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我省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四川经济的腾飞作出了贡献。 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成绩斐然 我省现有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60多万人,“三胞”亲属近200万人,他们是我们开展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财富。我们十分重视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共为“三胞”亲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0000多件;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三胞”及其亲属,还分别在各级人大、政协和海外联谊会作了适当安排。仅四川省政协就安排港澳委员26人,四川海外联谊会安排海外理事65…  相似文献   

2.
地处东南沿海的乐清市是浙江省重点侨乡,拥有3万多海外华侨华人和近4万归侨侨眷,其海外移民的一大亮点在于出国留学与海外谋生局面并存。乐清留学人员不仅在乐清海外移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温州海外留学人员中的比重很高。文章通过回溯乐清市的三次留学高潮,分析其留学人员的性别比例、学习专业和侨居国别等来探讨他们的特点,并通过实证其对家乡的回馈方式来考察乐清留学生的桑梓之情。  相似文献   

3.
张俊峰 《中州统战》2001,(10):10-10
近年来,宝丰县委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切实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狠抓各项统战工作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一是协调统战、组织等部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县委定期召开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协调统战部、对台办、侨办、侨联做好海外统战工作。近年来,我县接待海外“三胞”500多人次,引进海外资金1800多万元,号召海外“三胞”为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捐资150多万元。三是协调统战部、工商局、工商联、个协做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目前,全县个体和私…  相似文献   

4.
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1月15日在北京成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全国已引进11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们回国后积极投身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科技创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强交流合作,团结和服务海内外留学人才,成立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作为欧美同学会·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术界对于海外华商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南亚华商,而较少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从大陆出国,在海外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华商。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国的第一代新移民,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来源地较为广泛。他们因在跨国贸易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经济实力差距非常大,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向:他们既不乏实力雄厚的大批发商,也有很多从事零售生意。这些华商深深扎根于移居国及其他国家,但又维持着与中国的多重联系,持续的、经常性的跨界交往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16世纪-19世纪中叶,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英两国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贸易制度变迁方式不同,一个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一个是政府主导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什么他们的制度变迁方式不同,本文主要从传统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海外的印度移民已经有了很大的势力。 在美国,他们是最富有的外国移民群体;在英国,他们控制了60%的中小型零售商业网点;在香港,他们占有有香港年出口额的十分之一。 这就是日益引人注目的海外印度移民。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5,(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海外华侨也是这场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以空前的民族热忱支持和参加祖国抗战的丰功伟绩,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篇章,而且是永远激励中华民族爱国热情的伟大精神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前,全世界的华侨、华人有一千万人左右,其中八百多万人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战前华侨背井离乡去国万里,受尽居留国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政府的压迫、欺凌,被视为次于欧美、日本人的「劣等」侨民。因此,热切希望祖国昌盛强大,成为他们的有力靠山。祖国的兴衰荣辱,都牵动着海外游子的身心。这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焕发的极大的民族热忱,表现出的热烈爱国行动,成为祖国抗日军民坚持抗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资力量。他们从南洋到欧美,从工商界到学生、劳工界,从青年到  相似文献   

9.
孟红 《协商论坛》2010,(9):53-56
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他们个个学贯中西,气震中外。20世纪60年代,他们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科学家中卓有成就的"三钱"。"三钱"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大都在留学海外如饥似渴的求学与科研中度过,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心中却一刻未忘记祖国,学成以后义无反顾回归祖国是他们共同的选择。然而,当时环境极为复杂,三位科学家的回国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甚至是斗智斗勇、险象环生。  相似文献   

10.
魏曌 《人民论坛》2012,(26):248-24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我国公民与国际社会接触不断增多以及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拓展的同时,他们面临的海外风险也随之增大。维护好我国海外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公民海外的安全保护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海外华商的资产总额约有2.5万亿美元,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台湾地区。这次到南京参加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华商嘉宾有3300多人。他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令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2.
华侨,是中华民族移居海外的一部分。他们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出身,有些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败后流亡海外;有些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失去土地,无以为生,而移居异国;有些被西方殖民者欺骗掳掠,威逼利诱,而留在海外。他们大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具有刻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在旧社会,由于我们祖国受尽帝国主义的欺侮和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贫困落后,“弱国无外交”,因此,华侨在海外,也备受殖民主义者和反动统治者的欺凌和歧视,而养成了热爱祖国、热切希望祖国强盛,痛恨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沟通中外的新一代●中国人留学海外,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拚搏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国门开启以后,先后有20多万莘莘学子去异乡求学。学成之后,他们将如何施展才华?●中国正以其古老的文明、新兴的经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远道而来。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散居社会的贫困归难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却有其重要的意义。散居贫困归难侨与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如何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成龙 《岭南学刊》2007,2(6):81-84
莫里斯·迈斯纳的乌托邦主义论是海外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海外对其乌托邦主义论也是一种有争议的观点。海外学者把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等同于乌托邦主义,是由于他们忽视了毛泽东的思想转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从晚年毛泽东的错误出发等原因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台联举办的夏令营活动中,我结识了来自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位年轻朋友,他们是带着新奇的目光、渴求的热情,踏上祖(籍)国这片热土,开始中国之行的。这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年轻朋友们,手拿外国护照,说着一口流利的洋文,过着完全西化的生活。他们有的是年少时就随父母从台湾移民海外;有的是祖辈早年从台湾移民海外,在海外出生的世居华侨。他们不懂汉字,有的人甚至不会说自己的中文名字,这或许正是他们父辈所担心的,所以送他们回到这片故土,为的是叫他们不忘本。在北京,他们游故宫,览天坛,逛颐和园,仿…  相似文献   

17.
罗志强 《江苏政协》2013,(12):39-40
<正>近年来,溧阳市政协海联委切实发挥优势,把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不断扩大海外联谊交友的力度。一是拓展渠道,广交了海内外朋友。政协海联委注重做好与溧阳关系密切的海外重点人士的工作,会同委员做好重点人士的接待工作,增进他们对祖国、对溧阳的感情。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海联委及所属政协委员先后接待海外华人、侨胞、港澳台同胞中的重点人士50多批120多人次。接待  相似文献   

18.
宋磊 《统一论坛》2023,(6):58-63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曾经,诗人艾青用这诗句来表达真挚、炽热的爱国之情;今天,我们用这诗句来描述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的眷念之情。对故土的依恋已经成为印刻在海外华侨华人血脉中的基因,不论何时何地都抹不去、挥不掉。正如久居海外的粤籍侨胞对家乡广东的魂牵梦萦。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现今,广东海外华侨华人已达3000多万,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住在国发展奉献着力量。同时,他们也反哺家乡,  相似文献   

19.
许多痛苦的挫折和教训使华人认识到,为了保障自身的权益,必须参与主流社会,特别是在政界有自己的代表和发言人早期的华侨或因生计所迫,或因其他种种原因远赴海外,他们胼手胝足,历尽千辛万苦,不仅要在海外立足,还要接济国内的亲人。对他们来说,生时能够衣锦还乡,死后得以叶落归根是最大的心愿。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幼年就学和以后从事革命活动、领导伟大的辛亥革命,均与海外华侨和友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十年前,我曾经在孙先生所创办的一家海外华文报——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工作过两年多,有机会接触一些当年在孙先生身边为革命事业而奔走的老一辈侨胞,时常听到他们谈起孙先生在美国进行革命活动的许多往事,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