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文强 《法制与社会》2010,(36):124-125,127
我国司法诉讼制度中的刑事附带民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其本质是以立法为根本,能够更好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能够更好的使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之后造成的损失可以在法律上获得救济。但在实践过程中,立法的简约造成了司法的消极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既不符合立法本意也不能真正体现被害人合法权益在实体上的切实保障。因此有必要在维护法律的同时,寻找可以完善的方式方法,提出可以构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制度的思路和具体方案,最终真正体现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1日作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简称《批复》)明确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排除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权益。这一规定不仅造成现行法律之间的互相冲突和矛盾,而且与世界人权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人为改变的。  相似文献   

3.
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于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而是出于其他目的偷开机动车辆造成车辆损坏的,应当按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二、行为人从停车场将他人的机动车偷开后造成车辆损坏,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虽然开办停车场的单位与车主之间存在车辆保管合同关系,但该单位不属于依法负有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其与车主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同因犯罪行为引起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系不同的法律关系。车主以该单位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并主张该单位对犯罪人应负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承担连带责任的,依法不予支持。 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据此,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范围应当限定为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的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第77条对“赔偿经济损失”的范围作了限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可见,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否定了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成为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适当条件下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一、刑事附带…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救济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一直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与维护被告人权利做出的努力相比,法律对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保护却相形见绌得多。这对于没有过错或者是基本没有过错却遭受丧失生命、危害健康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来说是不公平的。基于此,应将刑事诉讼中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到它应有的位置。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救济制度不健全,应当建立在被告人无法赔偿或无法完全赔偿被害人损失的情况下,由国家承担民事补偿责任的制度。法律还应赋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以及被害人在不服一审判决时的上诉权,从法律上给予被害人更为充分的救济,彰显法律正义,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害人康心权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被害人所享有的康复其心理损害的权利;刑事被害人心理损害的症状多种多样,有必要针对其症状建立缓解心理压力、充分参与诉讼、保障实体权利等机制,以实现刑事被害人的康心权,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物质损失赔偿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可以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不论遭受的是违约损失还是侵仅损失,不论是因人身权利还是因财产权利遭到侵犯而受到的物质损失。犯罪行为违反合同的物质损失赔偿和侵犯财产权的物质损失赔偿应坚持全部赔偿原则,既赔偿直接损失,也赔偿间接损失。犯罪行为侵犯人身权的物质损失赔偿只需按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进行,不必考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制度是一项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虽然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是被害人损害赔偿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即着重分析我国被害人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被害人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9.
刑事被害人保护是刑事审判的重点之一,既要确保刑事被害人的程序权利得以实现,也要确保被害人的实体权益得到维护,还要保证刑事裁判结果所体现的正义在被害人身上真正实现,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2004年推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来,青岛市法院已对429起案件763名受害人发放了救助金721万余元,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文志 《法学杂志》2006,27(4):107-10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由于缺乏立法规定,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的精神损害无法得到补偿,这既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显失公平正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因民事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在人格、尊严、精神、信誉等人身权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给被害人在人身权方面造成的损害强度远远大于民事侵权行为的犯罪行为却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不仅有悖于法治的基本要求,也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因此,我国的刑事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被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活动很少关注,参与不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基于被害人权利保障和化解矛盾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的要求,应在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重视对被害人民事利益需求的全面关注,以制度设计和人性执法两方面为基础,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所进行的诉讼活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特殊的民事诉讼,它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的特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是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引起的,也就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同时造成刑事、民事两种法律责任。从刑事责任看,对犯罪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从民事责任看,犯罪行为造成了物质损害,被告人应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群体.我国刑法也有明文规定:由于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被害人向被告人提出赔偿请求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很多现实的案件由于没告破或被告人没有能力履行、不履行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主、客观原因让这一规定变成一纸空文,司法机关、被害人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手足无措。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中被害人的遭遇让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4.
黄宏波 《中国检察官》2003,(2):31-3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据此只要遭受物质的损失,被害人均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也是为了节约诉讼成本和资源,减轻当事人的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以下简称“被害人”),是指人身、财产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人。他们往往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人。当然,在实践中,被害人的亲属、朋友或是其他利害关系人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但是这种侵害不属于直接侵害,因此这些人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被害人”之列。  相似文献   

16.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现状及争议我国《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分别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  相似文献   

17.
张玉良 《法制与社会》2013,(10):251-252
在维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精神权益的问题上,刑罚安抚是满足被害人严惩犯罪人以抚慰其心灵创伤、防止私下复仇的重要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应在法律的框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应当把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纳入其中,在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同时一并加以解决,这既有理论依据,也可以从并不完善的立法中推导出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被害人、自诉人的受损权益获得补偿与赔偿的一条重要渠道,其本质上是民事诉讼。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那么,被害人是否有  相似文献   

19.
刑事受害人(这里指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救助制度,是对遭受严重犯罪行为侵害,因刑事被告人确无赔偿能力,刑事受害人没有获得任何经济赔偿或补偿,致使其生产生活陷入困境,通过预设的程序给予一定数额经济救助的政策。该制度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补充与完善,特点是具有救急性、抚慰性,目的是扶危济困,矫  相似文献   

20.
许兵 《中国司法》2009,(11):84-87
刑事被害人(以下简称被害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犯罪行为对其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他们迫切要求国家伸张正义,依法惩处犯罪分子;另一方面,由于犯罪行为导致大量的被害人伤亡,严重影响了被害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为数众多的案件中,由于犯罪分子没有赔偿能力,被害人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更不能获得必要的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