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价值论视阈,文化自信推动“双创”实现,有三个层面:一是从奠定民族心理基础、根植独特价值理念、激发与时俱进品格方面,揭示出文化自信是“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二是从倡扬原创性、张扬主体性、弘扬辩证法方面,表明文化自信是“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三是从促进当代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推进世界多彩文化的繁荣共生、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多做贡献等维度,明确文化自信是“双创”现实化的价值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基因”即阐述以良知为本的人的真理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基因”包含着文化生命赖以延续的遗传信息──人的真理。世界诸多文化都孕育、形成、维系于某种宗教,因为宗教信条天然适合承载文化生命的“基因”。中国文化是世界诸主要文化中唯一的非宗教性文化。中国文化复兴需要中国人的文化自觉,需要思想界进一步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行政价值观”以人类解放为本质,以社会公正、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为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行政价值观”在中国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化过程,在“效率”和“公平”的必经价值追求中获得科学认知和发展,最终以“中国梦”为价值导向推动行政价值观呈“公平”取向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应该看成是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生命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生命绵延不绝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生命进程中根据时代要求提炼出来的理性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本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化按其本性既具有经济上的“文化产业化”的向度,也具有人文上的“文化的人化”的向度,比较而言,前者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后者侧重于追求“社会效益”的“文化事业”。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强调的是对外“竞争力”,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强调的是对内“凝聚力”。在当代中国,“文化的产业化”被过多地强调,而“文化的人化”则相对被冷落。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能厚此薄彼,也不可顾此失彼,而应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寻求平衡与张力。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4,(8):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涵养,人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如何提升?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涵养,人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如何提升?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元固本。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电视文化的核心要素--价值观念这个崭新视角,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其影响、阐释与定位."三个代表"是电视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是对电视文化价值观中价值客体认识的充实、发展.它对电视文化价值判断标准进行规范,对电视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0.
刘辉 《新长征》2014,(10):18-19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其诸多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  相似文献   

11.
正巴蜀人的价值观理念,数千年来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同时,他们又受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熏陶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五千年的传承、积淀和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时代性的,又是历史性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走向和独特创造的新体观。因此,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提出了"价值观自信"问题,要求讲清楚中华文化的"鲜明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伦理文化作为形成民族大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基因,构成了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底蕴。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要坚持民族伦理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觉中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信中凸显资源优势,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强中推进民族伦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文化建设需要考虑传统民族文化所产生的民众文化心理基础,并从中吸收合理成分来促进自身发展。儒学注重独立人格的培育,其中的责任伦理观、自强不息的奋斗观、中立不倚的公正观和以“诚”为核心的道德修持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资源。我们应该注重推进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使得核心价值观建立在更为牢固可靠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践行。  相似文献   

14.
在处理以及调整德礼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朱熹以其理学的立场和进路,具体地研判德礼与刑政的关系,并抉择一条适合当时社会环境与礼法现实的规范之路。朱熹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分析的人性说为理论出发点,以道德理性论证“德礼”教化的有限意义以及“刑政”的积极作用。而朱熹对“刑政”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对“严刑”的必要性意义予以特别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以及司法领域盛行的“恤刑”理念来体现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历史维度看,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价值观;第二,从现实维度看,它们是中国现代性的共同构成成份;第三,从发展的维度看,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大价值体系具有深度融合的趋势与可能。  相似文献   

16.
赵乐军 《学习月刊》2014,(11):10-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传统文化思想道德营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质性的价值要求.体现为党和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7.
阳明心学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革新,将道德教化的路径从“外烁型”转向“内化型”,保持了儒学文化在当时社会的主导地位,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导力有借鉴意义。阳明心学在革新程朱理学的理论中形成的“心理合一”、“物我合一”、“情理合一”、“知行合一”的道德教化思想启示我们,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出发,要使核心价值观保持应有主导力,在思想内化的路径上也要实现多方面的转型:要从立足抽象的宏观的超群的对象向立足具体的当下的个体自主的对象转型;要从突出为国为民的理想境界向为国为民与为家为已并重的现世境界转型;要从着眼为了抽象的未来的整体的利益向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的利益转型;要从“崇尚先进”的圣贤路径向“凡圣平等”的世俗路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刘亚平 《湘潮》2015,(2):83-84,86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文化的软实力在社会发展、国际交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在全球化越演越烈的今天以及现代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需要不懈的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和态度等。  相似文献   

20.
杨燕军 《学习月刊》2014,(19):43-4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当代道德伦理秩序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