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研究社会思潮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全面改革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在发生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研究和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加强心理建设。一、充分认识社会心理在改革中的作用社会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经验的反映。从二者的关系看,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是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因为在社会意识复杂体系中,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层次,它们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处于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几种突出的错误思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化以及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介的参与,为错误思潮的传播、发酵、流行提供了时代境遇。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承担的"中介"角色以及当下错误思潮在理论建构、传播载体、受众聚焦等方面的改良,很大程度上造成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信任缺失和认同危机。文章从社会思潮的功能和错误思潮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入手,分析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本质,对抵制和瓦解错误思潮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侵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它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理性透视社会思潮得以形成流传的原因和条件,辩证分析社会思潮存在发展的形态和走势,从而在正确解读社会思潮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社会思潮,这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和保障,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良序运行、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戚如强 《长白学刊》2009,(6):112-11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党中央在社会意识领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思潮,是由其理论特质和农村社会思想的现状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思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社会思潮辨析与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各类社会思潮关系复杂,且来源和作用各异:在国内,政治思潮占据社会思潮的主体地位,它一面寻求学术思潮作为理论支撑和文化形态,一面以大众思潮为思想来源和社会化成果。在域外,西方社会思潮构成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而其他国外社会思潮的涌入,又引发国内或批判或借鉴的争论之声。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主流意识形态应发挥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以党员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作为引领主力,提高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建构活力和秩序并存的网络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正> 意识形态,亦称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体现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它既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反映了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思潮一般来讲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牛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发端的意识对于人生成为"人"的历史作用,考察了社会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洞见了意识形态还原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结局,并以此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应合理地反映人类历史,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异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10.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点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是衡量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党主导意识形态引领和整合社会意识与社会思潮的基点。从心理认同的视角研究政党意识形态传播,必须厘清认同、心理认同、意识形态、政党主导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心理认同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影响意识形态心理认同的认知、情感、需要、行为四个要素,不断探索以心理认同四要素为基础的强化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根本功能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要求提升意识形态整合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力是统摄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成员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力,要求客观审视社会思潮分立、价值观念分化、话语体系分离等问题,在处理好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提升理论解释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研究与培育践行中提升价值凝聚力、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整体构建中提升话语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心理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前沿》2012,(13):4-7
在我国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关注社会心理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发生了复杂变化,当前社会心理总体上呈现二元性、多样化的特征。这样的社会心理状态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制约阻扰的方面。针对我国社会心理的实际,我国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心理的普遍要求,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改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叙述方式。同时要应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基础,营造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事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新加坡自独立以来,长期面临西方和国内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多样化思潮冲击。在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的复杂环境中,新加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思潮引领之路,对我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舞台上的两股重要力量,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社会思潮的引领整合是优化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价值关切的一致性与运行机制的同质性为实现正向引领提供了可能性,背向发展的危害性和正向发展的有利性为实现正向引领提供了必要性。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民间社会思潮必须坚持信念引领,以共同愿景凝聚民间社会思潮的价值认同;坚持思想引领,以正面宣传提升民间社会思潮的情感认同;坚持制度引领,以公平正义强化民间社会思潮的利益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舞台上的两股重要力量,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社会思潮的引领整合是优化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价值关切的一致性与运行机制的同质性为实现正向引领提供了可能性,背向发展的危害性和正向发展的有利性为实现正向引领提供了必要性。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民间社会思潮必须坚持信念引领,以共同愿景凝聚民间社会思潮的价值认同;坚持思想引领,以正面宣传提升民间社会思潮的情感认同;坚持制度引领,以公平正义强化民间社会思潮的利益认同。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审美的,这是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但艺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又具有社会意识共有的性质,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考察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就不能不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之中来考察。类人猿由于生理的需要,与其身外自然界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类人猿在长期的为生存而与身外自然界斗争过程中,生理不断变化,尤其神经  相似文献   

17.
伊格尔顿先后吸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不断改进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其目的是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权力维持和再生产的策略,并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伊格尔顿也通过意识形态生产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文学和审美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在维护和再生产社会权力过程中所发挥的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易新涛 《理论月刊》2007,(10):31-34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是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重视社会思潮的有效引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性质、特征、危害是有效引导社会思潮的前提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引导社会思潮,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周耀宏 《理论月刊》2010,(10):56-59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建构必须着眼于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形成持久的理论认同。  相似文献   

20.
罗贤英  罗艳  王洋 《传承》2012,(2):68-69
历史传承即文化传播与延续,社会心理即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述。为便于理解,历史传承与社会心理可以通俗地称为:意识形态与文化。社会心理包括社会意识形势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作为观念形态与社会心理加以传承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