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佩义蟹     
秋高气爽,一年一度吃蟹季节又来临了。有一则古人吃蟹的轶闻,值得玩味。话说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即十五世纪下半叶,在今天上海松江区的干山,住有一位绅士沈宗正。每逢深秋时节,他就在水塘设置专门捕捉螃蟹的竹栅。等蟹爬进去,他就取出来烧熟下酒,其乐融融。一E1,他眺望到竹栅里有两三只蟹,连忙走近去看。但见一只蟹的八个腿都断了,不能动了,而另外两只蟹却正齐心协力地将它架持着,努力爬过竹栅以逃命。沈不由得感叹道:“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但兄弟、朋友之间尚且还要争斗、诉讼,甚至乘人之危排挤、陷害。像蟹这样的水族,居然还讲义气,太难得了!”于是,他命下人拆除竹栅,从此终生不再吃蟹了。  相似文献   

2.
蟹都蔡桥     
螃蟹的长相特别,行动诡秘,持铁甲长戈横行,令人生畏,又惹人喜欢。所以,我国古来就有那么丰富、那么精采的关于螃蟹的诗、画、文章,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对蟹折腰。晋代葛洪称蟹为“无肠公子”。宋代傅肱称蟹为“横行介士”。不少人一提蟹就起诗兴,生画  相似文献   

3.
十月,醉螃蟹     
在都市住久了,就向往大海,不仅仅是心情,就连舌根儿也跟着一块儿垂涎海腥。十月的螃蟹尤其令人垂涎欲滴……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说。“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等营养素,营养丰富。螃蟹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筋骨破碎等疾病。蟹的吃法多种多样,有清蒸、有醉制,也有将蟹肉、蟹黄拆下,作主料或配料的。下面介绍几款适合家用的蟹味菜。  相似文献   

4.
胜利水库地处塔里木河上游,水质清澈,天然浮游生物丰富。看到内地的螃蟹价格比较高,塔里木水利管理处处长司志文决定在这个不产螃蟹的地方养殖螃蟹。从2001年开始,管理处向胜利水库投放了多批从长江地区引进的中华绒螯蟹。可是一年时间过去了,没有捞到一只螃蟹。就在司志文感到养殖螃蟹此路不通的时候,胜利水库灌区  相似文献   

5.
“20多年前,这里的滩涂是个宝地。”陈正文回忆说, “那时,每当退潮时,爷爷到滩涂上一铲挖下去,就能拣到一堆章鱼、螃蟹、土虾等海产品, 后来由于大米草不断蔓延,滩涂日渐萎缩,现在挖几十次铲子,还难以见到一只章鱼和螃蟹。”陈是福建省宁德市飞鸾镇的养殖户。给陈文正和乡亲带来灾难的“大米草”,是1980年宁德市从美国引进的  相似文献   

6.
学会思考     
《中国保安》2013,(10):3-3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迷路的螃蟹向青蛙问路,青蛙告诉它只要一直往前走就能找到出路。于是,螃蟹想部没想便匆匆朝前走去,可是走了很长很长一段路后却没能到达目的地,此时,已经筋疲力尽的螃蟹不禁在心中埋怨起了青蛙。事实上,青蛙并没有指错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原来,症结在于螃蟹出发前没有考虑到自己是横着走的,所以才导致了随后的徒劳无功。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事应三思而后行,切不可鲁莽行事。  相似文献   

7.
食蟹六忌     
<正>金秋时节,螃蟹可谓膏肥黄美。但螃蟹味美却并非人人皆宣,而且安全也远比美味更重要。不吃死蟹死蟹体内的寄生菌会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毒素。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毒素越多。不吃隔夜蟹螃蟹为含组胺酸较多的食物,隔夜蟹中组氨酸在某些维生素的作用下,会分解为毒素,回锅加热虽可杀灭病源微生物,却不能破坏毒素,从而导致组氨酸中毒。蟹最好现蒸现吃,一般不要超过4小时。  相似文献   

8.
游走新疆     
到了新疆,你会觉得新疆真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幅员辽阔”,怎么可能只走一趟就将新疆尽收眼底呢?新疆真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怎么可能只来一次就能理解它的内涵?而我能做的,只是略略游走……  相似文献   

9.
李益年 《乡音》2011,(5):37-38
几十年以前的文安县古洼,十年九涝,常年积水。虽然大水将庄稼淹没,灾民们缺吃少烧,但是水也给古洼人带来了"鲤鱼美、螃蟹肥、鸭雁满洼飞"的一幅水乡景色。久经与水斗争的古洼人民,学会了"靠水吃水"的一整套本领,捕鱼、捉蟹、打鸭雁,有许多绝招。  相似文献   

10.
陈晓东 《当代广西》2004,(22):23-23
来到日本的第二天,我在当地友人左奇一雄先生陪同下游览了下田市水族馆,在海洋动物爬行馆内,陈列着一只躯体巨大的“杀人蟹”标本,蟹体宽31厘米,蟹爪长3.2米。这是世界各地水族馆中惟一的一只巨型“杀人蟹”,每天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水族馆导游小姐介绍说,近几年来日本东南海域频频出现“杀人蟹”,巨蟹有8条锋利的蟹爪和一对叉长又尖刚劲可怕的大螯钳,伸展开来4米多长。巨蟹虽然身躯庞大,但反应机敏,动作迅速,它会悄悄地向人发起攻击,已有100多名渔民和垂钓者丧生于巨蟹爪下,人们称其为“杀人蟹”。陈列的这只巨蟹是日本渔民于1997 年6月末在日本东南120海里处的300米深海中捕捞上来的。“杀人蟹”被擒上船后张牙舞爪令渔民们无可奈何,经过一番激烈搏斗后才被制服,后来运到下田市水族馆内陈列,供游人观赏。  相似文献   

11.
酸酸的记忆     
我的儿童时代是在秦岭脚下度过的,那里有梦境般的潺潺小溪,绿绿的草地,青青的大山和与我一起满山撒野的同龄小伙伴儿。那时候我们村还很穷,没有电影、电视,最现代化的莫过于村里的广播喇叭,从早到晚哼叽着同一场戏,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我的童年生活却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不但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边放牛,一边在河里打水仗、抓鱼、捉螃蟹,还可以在山上套兔子,我设的三个“套”曾经在一天的时间内全部命中,套了两只野兔和一只松鼠,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被伙伴们视为心中的榜样。我们还到住在半山腰的瘸老头家门前的菜地里偷西红柿和黄瓜吃,…  相似文献   

12.
抓螃蟹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诀窍:若只抓了一只螃蟹,一定要将竹篓口盖紧,否则螃蟹会沿着竹壁爬出。但若抓的多了,就不用担心螃蟹跑掉了,即便竹篓口敞开,它们也逃不出去。原因很简单:只要其中一只螃蟹想爬到竹篓口,其他螃蟹为了自己顺利逃生,就会死命地拖住那只往上爬的螃蟹不放,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海南》2007,(3):16-19
充分利用和发挥海南资源优势而推动的“十项工程”建设,迈着坚实的脚步舞着跳着来到我们身边。这是“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结出的硕果。它的影响诚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判断的那样:“大项目建设产生了即期效应。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工业支柱产业正在形成。”请读者跟随我们的镜头,去领略一下你面前的一只只好大好大的“螃蟹”!  相似文献   

14.
品味幸福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带领我们做丢手帕的游戏。每次做完游戏时,老师就用她那微薄的工资买来一把糖果作为赢者的奖励,并说了一句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的话:“幸福就藏在我们身后。谁很快发现身后的手帕就会赢得一块糖,就能甜蜜地分享它。”当年只知道得到  相似文献   

15.
观虫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了;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  相似文献   

16.
螃蟹效应     
《时事报告》2011,(2):67-67
把单只螃蟹放到不大的竹篓里,它可能会凭着自己的本事爬出来。但是如果有很多螃蟹,它们就会叠罗汉似的往外爬,这时底下的螃蟹就不合作了,开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结果谁也爬不高,反而很少有螃蟹能爬出竹篓。  相似文献   

17.
彼此成全     
渔夫抓到螃蟹后,会将螃蟹扔进一个中宽上窄的竹篓中。如果只装一只,渔夫会盖紧盖子,以免螃蟹爬出来;若装两只以上是不必加盖,因为当螃蟹奋勇往上爬时,其它螃蟹在争先恐后中,自然会把它抓下来。  相似文献   

18.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19.
谢克平 《今日上海》2009,(12):60-60
金秋送爽,又到了上海人情有独钟的吃蟹季节。提起吃蟹就想起阳澄湖,由于这个清澈的淡水湖晶莹如翡翠的环境,在湖中生长的大闸蟹(中华绒鳌蟹)成为蟹中极品,多少年来,品蟹、赏蟹、咏蟹、读蟹已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最精彩的部分,在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蟹文化”现象。上至唐朝的诗人李白,皮日休,近到清代的吃蟹名家张岱、李渔及李鸿章、齐白石等名人对蟹文化的阐述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斯宾塞&#183;约翰逊和我一起合著《一分钟经理人》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奶酪的故事”。自从听到这个寓意深长的故事以后,我就一直盼望着他能把这个故事写成书,使我们大家都能读到它,一起分享书中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教益。因为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回味这个绝妙的故事,惊叹它带给我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