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小妹 《法制与社会》2012,(28):271-272
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趋势,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发展及后果,都与法治的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关联.然而,我国群体性事件存在法律治理上的困境.综观各国对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模式,都紧紧围绕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个方面.因此,在我国应以现代法治意识为指引,将群体性事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强化和完善法律预防与解决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矛盾凸现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少,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令人注目的社会现象。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凸显出现行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存在的诸多不足:事件屡屡升级源起于于官民双方的沟通不畅,民众表达自由又受制于相关制度环境进而酿成违法暴力事件,纠纷处理制度羸弱更导致民众利益救济落空。从公法学视野来审视,可以考虑进一步消除《集会游行示威法》在权利表达方面规定的障碍,扩展协商制度的适用范围以畅通利益表达机制;确立多元纠纷有效解决方式,切实保障民众合法利益;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名副其实的法治政府,从而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3.
朱全宝 《行政与法》2012,(2):100-103
农民群体性事件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农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正在向着多领域、多角度方向展开和延伸。但农民群体性事件问题的本质仍是权利问题,因此,要研究该问题就必然要对它进行宪法上的界定,进而寻求农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宪法根源,最后从宪法高度找到应对农民群体性事件的"良方"。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还是因为群众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本文立足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浅谈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事件是严重破坏正常秩序的重大社会事件,随着近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其发生频率升高,规模扩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掘其内在深层次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法和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科院2月24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4)》在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时认为,法治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最权威的方式,是当前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不二法门。应彻底杜绝任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钱替法、以领导意志取代法治的错误做法,所有纠纷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定性,并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不因当事人的身份、处境等给予其不当的待遇。  相似文献   

8.
张露 《法制与社会》2013,(14):148-149
社会的发展在冲突中前行,社会变化越快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就越多。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群体性事件,此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映射,也是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阵痛,多元利益短期内难以实现公平,传统的压制手段已经失效,政府需正视群体性事件,以法治合理引导,去除暴力因素,使之成为维护权益、平等对话的渠道,使社会矛盾合理释放。透视当代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因与果,寻求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频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环保意识迅速增强但环保知识缺乏,公众环境参与程度不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诸多局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效果甚微等.本文认为,要通过实现维稳方式由“堵”到“疏”、环境行政治理模式由“压制型”到“回应型”、公众环境参与由“叶公好龙”到“与龙共舞”的三个转变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寻求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出来,群体性事件便是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的表现之一,复杂的群体性事件有它发生的种种原因,处理此类事件依然存在着种种难点。我们公安机关对这类事件应谨慎对待,妥善处理,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1):188+19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正在经历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多发的势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社会结构转型、利益主体冲突、政府决策失误、利益表达机制、法制观念淡薄等方面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为解决我国群体性事件创造前提。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挥之不去,相生相克。如何直面这种群体性利益冲突,怎样妥善处置以防演变为社会危机事件,是建设和谐广东不能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重大法学课题。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中的对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睿  张明刚 《政法学刊》2006,23(5):19-23
在目前利益多元、矛盾激烈、诉求途径有限的情况下,在矛盾双方或多方之间展开对话是寻求根本解决群体性事件办法的必经之路。而对话的本质是沟通、协商和理解。展开对话就是给予双方沟通的渠道,通过协商达到最小损害的结果。对话以合法、诚实、互信、守信为原则,以理性、合法、不超越底线为条件。不同的事件需要不同的对话主体,不同的对话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对话效果。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对话具有多种功能和类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对话,以实现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魏琪 《政法学刊》2012,(4):88-93
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主体(或参与主体中比例较高)为外国人的群体性事件。可以将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概括为维权型、政治背景型和突发事件型等三种类型。外国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既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国际影响和国际关系。每个国家对境内的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所选择的处置模式,都源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对该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因此,我们在处置外国人群体性事件时,应当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遵守国际法,并照顾国际关系和国际影响,应对外国人群体性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处置程序,并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相关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5.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大,对敌斗争日趋的复杂,人民内部矛盾的此起彼伏,刑事案件的居高不下,维稳——这一崇高的使命——对于各县市区省乃至全国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能否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在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相似文献   

16.
钟其 《法治研究》2009,(11):44-51
环境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着紧密联系。本研究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概要描述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况、主要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详细分析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四大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就未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了新名词,但它的本质不过是一种民意表达的基本表现方式。本文指出政府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由"不适应"到"适应",只有正视网络群体性事件才能有利于我国民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与法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剧的社会变革直接导致各类群体利益诉求的空前膨胀。当一个社会法律制度供给缺失,利益表达受阻的时候,各类群体性事件则接踵而至。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需要公共理性的主导,需要法治思维之矫正。通过法律制度化建设完善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根本。在我国,应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基本法。为此,必须着力完善我国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我国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制度资源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实际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有的甚至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及时解决好群体性事件,化解社会矛盾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群体性事件中因人群大量聚集极易伴生聚众型犯罪、侵犯财产和伤害人身的犯罪以及其他犯罪,刑法学从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特征和社会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为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刑事政策的制定,刑法规制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的设定以及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司法实务提供理论和实证上的支持,最终为群体性事件的理性、规范和法治处置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