语言文本的法律不易理解之本性,如“善意占有”绝不是“好心地占有”,“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住宅包不包括前店后家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10月15至16日,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云南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律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辛亥百年与法制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