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容小翔 《新东方》2000,(2):69-70
“傻子”棋王在我国山东省鱼台县杈子王村,有一个叫王不雨的“傻子”,年仅13岁。他目光呆滞,走路不辨东西南北,夏日炎炎之时,别人都躲在树荫下,他却坐在日头下,晒得大汗淋漓也不知躲避。他连简单的数学题1加1等于几也回答不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连小学大门都没进过的“傻子”,  相似文献   

2.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33):41-41
“以前他给别人洗脑,现在他被别人洗脑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微博上公布,他加入了安利公司。“2013年10月,我加入了安利全球事业!这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朋友不理解、很多人反对!太好了!如果大家都赞成,我还是李阳吗?”这条微博引发很多网友评论。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有这样一家饭店.世界各国驻华大使几乎都到那里吃过饭,成龙、周星驰、张国荣等许多大明星也去过,比尔·盖茨也慕名而来。美国财政部长鲁宾曾去就餐,吃完饭付过餐费,他又从包里拿出一美元.在上面写上“感谢伟大的晚餐”,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郑重赠给了饭店。当时,美国发行美元都必须由鲁宾审批,但他不拿工资,每年只象征性地拿一美元,那一美元便是鲁宾一年的工资!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好像突然变笨了?”———自卑“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孤独“凭什么他可以得到老师的青睐?”———嫉妒这是青年中常见的几个心理误区。许多青年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友好,甚至觉得人人都在与自己作对。但事实却是———你没有融入团队并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或者你不知如何与别人进行沟通。从进入校园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进行着沟通,没有什么比沟通更重要的了。但沟通,远不止说话那么简单。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有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任务,可你却一肚子委屈,因为你感觉自己已…  相似文献   

5.
论争论     
“争论”即“各执己见,互相辩论。”(《现代汉语词典》)“执”者,“坚持”之谓。也就是说,在互相辩论的过程中,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驳不倒谁,谁也不信服谁。与人争论是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实,这只是争论双方个人的一厢情愿。事实就是这样。仔细回想你所经历过的争论,不管是你与别人的争论,亦或是你听别人的争论,哪一次争论有人服输?  相似文献   

6.
刚到美国,儿子就反复叮嘱,美国社会复杂,治安混乱,观念形态、生活习惯与中国不一样,须处处小心。第一,不要乱走动,尤其不要涉足私人住宅,连私人房前屋后的草坪都不要踏;第二,不要围观看热闹,没完没了地盯着人看;第三,不要妨碍别人的自由。   美国社会表面上看都很文明,不论黑人、白人都彬彬有礼,路上相见都咕噜一声“ Good morning”,最起码的喊一声“ Hello”。但骨子里也许暗藏着鄙视或仇恨。即便是你妨碍了他,有了利害冲突,表面上也客客气气,转眼间也许他已报警,求助警察解决矛盾和冲突。在公共场所很少见到两个…  相似文献   

7.
欲要人爱必先爱人樊作礼“欲要人爱,必先爱人”,这是老百姓总结出来的一句颇有哲理性的大实话。在我们周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人,他们只埋怨别人,不埋怨自己;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只求别人爱自己,而自己却不爱别人。一旦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实现,心理就极不...  相似文献   

8.
《干部人事月报》2014,(7):90-9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美国生活时,常常接触一些华人青年。一天,一名青年向他报怨:“我现在的老板非常抠门儿,他给我的薪水比给别人的低得多,而且一直拖延我的绿卡申请。”刘墉同情地说:“这样的老板是不好。”停顿了一下,刘墉又说:“但你这么长时间的工作不能白干。你得在公司坚持一段时间,多学点几本领,然后走了也值。”年轻人听后有所觉悟,说:“对啊!多学点儿东西,以后去别家公司会顺利得多。”半年后,刘墉又见到这名年轻人,他问道:“你辞职了吗?”年轻人骄傲地回答:“我不辞职了,因为现在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10.
越战期间,美国男子穆司提每晚都点着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有一天晚上下起了雨,他还是手拿蜡烛站在那里、一个记者忍不住问他:“穆司提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着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穆司提回答:“不.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  相似文献   

11.
1.“联络员”式的教师。教师驾驭课堂的角 色基本上是非指导性的,将责任主要交给学 生。他可能会在黑板上记下学生们提供的各种 数据、材料、事件、问题、想法等。但他这样做不 过是起一个秘书的作用,对学生的见解常不表 示任何意见,不带任何判断和感情色彩。不同 的学生从这样一堂课中得到的东西可能是很 不一样的,教师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 既定的答案,而是创设一种使每个学生都可以 找到自己“答案”的气氛。 2.“教练员”式的教师。这类教师的作用比 “联络员”要积极一些…  相似文献   

12.
立新信息公司总经理余建新是静安区“两新”党组织发展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他从业务员做起,凭借自己良好的自身素质,过硬的工作业绩、高尚的人格魅力,被逐步提升为组长、业务经理。从入党那天起,他就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  相似文献   

13.
做宣传工作的,常常是去写、去宣传别人,习惯了这样以后,而别人采写自己时,总觉得不那么舒服,如果不是这次被评为河北省“十佳宣传部长”,如果不是领导点名要写,他说啥也不会让写。要说平时,他紧张又忙碌。组织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宣传的典型一批接一批,而真要坐下来采访他,他反觉得没啥好说的,总认为工作上取得的成绩都是大家一起干的。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既是一位组织者、指挥者,同时也是一位战斗者。  相似文献   

14.
陈治利 《台声》2010,(10):57-59
“保卫钓鱼台(岛)”运动 1969年底1970年初,发生“保卫钓鱼台(岛)”运动的时候,我正在美国读书,从美国威斯康辛过来几个朋友,介绍了钓鱼台(岛)的事件。本来我们留学生对美国一直都以“霸主”身份自居,在全世界动不动就用武力打仗,觉得这样很不对。而钓鱼台(岛)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他把我们的东西拿去送别人做礼物,我们当然坚决反对,同时希望台湾当局能够站出来,维护钓鱼台(岛)主权。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中的“社会赞许动机”理论表明.每个人的行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赏和尊重.”被赞赏是每个人内心的良好愿望。一般人是这样.年轻战士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总要讲点精神。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时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都要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高继中同志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他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几十年来,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和精神的驱使下,使他无论是在科研部门从事研究工作;还是在省、市人大,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都始终把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宗旨而努力工作,廉洁奉公,克己为民,不但在本职工作中政绩、业绩突出,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诸方面也均做出重要的贡献。(一)高继中同志…  相似文献   

17.
徐征 《半月谈》2003,(2):53-55
中国向来不赞同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在2002年许多中国人都在为一个人而兴奋,他就是姚明——一个以拍着皮球往篮圈里扔为生的年轻人。只要在著名的搜索网站google.com上输入姚明的名字,你就会得到超过195000条的结果,在新浪网,有关姚明的新闻也达到了2万多条,而且,这些数字每天都在以上百条的速度增加着。这个22岁的上海小伙,在篮球运动的圣地NBA甚至还没有露面就受到媒体的追捧,一场球未打就当上了状元秀;当上状元秀没几天就有美国球迷办起了“yaomingmania.com(为姚明疯狂)”这样的网站;江泽民主席在美国访问时接见了他;上海市长陈良宇在他临行前也谆谆叮嘱他要打好球,做好人;还有人说,姚明是中国近几年来最大的一宗“出口”。不管如何描述姚明,他都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运动员的价值,成为推动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一面镜子,他的文化意义将远远超过体育本身。  相似文献   

18.
马剑 《中国保安》2012,(1):42-45
“站着比别人高,但说话不能高!”保安员张文举这样向记者总结他的工作体会,张文举是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门头沟分公司驻门头沟供电公司保安队的一名普通保安员,日常主要负责门岗执勤任务,以前的张文举不喜欢说话,  相似文献   

19.
达赖宣布“退休”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来,达赖在国际上到处宣称他已经把政治权力交给了“民选的政治领导人”,并对过去几十年热哀于政治表示沉痛忏悔:“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一再地对别人讲,宗教领袖和政治领袖应该分开,对别人这样讲的时候,我自己不仅仅是宗教领袖,还是一个政治领袖。  相似文献   

20.
论对经济人行为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对经济人行为的道德评价●罗建文亚当·斯密在他的理论中,对经济活动主体———经济人的行为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个人的行为都受他的利己心所支配,利己的人之间的互相交往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得到好处,帮助别人实际上是要别人帮助自己;每个人按照利己心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