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从1987年台湾开放党禁以来,台湾基本上形成了支持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的泛蓝阵营和支持民进党、台联党的泛绿阵营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选民.马英九、谢长廷要想赢得2008年大选的胜利,必须在巩固自己阵营的同时,大力争取中间选民.因此,大选展开期间出于选票的考虑,台湾的候选人实施了一系列选战策略,并且都把政策向中间调整,呈现出趋同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经过激烈的蓝绿对抗和政治争夺,2004年12月11日,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果出炉.泛蓝阵营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三党以总席位114席赢得过半席位,其中国民党79席,亲民党34席,新党1席;泛绿阵营民进党和"台联党"以101席比上次当选席位数增1席,其中民进党89席,"台联党"12席;无党团结联盟及无党籍参选人有10人当选.  相似文献   

3.
2005年 12月 3日晚,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揭晓,其中以影响深远的县市长选举结果最为引人注目.国民党大胜,而民进党惨败.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取得 14席,不仅过半,而且攻下指标性的关键县市台北县、以及所谓的"民主圣地"宜兰县和嘉义市.如果加上国民党在台东县自行参选的吴俊立、金门县新党的李柱峰、连江县亲民党的陈雪生,泛蓝阵营共夺得 17席县市长.民进党则大败,仅固守选前民调的优势选区,执政版图退守到浊水溪以南的 6个县市.  相似文献   

4.
朱丹丹 《外交评论》2013,30(3):34-50
建国前夕,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边积极向苏联靠拢,一边主动争取加入国际共产主义社会,获取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冷战格局的形成和美苏欧洲战略的调整,催生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通过欧亚革命分工,将新中国置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在中共领导人看来,这是对中国革命重要性认识不足,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10月底,新中国领导人以苏共二十大以来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的系列危机事件为契机,成功劝说苏联领导人在处理苏东阵营关系时,放弃大国干涉这一主要手段,转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重新规范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关系。对新中国领导人而言,这一对外行为及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终于以大国姿态,在处理阵营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根据新中国领导人的设想,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完美结合,存在一个关键前提,即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观念、体制和内外道路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和平共处方针并不能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思路,改革内政,因而很难解决导致阵营危机产生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严重撕裂,政局持续混乱 台湾"三二○"选举引发的种种重大争议,已为未来几年的台湾政局埋下动荡与不安的祸根.陈水扁凭借扑朔迷离的枪击案引发的部分选民的同情心,以微弱的优势当选.对于这样的结果,泛蓝阵营及其支持者拒不接受,提出了"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的司法诉讼,并发动了多起大规模的街头抗争活动.蓝绿双方在政坛的对抗十分剧烈,泛蓝阵营及其支持者不断升高抗争层级.自"三二七"、"四○三"、"四一○"等大规模街头抗争后,有许信良的绝食抗议及50万人的大聚会,更有愤怒的民众撕毁张贴陈水扁当选的公告栏,并砸破"中选会"的玻璃门.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20日晚,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出炉.依据台湾当局"中选会"公布的数据,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得票数为6471970票,得票率为50.11%;国亲两党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得票数为6442452票,得票率为49.89%.全台湾投开票所是13749个,废票高达33万多张.投票结果出来以后,泛蓝阵营候选人连战、宋楚瑜认为选举不公,枪击案"疑云重重",提出"选举无效与当选无效之诉".泛蓝阵营展开了政治和法律上的抗战,岛内陷入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20日晚,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出炉。依据台湾当局“中选会”公布的数据,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得票数为6471970票,得票率为50.11%;国亲两党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得票数为6442452票,得票率为49.89%。全台湾投开票所是13749个,废票高达33万多张。投票结果出来以后,泛蓝阵营候选人连战、宋楚瑜认为选举不公,枪击案“疑云重重”,提出“选举无效与当选无效之诉”。泛蓝阵营展开了政治和法律上的抗战,岛内陷入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一、“三二○”选举特征分析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呈现出两强对立、蓝绿对决的基本态势。泛蓝阵…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社会具有明显的“泛政治化”倾向。“泛政治化”是一种缺乏政治理性的行为,它妨碍了正常的政治发展,使人们对社会问题不能做出实质的理解和处理,也使社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还常常带来政治冷漠。我们应当摈弃“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构筑政治的理性主义,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处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司法、教育等等的关系,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来开展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选举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存在诸多弊病,如悲情牌、省籍族群牌、贿选、黑道参政、蓝绿阵营极端对立等。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也有自己特色的一面,诸如"创意口号"、"强力宣传"、"积极动员参与"等。台湾地区选举文化中的劣质因素不利于实现台湾的政治稳定。随着台湾地区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将朝着良性变迁的方向发展,台湾民众在选举中将变得更加理性而非盲目,候选人也将更加职业化。  相似文献   

10.
台湾基层“三合一”选举(县市长、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在12月3日终于落幕了,蓝军特别是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绿军特别是民进党遭到惨败,这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实际上从去年12月的“立委”选举就已经显现。这也是我对台方针政策赢得岛内民众的理解、肯定和支持的结果。这次选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输不起,全力以赴,动员群众,使出招数,互攻互守,一个是“势在必得”,一个是“抢救危机”,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贿选、揭弊、造谣、“抹黑”、“抹红”、“抹黄”满天飞,被称为“政治流感”在台湾发烧。这种恶质化选举,是对台湾“民主”政治的讽刺…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退台后,台湾地区政党体制一直处在演变之中,从没有反对党存在的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到主要反对党民进党挑战国民党一党独大的主导党体制,到没有任何一党能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占绝对多数的多党竞争时代,再到2001年后"泛蓝""泛绿"两大阵营的形成,尤其"立委"选举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后,台湾政党走向两党制的趋向。伴随着台湾政治转型,以选举竞争和政治制衡为主要内涵的西方民主政治形式的政党政治成为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12.
多日来,台湾政坛上,蓝绿两大政治阵营之间的"倒扁攻防战"如火如荼地上演着.6月27日,台湾"立法院"表决"总统"罢免案,未获通过.这一结果意味着,尽管"倒扁"的社会舆论仍旧余波未了并会继续发酵,"法理罢免"已是尘埃落定.罢免案的来龙去脉及其引发的政治博弈,为我们旁观者观察台湾政治生态提供了比较理想的个案.  相似文献   

13.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发生后,钦差大臣沈葆桢主张要发动台湾民众来抵御外侮。清初驱逐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正是一面可让台湾民众"知忠义之大可为"的旗帜。为此,沈葆桢上奏朝廷,为郑成功"贼寇"政治地位重新定位。这是沈葆桢顺应台湾民情之举,也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政治转型以来,台湾民众的体系认同发生了显著变化.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长达20年,致使小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观逐渐异化,"台湾认同"的乡土认同观逐渐强化.在多元政治社会化的复杂影响下,更多发生体系认同变化的台湾人因国家认同迷失,转而依赖乡土认同的归属感.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作为政治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体系认同变迁既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离不开政治环境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李登辉主政以来,台湾政局的变化错综复杂。通过对台湾当局统独政策的变化、台湾政治体制的变化、台湾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和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变化的分析,可以摸索出台湾政局变化发展的脉络。从目前台湾政局走势来看,统一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强对台工作,主导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当前,影响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不足、社会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独派"政治力量及国际势力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有相当牵制作用等。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要坚持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导,从台湾同胞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使台湾同胞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深耕南部和基层,注重做好中下层群体和台湾南部民众的工作;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化和"一个中国"认同;发现、培养台湾代表人士,壮大拥护祖国统一的政治力量,团结和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积极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民众心理、民意基础、民心走向。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在缓慢曲折地发展,究其原因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叛逆、悲情、族群等“台湾意识”之中,遗留在台湾民众心中的“殖民意识”和“恐共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善意理解和政治认可的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也是导致了两岸之间“经热政冷”,并使得两岸和平统一之路阻扰重重的深层次因素。为此,我们需要做到:正视“客观存在”与理性对待相结合,并用真诚的有效的善意来回应台湾民众;求同存异,双方学习借鉴,超越对抗思维;用强大的中国综合实力来整合和淡化两岸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对台工作。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会见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萧万长、朱立伦等台湾重要客人,公开发表对台工作讲话十余次,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两岸一家亲;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探讨统一之前的两岸政治关系,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台工作思想,推进对台工作,需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提高做好对台工作的自觉性、紧迫感;进一步明确当前对台工作形势,读懂台湾这本书;更加关心台湾民众,进一步增加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更加有效地开展台湾基层民众和青少年工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做好重点人群工作;加强专职对台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对台工作。习近平同志任总书记以来,多次会见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萧万长、朱立伦等台湾重要客人,公开发表对台工作讲话十余次,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思想,主要包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两岸一家亲;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探讨统一之前的两岸政治关系,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学习贯彻习近平对台工作思想,推进对台工作,需要牢牢把握好基本的着力点:进一步提高做好对台工作的自觉性、紧迫感;进一步明确当前对台工作形势,读懂台湾这本书;更加关心台湾民众,进一步增加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更加有效地开展台湾基层民众和青少年工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做好重点人群工作;加强专职对台工作队伍建设;在对台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