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女作家与女人之间,张爱玲首先是一个女人,她用笔体味着女人的喜怒哀乐。她笔下的人物都不可爱,也不辉煌,却真实贴切到令人惊叹。她没有美化或丑化她们,只是细细地描摹。于是这些女人都活起来,穿越了时空的桎梏。  相似文献   

2.
伊口田 《中国减灾》2013,(3X):36-38
<正>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各种灾难、痛苦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用血与火的文字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多。伴随着电影进入人们的生活,以灾害为题材的电影,使减灾文化"鲜活"起来。银幕使人们几乎能够现场感受到灾害巨大的破坏力量,深入体味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寻找绝境逢生的生存本能。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特效为主的灾难片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的主流类型,成为一种有效的警示手段和大众科普宣传途径。可以说,灾难片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灾难预演,更揭示了一定的居安思危的社会文化心理,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女人读女人写的书,总能读出男人不能体味的心情。 男人读《无字》说它太怨气,没有履行砥砺社会的责任;但女人读它,却读出了女人在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苦难中的宽容和隐忍。  相似文献   

4.
一部属于女人的电影,主角是女人;一部打动女人心的电影,主角是爱情。这个九月,在微凉的秋意中寻求感动,寻找领悟,浪漫前行中,不能忘却的是那些让女人或流泪、或挣扎、或怀想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女人天生爱电影,因为每一部电影似乎都与女人们的命运与爱情、挣扎与快乐相关联。于是以感性思维见长的女人们在电影故事中触摸着自己生命的欢愉和伤痕,或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6.
男人爱足球,女人爱电影,似乎都是天生的。女作家杜丽有篇散文,名叫《碟上的日子》,写尽了女人对电影的痴迷。最近发现许多堪称“美文”的影评文章,感性、睿智、华美、字字珠玑。这类文字的写作者常常是女人。  相似文献   

7.
问过一些朋友,什么时候的女人最动人?他们说:绝不是藏在套裙中,眉头紧锁的那个。其中一个男人的回答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他说:“我最喜欢看女友找东西吃的样子,急切、简单、而纯粹。一旦找到了,她的眼光会变得无比柔媚,我猜她心里一定是在欢呼,就这个,就这个……” 这就是吃的魅力,不仅给女人物欲的满足,还激发着女人天性中的率真与美丽。也因如此,寻找城市午餐的女人成为了我们本期镜头中的焦点。在每一条巷道与街头,我们追随着女人的身影匆匆穿梭,分享她们那一刻的幸福,也体味着这个城市的生动。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女人的伤感历程,关乎爱情,关乎人生。也许色彩灰暗,但真诚。有人说,动什么也别动感情。女人却很少有不动感情的,所以常常会痛苦。因为痛苦,所以更向往幸福。幸福无罪。  相似文献   

9.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了,但人们总喜欢用温柔来形容女人。既然是温柔就应该有个女人的样子吧,三从四德就不多说了,可现在的女人把男人能做的事情都做了,看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男人可以“生孩子”了。男人还是希望可以照顾女人,但是现在的大女人太要强,根本就是在照顾男人,男人的地位受到威胁,想爱却爱得很痛苦。不知道这是社会造成的,还是自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好男人就像生动的电影,而坏男人一般是大闷片——开始 会有点闷,中间还受有耐心。但如果坚持看下去,即使不生动, 冷不防地也许会被那种孤独的气质所吸引。都说女人如戏,那 男人可就是一部电影了,而“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否就是 说“大闷片”都是好电影呢?  相似文献   

11.
女人的眼泪     
女人天生愿意流泪,快乐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激动的时候,忧伤的时候。女人的泪水就像秋天里的雨水,刚刚还是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瞬间就浓云密布、大雨滂沱。女人的泪水有时几乎就是太阳雨,你还没有看到乌云.发梢和肩头却已被泪水打湿。女人流泪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迁徒的时代,从一个城市迁徒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迁徒是新的生活方式,它是一个美好的姿态,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是爱与痛的挣扎。我们身边就有一群这样的女人,她们或因为爱情,或因为事业, 或因为梦想,在迁徙中体味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杨丹在韩国“洋插队”时,亲眼看到妇女吃饭不上桌子的情景,那一刻,她深为自己是中国女人而庆幸:饭桌上,中国女人总是与婆婆、老公一起比肩挥箸;看过的电影里也少不了“李双双”这样的“铁姑娘”,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她们生活在一个力图干掉性别的年代里,虽然现在的中国女人重新露出了肚脐和香肩,但那份由来已久的“刚性”至今仍有弥散。  相似文献   

14.
韩松落 《中国减灾》2012,(9X):59-59
<正>玛丽·恩迪亚耶的小说《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让我想起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电影《回归》,在那部片子里,几个女人生活在重重灾难中,飓风、大水、火灾频繁地出现在她们的生活里,和亘古以来的任何一个时代一样。男性几乎不能给她们以任何帮助和慰藉,她们只有"在苏醒后的余痛中成长",等待着"回归"。《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由三个略有关联、实则独立的故事组成,这有点类似电影《巴别塔》、《撞车》,不过,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诺拉是混血儿,父亲是从塞内加尔来到法国的黑人移民,在她还年幼时,父亲丢下她的母亲和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杨丹在韩国“洋插队”时,亲眼看到妇女吃饭不上桌子的情景,那一刻,她深为自己是中国女人而庆幸:饭桌上,中国女人总是与婆婆、老公一起比肩挥箸,看过的电影里也少不了“李双双”这样的“铁姑娘”,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她们生活在一个力图干掉性别的年代里,虽然现在的中国女人重新露出了肚脐和香肩,但那份由来已久的“刚性”至今仍有弥散。  相似文献   

16.
杨圣捷  小武 《小康》2005,(4):72-72
正如媒体的关注始终在于作为女人的徐静蕾,而不在于作为导演的徐静蕾;人们对于一部电影的价值的关注,也总是难以落在电影本身。这注定是一部足够引发关注却无法期待完美的电影,电影中关于爱、关于成熟男人的讨论,就像徐静蕾本人:简单,偏执,却并不让人讨厌。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女人与狐狸就有着扯不完的瓜葛。几乎所有的传说中一提到“狐狸精”都是女人的形象,而当人们一想到“狐狸精”三个字的时候,且不说这个狐狸精是好的还是坏的,眼前总会浮现一个模式化的影像:窈窕的身型、婀娜的步态、眼神灵活顾盼,美丽容颜的背后有着千万心机……古往今来,世人习惯了把好女人的标准定为:贤惠、善良。而认定坏女人必然是:可能容颜美丽,但一定妖媚;可能有智慧,但  相似文献   

18.
<正>时光荏苒,当年的影像已经泛黄,影像里的革命青年已经进入暮年。也许,历史充满了苦涩、荒诞与曲折,而每个人的青春却只有一次。不管今天的人们如何看待当年"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花季少女,但我们相信,当她们自己面对这些影像时,依然会回想起曾经的青春时光。爱美永远是女人的天性,即使是生活在禁锢美而缺乏彩  相似文献   

19.
3D电影借助双镜头摄像技术生成了较之2D电影透视感更强、更逼真的影像,进一步拓展了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的美学空间,带给观众更强烈的感官愉悦和沉浸效应,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但3D电影也普遍呈现出内容空洞、叙事弱化、形象扁平、形式虚假等高碳病象,其根源在于艺术文本中客观真实的缺失。合理配置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尤其是注重文本客观真实的营造,提升低碳美学价值是3D电影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有许多人希望配偶与自己亲近,但又不希望过于亲近。于是带着电脑与配偶依偎在一起,既可以感觉有交流,又可以确保不会有四目相对的亲密。--某婚姻专家评价带着电脑上床的现象。爱白、爱瘦、爱老公。--一个外国女人对中国女人的印象。不能为了自己过瘾,就全场让中国人去慷慨激昂。我们宁可牺牲人物的艺术震撼,也一定要把历史本身的震撼还给观众。--电影《东京审判》导演高群书这样定位影片:这部电影的史学意义大于艺术价值。他要通过电影,让全国人民了解那次审判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