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2003,(17)
“黄河之水天上来”,但记者在产水占黄河总水量45%的青海黄河流域采访却发现,近年来这里天然降水并未明显减少,而汇入黄河的“天上水”却越来越少。2002年,青海黄河流域产流仅125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60%,创有实测纪录以来的最低值。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黄河源头区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体的植被系统被破坏。 草原生态的恶化,减少了水流  相似文献   

2.
让者近期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牧区水利试点地区采访发现,这些地区开展以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畜草矛盾,缓解了天然草地资源衰退对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制约,而且促进了草原畜牧业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小绿洲”与大生态 鄂尔多斯市分布着典型的荒漠草原,尽管连续干旱和超载过牧使不少草原有沦为沙漠之虞,但记者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5,(36)
在源头,记者采访所到之处,处处可见横行无忌的老鼠和密密麻麻的鼠洞,一只只肥硕的鼠兔在窜来窜去,毫无惧怯之意。草场上更是千疮百孔,广阔的草原已成了老鼠的天堂,其猖獗程度让人不寒而粟。三江源地区的鼠类肆虐和“黑土滩”蔓延已成为牧民群众不可抗拒的灾害之一.这次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将在鼠害防治上投资157亿元,还要累计投资523亿元治理522万亩严重退化的草地黑土滩。  相似文献   

4.
“草原夜袭队”的出现,说明告别传统生产方式难,也提醒政府注意解决一纸禁令后农牧民的后顾之忧为了扭转“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生态怪圈,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相继在草原严重沙化退化的地区实行禁牧。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已有25个省(区、市)的1100个县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封山禁牧,封育保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禁牧成为席卷西部草原乃至全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一场“绿色革命”。《瞭望》新闻周刊今春在内蒙古、陕  相似文献   

5.
丁铭 《瞭望》2006,(32)
以栽杨植柳为主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加剧了我国北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但生态效应并不十分理想三北防护林工程纵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绵延近5000公里,被誉为“绿色长城”。然而,记者最近在三北地区采访发现,多年的植树造林未能有效遏制三北地区的生态恶化,黄沙翻越公路的现象时有所见,成片长不大的“小老头树”,在视线中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6.
6300余公里的长江,4500余公里的上游段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是守卫长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本刊记者在长江上游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市采访了解到,过去上游不管下游的局面正在改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记者采访发现,跨省共治依然存在难点,长江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上游欠发展地区为保护生态所放弃的经济收益,未实现充分补偿,绿色发展面临资金缺乏。  相似文献   

7.
“要想富,多砍树”。过去,记者在南方林区采访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议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国家三令五申,停止过量砍伐。因此,有些人便担心起来,这不是断了山区财源、林农致富的道路吗?他们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能办到吗?” 最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到湘鄂赣三省交界  相似文献   

8.
黄河沿岸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需“量水而行”已处于“资源性缺水”的黄河,难以背起正兴起于宁蒙黄河流域的巨型重化工业带。《瞭望新闻周刊》在黄河流域宁夏、内蒙古采访发现,西起银川东到呼和浩特不足800公里的黄河沿岸,正在崛起一个  相似文献   

9.
昔日在中华大地被送走的“瘟神”,如今又有卷土重来之势。记者年前到湖北荆州、黄冈地区的五个血吸虫病疫区采访时,当地干部、群众说,“瘟神”来势之猛,危害之大,在某些方面不亚于五、六十年代。他们渴望找到新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沈颖 《瞭望》1992,(32)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声声警报中,一个空前的绿色革命浪潮正在世界许多地方悄然兴起。市场上出现的各种“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生态产品”都是这场革命的产物。有关人士认为,西方国家产品开发方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绿色”生态产品将成为90年代的主流。尽管对于这一预言,尚不能完全肯定,但这股绿色浪潮确实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1.
梁娟 《瞭望》2001,(Z1)
“在那遥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总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西部歌王王洛宾这首驰名中外的民歌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这位草原上的好姑娘所在的青海省却显得那么地遥远。青藏高原粗犷的自然风光,神奇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如美丽羞涩的少女“养在深闺人未识”。 西部大开发这股温柔的春风轻轻唤醒了沉寂了多年的青海高原。 青海是地处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省份,她有着东部发达地区所没有的原始的草原风光、多民族的民俗风情和藏传佛教等宗教信仰。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湖…  相似文献   

12.
编后语     
目前,全球年均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50亿吨煤,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远远大于可供应量。人为因素造成环境急剧恶化,干旱和沙漠化地区快速扩大,全球生态正在失去平衡。有研究表明,过去百年内世界人口增加了大约4倍,谷物的产量却只增加2倍;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中游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个干旱省区,黄河水是当地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但随着经济发展,黄河的污染状况日益加剧,沿河群众十分忧虑和焦虑。旧的污染未治理,新的污染源又纷纷上马。  相似文献   

14.
去冬今春北方持续干旱,今年3月初黄河开始断流,时间达历史上最长的150天左右,断距超过570公里。而自8月初以来,黄河中游连续降雨,致使出现两次洪水,最高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在花园口出现94.7米的历史最高水位。这一旱一涝使两岸人民谈“河”色变,苦不堪言。 而今,滔滔黄河水正在高耸的大堤内奔涌,望着两岸绵延一千多公里的黄河大堤,人们心中焦虑:他还能安然屹立吗?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缺水局面。黄河水文部门的分析显示:到7月10日前,黄河主要河段来水将仅为82亿立方米,比有实测记录以来最早的1997年同期还少55亿立方米。来水量和黄河主要水库现存可调节水量相加,黄河干流可供水量仅为117亿立方米,对照同期沿黄地区最低耗水量,即使将黄河水“喝子放净”,供水缺口仍达49亿立方米。“大河上下齐喊渴”,黄河来水少、不够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黄河专家指出,黄河枯水,有自然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地取水、引水,已远远超出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是“喝干乳汁喝血汁”,滔滔黄河渐渐退化为涓涓细流。 与此同时,在黄河上游,滥垦滥牧造成草原沙化,减少了黄河水补给,降低了黄河的自净能力;在中下游,污水大量排放,人类自食其毒,生存压力加大。如今,缺水之痛、断流之痛、污染之痛、生态之痛折磨着母亲河,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疲惫而憔悴,向内陆河演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黄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而本世纪的前20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必然增加,如何在发展与黄河水可持续利用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缓解北方水源不足,国家已启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  相似文献   

16.
“两会”采访札记之二:寻找驶向彼岸的舟楫本刊记者杜跃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两会”上,怎样搞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说是一个说得相当多了的话题。然而,采访本次“两会”,记者发现,代表和委员们关于这个既是改革重点又是改革难点的问题的思考,正在跃上一个...  相似文献   

17.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室主任王建林研究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场雨雪对农业生产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的。2007年是全国受旱面积比较大的年份,北方出现大范围春旱,东北部分地区出现夏伏旱,江南、华南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奔腾而下,流入甘、青边界时围绕巍巍积石山转了一个近乎U字形的大弯,形成九曲黄河的第一曲,甘南草原的玛曲县就在这个U字里。被黄河环绕的玛曲,虽然平均海拔3700多米,但地势辽阔,水草丰美,属于典型的亚高山草甸型草原,是我国最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地方,每年高考时,当地领导总要去视察考场,看望考生。但见领导在有关人员陪同下(且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摄像记者随同采访)来到考场,“视察看望”,以示“重视关心”。殊不知,这种“视察看望”、“重视关心”,实际上是对考场和考生的一种“添乱”、一种“干扰”。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2,(39)
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引来“七仙女下凡”,这是孝感人引以为骄傲的一个古代神话。 如今,一个新的神话正在这里悄悄地变为现实。 今年金秋十月,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将在湖北孝感隆重举行。在大会开幕前夕,本刊派记者专程采访了本届农运会筹委会副主席、中共孝感地委书记张忠俭。 “由一个地区承办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我国是第一次。我们孝感地区能够举办第二届全国农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