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守常全集〉题记》中认为。李大钊的“遗文”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李大钊的事业史迹和思想遗产,已成为中国现代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北京师范大学朱志敏的这部《李大钊传》,就是其中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尽管有关李大钊研究的论著已不少,但朱著却呈现别一特色。作者从复杂的中西文化背景上,剖析李大钊思想的形成过程。李大钊生活的时代,正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与交锋的时代,作为智者,他受到了新思潮的浸染,并且由此展示了独自的新观念。如“青春”精神所含的意蕴,正如作者分析的那样,它与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而唯物史观的形成,除了来源于马克思的学说之外,本书显示,  相似文献   

2.
散木 《党史博览》2007,(3):24-25
长期以来,《鲁迅全集》是书店里的常销图书,而《鲁迅全集》每一次的新版也都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力推出的,尽管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综合了最新的收集和考究成果.这倒又让人想起第一版《鲁迅全集》出版时的情形,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当年第一版《鲁迅全集》竟是由一家"地下"和"民间"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同志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一生不仅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著作从多个方面研究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正如鲁迅先生在《(守常全集)题记》中所说,李大利同志的遗文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本文仅就他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革命宣传,探究社会发展道路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从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建党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李大钊建党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党史知识     
《湘潮》1993,(7)
类别__《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初期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参加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从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精英辈出、群星闪烁、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奋进时代。翻开《新青年》这一历史画卷,一个个耀眼的名字映入眼帘。今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的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但另有些并非不重要的人物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一涵就是此类人  相似文献   

7.
正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早年在天津就读6年期间的行迹,大多见载于三种版本的《李大钊全集》(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四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五卷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注《李大钊全集》五卷  相似文献   

8.
谷新德 《党的文献》2012,(1):121-122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平逮捕了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书记、中国国民党在北方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在狱中,李大钊留下了两份珍贵的文献资料——《狱中供词》和《狱中自述》。《狱中供词》是李大钊被敌人审问时的回答,而《狱中自述》则是他以书面形式向敌人作出的回答。文中李大钊以国民党人自称,从未谈及中国共产党。李大钊为何要以国民党人的身份写自述呢?  相似文献   

9.
最近,吴汉全教授所著《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以《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一书为主体部分,另外还以外二种形式附以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李大钊研究史》,其二是《李大钊研究文选》。该著132万字,是近年来李大钊研究的较有分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李大钊诞辰125周年,后藤延子[1]先生《李大钊·留日学生群体与日本社会思潮》这部书稿,经由韩一德先生几年的苦心译编,在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王学珍会长和古平秘书长的重视与支持下,终于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面世。在付梓之前我有幸受而读之,是以,在此发表我的一点评论意见。一、一部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之作中日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从近代交流史来看,鲁迅与中日两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是始终居于首位的。那么,鲁迅之后谁又能居于第二位呢?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是少年中国学会1922年7月杭州年会上该会北京的部分会员的一份提案(即《北京同人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发表于《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署名依次为黄日葵、陈仲瑜、邓仲、刘仁静、李大钊、沈昌。该文被收入1989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续)和1989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遗文补编》。该文到底是不是李大钊的文字呢?笔者认为,很值得重新研究。现据考察,该文的执笔者并不是李大钊,而是邓中夏。一、关于《提案》产生的背景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人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了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传单。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等文章。李大钊在《"五一"运动史》一文中,介绍了"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为庆祝这个节日,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上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还提出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是李大钊同志就义90周年。为推进李大钊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将联合举办"纪念李大钊就义90周年暨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征集会议论文(作者结合会议主题,也可自行拟题)。论文请于2017年4月10日前发送至ldzhyj@126.com或tsxyldz@126.com。经有关专家评审后,确定最终参会名单并发出会议通知。论文将择优在《唐山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14.
正1917年李大钊在《此日》一文中,谈到"月异岁新,与时俱进"这一概念,"与时俱进"也是李大钊思想发展的一个优秀特质。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创新性的特性,而这种与时俱进的特性,在李大钊的文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第一,李大钊文章反映出的较强开放意识。在当时的中国,封闭和开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能不能从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于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斗争中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当成“革  相似文献   

16.
<正>198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当年9月撰写的《李大钊烈士碑文》。《碑文》中说:李大钊"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2002年9月,权威的《中国共产党历  相似文献   

17.
《非攻》《理水》是鲁迅《故事新编》中较难理解的两篇。其中的主人公墨子和禹展现出与鲁迅其他作品中不一样的亮色和积极意味。这种转变和希望的出现同鲁迅对"中国脊梁"问题的思考是分不开的,其现实中的创作模型应该是作为革命前驱者的中国共产党。从相关材料来看,《理水》中禹的模型正是瞿秋白,或者说是以瞿秋白为主,包括白莽、柔石、冯雪峰等在内的为革命埋首苦干、勇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鲁迅正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6月,张静如先生在《北京党史》第3期上,公布了《李大钊致吴弱男》的信函。该信函是新近发现的李大钊的一篇佚文。现在我们所见信函为"县里搞文物工作的人于2010年12月10日参加拍卖会拿回来的影印件,据说拍卖过百万"。其内容主要是向吴弱男介绍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所著《早期教育与天才》,目的是"我甚望吾友(吴弱男——笔者注)  相似文献   

20.
杨匏安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中国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去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著述中,很少提及杨匏安的名字,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地位尚未得到党史学界的公认。笔者对此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党史学界的同志们。一十月革命后,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继李大钊之后,杨匏安是较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早在1919年11月,他就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马克斯主义——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与1919年11月《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的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下篇同时问世。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与李大钊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