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国信用缺失问题--从合约经济学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琳 《求实》2004,(11):47-49
中国的社会信用缺失问题 ,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并不是由某个原因单独造成 ,而是由众多因素共同导致的 ;从根本上说 ,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因此 ,要改变我国的信用现状 ,重建社会信用体系 ,就必须对监督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法律机制、惩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合理的合约安排 ,改变相关当事人的成本—效益函数 ,使遵守信用成为人们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惟一途径 ,从而从经济上确保社会的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整合市场信用体系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凌 《探索》2002,(1):111-115
当一个社会缺乏信任,人们之间分工和交易的障碍越大,交易成本也就越高,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被破坏了。VISA国际组织首席行政总裁提醒说,中国信用发育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堵了2008年奥运财路。倘若不能尽快改善信用环境,积极发展信用业务,别说参与国际竞争,就连进上门的生意都会把握不住。为此,我们要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重整和规范市场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信用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我国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失信收益远大于失信成本。因此,从根本上说,对信用缺失的治理应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使失信行为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4.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树 《探索》2003,(5):51-54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一价值取向达到了科学与人性的有机融合,是经济学上的一场"行为革命",也是经济学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本文对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阐述,并对行为经济学作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当代经济学正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但它还远不是一门严密的科学 ,在更大程度上它具有人文主义特征。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 ,它具有道德评判功能 ,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模仿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 《理论学刊》2003,(6):47-49
农民模仿行为的特点和根源 ,决定了其经济决策机制是以资金条件为基础的利益———风险决策机制。它的实现是在市场、价格、信息、政策等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动态过程。加强这一决策机制的研究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 ,引导农民走上富裕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兰武亮 《求实》2006,(9):62-64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信用体系的建设。我国地域广阔,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全国范围内一时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基于此,先“区域”后“整体”,最后达到“统一”,就成为我国建设信用体系的现实选择。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分析研究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江西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潘锐 《新长征》2012,(12):58-59
在当今的新闻报道标题中,大量出现一些新词语,令我们感觉耳目一新。这些新词语是代表新事物、新思维、新意识的词语,人们乐于接纳,而且流行于人们的言语行为和生活方式中。现代化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使这些词语得到迅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保护失地农民权益引起了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既有制度安排下必然出现农民工边缘化及二次边缘化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方法是制度变革,建立一种没有身份标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晋商信用机构的外部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晋商信用机构的产生、发展与走向衰落都与政府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政府行为的正外部性促进了晋商信用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其负外部性则阻碍了晋商信用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晋商信用机构也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1.
执政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和支柱,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着表率作用。加强执政信用的建设对进一步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党群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是慈善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理性人的假设条件下,慈善可以作为一种消费品。购买普通消费品和慈善品的最后一单位收入所提供的边际效用相等是达到企业家效用最大的基本条件。提高人均收入、降低普通消费品的偏好以及提高慈善品消费偏好三种方法是提高慈善数量的基本方法。由于企业家具有企业代表的身份,企业家的慈善行为会产生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家慈善行为可以提高企业在他人眼中的评价,此时企业的生产效用提高,企业家的效用也提高,这使企业家对慈善产生好感,从而激发了企业家的慈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新旧制度之间的胶着与复杂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信用的缺失,而信用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转型的总成本,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机制是引入贝克尔最优惩罚理论,并以之为原理构建广泛的信用评级、信用披露与共享、信用保险体制,将已丧失的信用逐渐恢复起来,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的顺利演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信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 ,信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用既是衡量道德的重要标准 ,也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基础 ,更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加入WTO后 ,信用又是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一、我国当前的信用状况近年来 ,我国经济运行中因信用不良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企业、个人、社会中介乃至政府都存在着信用问题。1.企业信用问题 ,主要涉及到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规信用关系 ,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信用问题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信益关系。目前这四种关系都存在着严重的失信现象。(1)在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在现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中产生了政府信用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分析和探讨政府信用问题,对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用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是良好秩序的必要前提,是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立足点.但目前在我国,低劣的信用状况和脆弱的信用关系已造成社会性的信用危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着程度不同的信用危机.重建信用体系,已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唤.  相似文献   

17.
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经济秩序的规范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良好的信用,二是完善的法规。本文从转型时期突出存在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违约违规、偷税漏税、逃废债务等现象分析入手,揭示出导致我国市场经济混乱的本质原因是信用失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信用重建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信用构建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经济增长,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其实质是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一个重构,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农转工"而发生.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彻底实现"农转工"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农转工的身份以及相关的利益问题.所以"农转工"过程中必然出现既有制度安排下的农转工的边缘化及二次边缘化问题.笔者认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从而实现实质性的保护农转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方法是制度变革,建立一种没有制度偏好和身份标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与加强我国的信用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晓红 《唯实》2004,3(11):17-20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利用 1 9世纪英国有关信用制度的丰富历史记述探讨了信用问题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用理论。虽然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国家信用的研究 ,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我国的信用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马克思论述了信用的本质。他认为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 ,这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的让渡。“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 ,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  相似文献   

20.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处在核心和主导的地位,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通过颁布法规、制定政策等方式实现对经济的指导;作为市场监督主体政府行使广泛的监督职权,引导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保障信用行为与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