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湘潮》2016,(3)
正红军借据、红军树碑、红军册、半床棉被,还有红军池、红军楼……在汝城采访,我们不时被红军留下的一处处印记所感染,被一处处红色遗迹所牵动。遗址:记录17天战斗历程在卢阳镇联江村,当地老百姓竞相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事,一幅壮丽的战争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站在红军战斗过的山巅赵仁广站在红军战斗过的山巅情思奔涌浮想联翩当年的炮声鸣响在耳际当年的烽火闪现在眼前听到了红军战士冲锋的呐喊驰动雄风高歌着正义的宣言看到了先烈们血染的大旗那光辉照映着万水千山于是从井冈山遵义到延安从延安西柏坡到北京城一条红线穿过风雨...  相似文献   

3.
<正>杜鹃花开时节,我和几位文友走进位于宁化县西部淮土乡凤山村,去寻访中央红军长征集中出发地遗址。村干部老王引领我们来到一条长长的古街,他热情地告诉我们:"这是凤山村千米长古街,也就是当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集中出发地遗址,称为红军街。"放眼望去,这条长约千米、宽约4米的古街,街面铺着鹅卵石,沿街两旁建有砖木结构的民宅,踏进古街就好似踏入了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我纳闷着: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选在  相似文献   

4.
在武夷山大安村,流传着一个彭德怀与挑夫的动人故事。这位当年的挑夫名叫暨财生,生于1918年,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人。土地革命时期,大安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打造的赣东北苏区的一处亮点,后为中央苏区一部分。1933年1月,15岁的暨财生参加了红军。不久,暨财生和闽北25名红军战士一起被抽调  相似文献   

5.
遵义,一片红色的热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处处红色经典,留给后人许多红色记忆。6月15日到21日,笔者参加全国党刊“重走长征路走进红色贵州”联合调研采访活动,重走当年的红军长征路,亲身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对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一始终不变的宗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1935年3月,毛泽东指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斩首行动",那就是直扑蒋介石坐镇指挥的贵阳。蒋介石"御驾亲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进入贵州。蒋介石对此大感意外,因为在探讨红军前进方向时,他的一位高级幕僚曾经提醒说,红军未必直奔湘西,完全有可能进入贵州,应及早对策以防万一。但对这个建议蒋介石不屑一顾,认为红军绝不会走当年石达开的老路,只有到湘西与贺龙会合才是出路。因此他对红军突然转向入黔又气又喜。气的是,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湘西布下的大口袋算是白费了,还让他在幕僚面前多少有点下不了台;喜的是,红军竟然走上了当年石达开的老路,那就难逃石达开的命运了。  相似文献   

7.
正井冈山有一条小道很有名,叫做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休戚相关,而且它还历练出无数的铁肩膀、铁脚板,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八年抗战,出太行,下江南,进北京,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重担。铁肩上的担当当年红军挑粮上井冈的线路有3条,分别是:从李亚到黄洋界,从茅坪到黄洋界,从大陇到黄洋界。其中一条直入山巅的小道,就是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的从大陇到黄洋界线路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如果将当年的长征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那么贵州就是这条飘带最动人的转折.由江西、福建开始,红飘带一路西拂,在贵州,先汇成一个结,而后翩然松开,飘向陕北.在这段最动人的转折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红军一路行来,每一转,局势为之一变;每一折,前景为之一新.这个“最动人”既是动人心魄也是激动人心……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四个多月,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省份,而这段时间也是红军的最低潮时期,在这一阶段红军的经历最为曲折,起伏最大.  相似文献   

9.
正井冈山有一条小道很有名,这条小道叫作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否休戚相关,而且还历练出无数的铁肩膀、铁脚板,他们走过两万五千里,走过八年抗战,出太行,下江南,走进北京,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重担。当年红军挑粮上井冈山的线路不止一条,有从茅坪、大陇等到黄洋界的。其中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的是从大陇到黄洋界线路上截取的一段,它从源头村到黄洋界,全长3100多米。小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军区某红一师在建师60周年喜庆之际,特意请来一位嘉宾——当年在大渡河为红军摆渡的老船工韦崇德。80岁高龄的韦老个头不高,身体有点虚弱,但神智十分清楚。他捋麓山羊胡子,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和他为红军摆渡前后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当年曾是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同志,前不久曾谈到了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的史实。 1935年秋,红军二、六军团撤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前夕,我党组织曾经派人同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键的一位亲信谈判。那位亲信认为,把红军打败是不大可能的,何键没有这个力量;打的结果是自己吃亏,还不如停战。他向何键建议,在湘西划出五个县给红军,让红军自治,  相似文献   

12.
姚启勇 《当代贵州》2024,(16):74-75
<正>坐落在遵义城区南麓的小龙山上,有一座红军山烈士陵园,陵园后靠葱郁的凤凰山,这座山与当年中央红军再战遵义城时的老鸦山遥遥相望。这座山上不仅有著名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还有远近闻名的红军坟。纪念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有一座墓为“邓萍同志之墓”。邓萍之墓为什么会建在红军山上,他是哪里人,又为什么安葬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获悉党中央消息 为了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1935年6月底,徐海东率部跨过终南山,步步逼近西安。7月14日,挺进至距西安20多公里处的引驾回(又称接驾回)。徐海东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毛炳文、于学忠两个军,置红25军于不顾,开往甘肃,说明那里有更大的红军。这红军是从哪里来的呢?徐海东正在分析不透时,只见一个参谋喜孜孜地送上一份7月12日的《大公报》,接过来一看,上面登着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 “松潘西南连日有激战,共军一、四方面军正向松潘方向流窜……”  相似文献   

14.
本刊继今年第3期发表《他使十万红军脱险——莫雄向我党密供“铁桶计划”》之后,本期又发表了《莫雄在乌蒙高原再助红军过险关》,再次披露了作为当年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莫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被敌“围追堵截”的长征的红军大开方便之门,让红军顺利度过难关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夜里坐车上的井冈山,车子拐着很急的弯,一路向上。去黄洋界哨口是白天,还是一路向上。这是典型的山区,公路像风中的飘带,直让你有飞机起飞的感觉。我想,当年红军挑粮,可都是踩着汗水一步一步从九曲羊肠走上来的。我又一想,要是不这么险恶,红军一个营想挡住敌人一个师是不太可能的。敌人不早就把星星之火扑灭了吗?何以能燎原?到了,我的心咚咚地跳着,急着往里跑,新中国的曙光就是从这里升起的啊。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中国工农红军所到之处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彝海结盟"就是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史实——当年在四川大凉山,刘伯承和彝族头人小叶丹歃血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原本因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和种种误解而仇视红军的彝族人的聚居区,留下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然而,还有一个人也为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立了大功却鲜为人知,这人就是许剑霜。  相似文献   

17.
仲春时节,我有幸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首府——监利县周老嘴,寻访了当年红军的足迹,领略了这座红色小镇的风采。革命圣地话春秋周老嘴镇新旧有五条街道。其中,老正街是一条房屋整齐的狭长老街。街道之中没有一栋钢筋水泥的高楼,全是古式结构的民房;有的飞檐斗拱、雕花窗棂;有的吊楼悬空,砖石门槛;  相似文献   

18.
对于江西红军时期的历史,史学工作者从多重角度进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研究。然而,搜集整理红军时期的楹联创作并进行研究者却不多见。红军时期的楹联作品,不是一般的文艺创作。它出自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楹联作品,或出自苏区群众之手,或出自红军战士之手,或出自红军首长之手,表现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楹联作品,自出机杼,不拘一格,或论述革命纲领,或颂扬党的政策,或缅怀革命先烈,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再现了当年红军的风貌和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是无产阶级文艺的瑰宝。一、江西红军时期的楹联,记录了当年官兵、军民的鱼水之情,再现了我党我军的光荣革  相似文献   

19.
娄底,湘中一方宝地。曾养育了我党早期著名领导人蔡和森、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者蔡畅、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红军虎将贺国中等一大批中华英才;也留下了红军长征和衡宝战役的遗迹。今天,这块革命老区,已是一块社会主义的诗园乐土。罗盛教故乡行新化,是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故乡。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新化。参观了当年红军的司令部“颖川星聚”(今县总工会驻地)后,又来到了“罗盛教纪念馆”。走进纪念馆,我们仿佛置身于国际主义的课堂。这里,不仅有罗盛教塑像,而且,三个展室中的200多件(幅)实物图片等,向人们展示了罗盛教烈士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馆长告诉我们,纪念馆于1985  相似文献   

20.
过梵净山     
刘兆林 《当代贵州》2005,(16):56-57
以前不知道,黔东的铜仁,还有这么美的一片山。从红军长征出发地走下来,一路看过许多山,让我动了情的,却独独是这没听说过的梵净山。我们中国作家采风团,是从赣南的瑞金、于都、兴国、井冈山等地,沿红军长征路来到梵净山的。此山在贵州省北部,靠近黔、川、湘、鄂交接“四角”处的江口县和印江县境内。当年主力红军长征并没翻越此山,只是红二、六方面军会师北上时,在山下路过。而我们的重访长征路,是坐着汽车访的, 一路唯一没坐车翻越的一座山,就是这梵净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