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新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于2008年5月7日宣誓就职。他与前任总统普京关系密切,是普京把他扶上了总统宝座。梅德韦杰夫提名普京为总理并获得通过,“梅普组合”正式成立。梅德韦杰夫的治国理念与普京具有一致性。中俄两国关系是高度信赖的关系,是保障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不需要过渡期,可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的“现代化”新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以“梅普组合”领导国家以来,先是总理普京提出以“创新经济”为主要模式的发展战略,后又出现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教育全面创新的“现代化”战略。二者有所区别,但又是一脉相承,都是针对以资源性为主的俄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而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俄实现创新经济和现代化,既有充分的有利因素,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未来国内社会政治是否持久稳定、激烈的国际竞争、西方国家的合作诚意以及梅普政策理念的差异等诸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的中东政策经历了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梅德韦杰夫时期三个阶段。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中东政策缺乏战略考虑,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围绕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扩展国际影响力三个目标形成了明确而积极的中东政策,梅德韦杰夫时期基本继承了普京时期的中东政策,但在中东地区的政治问题上较多强调与西方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李兴 《东北亚论坛》2011,20(3):29-35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其外交特点是:重视独联体,调整政策但区别对待;重视东方,中印平衡;对西方继续强硬但不破裂,进而改善,对美欧有所区别;利用俄优势,重视能源外交、体育外交、军事外交和大国外交;对国际事务提出很多新观点、新建议,使政府在实施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分量加重。其原因既有俄罗斯国力上升,也有国内的梅普组合因素,还有国际上的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今后梅德韦杰夫外交将更加重视经济安全、能源外交和军事发展。对华将继续友好,战略借重加大,但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对西方关系上,在继承普京时期强硬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改善、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俄罗斯政坛再次实行最高权力交接,梅德韦杰夫任总统,普京卸任,出任总理。这一交接班模式构成了新一届俄领导集体“梅普组合”,它将保证普京时期所制定的内政外交方针的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实和拓展。俄中关系将会得到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6.
2011年俄罗斯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政治竞争和政治妥协促成“梅普组合”走向“普梅组合”。第六届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表明全面现代化战略对俄罗斯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当前依然处于民主化的初期阶段,它所实行的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被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所认可,这表明俄罗斯政局的稳定是可以预期的。但当前政治体制缺乏现代化改革的动力,必将严重制约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序进行。俄罗斯发展战略不会有大的变化,但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将面临调整。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1999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原因和基础,是经济转轨之后建立的市场制度以及经济活动的政治风险逐渐降低,世界能源市场行情带来的资金供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之后,经济的自我良性循环又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俄罗斯经济增长具有如下基础性因素:制度基础继续完善,经济自由度进一步扩展,促进竞争和提高经济活力的市场结构基础得到改善,普京时期推动的建立创新经济的主张进一步得到贯彻实施,国内市场的扩大对国内需求的拉动。梅普在政治自由和经济竞争性政策问题上不存在根本分歧,梅普组合下经济政策将呈现继承性与调整并存的特点,强国战略仍然是他们的基本政策目标,强国战略的基础仍然是经济发展,但下一步将更依赖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俄罗斯结构调整的完成将更依靠企业力量,而不是国家力量。俄罗斯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持续增长,俄罗斯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来自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但俄罗斯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短期内还难以解决,俄罗斯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梅德韦杰夫任总统后,俄罗斯以总统为核心的政权体制基本未变。由于普京出任总理,政府的作用和议会的权力得到加强,俄原先的“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权力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但俄罗斯不会形成两个权力中心,“梅普组合”将推动俄罗斯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俄联邦共产党是当今俄罗斯最大的左翼反对派政党,在议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普京执政八年的时间里.俄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梅德韦杰夫任总统后俄罗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梅普组合”新时期,俄共将面临新的挑战且发展道路将不会平坦。  相似文献   

10.
近期,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在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二审加刑案上的不同表态,在其他一些重大问题上显露出的不同看法,引起了俄国内外媒体对梅普分歧的广泛关注。随着俄总统大选临近,“梅普组合”的未来走向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在梅德韦杰夫执政后进入了“梅普组合”时代,外交政策也在延续普京路线基础上增添了梅德韦杰夫的温和、务实性因素。但随着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的爆发以及波美反导协议签订,加之俄自身实力增长,俄对外政策也开始逐渐出现新变化: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行展示自身实力的强硬外交路线。“现实+防御性”外交在俄新近举措中凸显,伴随而来的巨大影响就是美俄对抗的公开化和全面化。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迎来"梅普组合"新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总统选举已尘埃落定,梅德韦杰夫高票胜出.普京的支持、民众的认可和梅氏自身的品质等多重因素保障其在大选中成为最大赢家.未来梅德韦杰夫必将奉行普京开创的治国理念和方针政策,并把维护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和全面振兴俄罗斯作为未来执政的中心任务.组建新政府时,梅氏将会力邀普京出任政府首脑,俄可能迎来"梅普组合"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普京总统任期内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彻底扭转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颓势,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事实证明,普京提出的新经济战略构想符合俄罗斯现实需要,顺应民意。普京卸任后,新总统梅德韦杰夫及以普京为总理的新政府将继续执行新经济战略构想,以实现强国富民的伟大目标。普京新经济战略构想的延续将对中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新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批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这部构想是对2000年普京主持制订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的“补充”和“发展”,既体现了梅、普外交战略和政策的连续性,也展现出俄在国力增强和国际形势急剧变化背景下的对外政策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分别就任总统、总理后,俄罗斯决策中枢总统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迅速改组并高效运转。两个办公厅承担着规划总统、政府活动的职责,肩负制定国家政策的重任。同时,总统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汇聚了总统和总理的各自班底,是梅普组合执政团队的精英聚合体,其一举一动都反映出俄最高权力机构的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梅普组合”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大热门话题。俄罗斯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梅普组合”的成效。凡事都有两重性,本文侧重从主流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梅普组合”是在有序地稳步进展。第一步,顺利地按照普京的构想做了安排,得到了选民的认同,得到了政权党的支持,乃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反对派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普京执政后开始制定和实施“新经济战略构想”,此构想在政治上维护和加强了国家统一,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由于此战略是强国富民的战略:加之新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执政方针以及普京出任总统和统一俄罗斯党主席等因素,决定了普京后时代这一政策将得以延续。同时,普京的“新经济战略构想”对增进中俄两国相互了解、加强相互信任、夯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荣慧 《亚非纵横》2008,(6):28-34,40
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恢复在中亚的影响。梅普组合政权模式保证了俄中亚政策的延续性。俄格冲突后,俄中亚政策将更加主动和强硬,以巩固目前在中亚地缘政治竞争中的相对优势。目前,俄中亚政策在战略层面上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是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莹 《东北亚论坛》2012,21(2):64-71
俄罗斯即将迎来大选年,无论普京是否能成功当选新一届总统,其治国思想都会对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产生长期的影响,而梅德韦杰夫之后的俄罗斯政坛也必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权力合法性基础和理念目标的不同,"普京主义"和"梅德韦杰夫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俄罗斯的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俄罗斯必须找到一种兼顾民族国家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和现代化转型及全球化挑战需要的治国方略,在历史和现实的张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新普京主义"是本文对此提出的大胆预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梅德韦杰夫以其"全面现代化战略"为指针,坚持民主与自由价值观,试图在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推进带有浓厚自由化色彩的全面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在俄刑事法领域即体现为俄罗斯刑事政策的自由化——具体表现为当代俄罗斯刑事立法的自由化趋势。梅德韦杰夫近两年内提交国家杜马的三个刑事立法修正案则进一步推动了当下俄刑事立法的自由化进程。普京继任总统后,俄刑事立法自由化趋势将植入新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