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69号(原"合记春号"药店),一座承载着厚重红色基因的党史遗址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当人们走到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正门口时,一眼就能看到正门上悬挂的黑色牌匾,上面一行"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镏金大字在鲜艳的党旗映照下熠熠生辉。而在这馆名题写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1927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驱领导了震惊周围数省的弋横起义,为建立赣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1年初,中共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横峰葛源镇成立。1932年底,经中央批准,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中共徽州工委(后改为皖南特委)及其所属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从而构成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纵横约50个  相似文献   

3.
百字信息     
位于屯溪老街69号的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经过修葺,干1997年8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黄山市委领导同志赵正永、叶枝光、张正祥等参观了纪念馆,市委书记赵正永作了重要讲话。参观结束后,黄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及各区县党史办负责人等30多人在新安江宾馆召开了“纪念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开放十周年”座谈会,屯溪区委书记方成等在会上发了言。  相似文献   

4.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婺源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先后驻设过中共闽浙赣省委、皖浙赣省委、皖赣特委、浮乐婺中心县委、婺源县委等领导机关,留下了方志敏、邵式平、寻淮洲、关英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红十军攻打婺源1931年12月,经侦察得知,原驻防县城的国民党保安团调走,城防  相似文献   

5.
方华清 《党建》2019,(2):44-46
正我的爷爷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爷爷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先后担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1月底,爷爷奉命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  相似文献   

6.
孙克骥,1917年出生于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这位开国老将军的故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闽北革命的中心地区.闽浙赣苏区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闽赣省委、中共闽浙赣特委、中共福建省委、新四军三支队崇安留守处等4个省级机关驻地。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闽北地委和闽北游击纵队活动的重点地带。  相似文献   

7.
1948年11月21日,根据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经闽浙赣省委批准,中共浙南特委改为中共浙南地委,我担任地委常委、组织部长.25日,经闽浙赣省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浙南游击纵队正式宣告成立,龙跃为纵队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我担任纵队副司令员.  相似文献   

8.
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地理位置相邻,都是我党早期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所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至1933年4月,闽北苏区划入赣东北省(后更名为闽浙赣省),成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方志敏作为闽浙赣苏区的主要缔造者、领导者,对闽北根据地的建立产生过深刻影响,对闽北苏区的巩固、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曾洪易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曾洪易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赣东北苏区(1932年12月改称闽浙赣苏区),曾任红十军参谋长、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成为闽浙赣苏区最高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曾洪易积极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和扩大化的"肃反"路线,使苏区和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曾洪易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忠实执行者,曾给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10.
李铁传     
李铁山东省济南市人。一九三七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一九三六年五、六月间在北师大入党,一九三八年入闽。历任中共福州工委、福州市委书记、闽江特委书记、闽中特委特派员、闽江工委委员、组织部长、闽浙赣区党委候补委员、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副部长,部长等职。一九四八年四月间在城工部事件中被错杀,时年三十七岁。  相似文献   

11.
<正>8月6日是方志敏烈士的就义日。方志敏,江西弋阳人,早年参与创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后创建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曾担任中共六届中央委员,闽浙赣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系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被誉为"伟大的无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苑》2007,(9):F0003-F0003
1927年9月9日.修水中中共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依送别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及所属第一团。此后,修水党组织和人民在中共江西省委、湘鄂赣特委、湘鄂赣特区委、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的领导下,发扬秋收起义革命精神,开展创建、发展、巩固苏区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3.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于1993年9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年4月举行了首发式.为了深入对这部史书展开讨论和研究,5月17日,闽浙赣党史领导小组和福建师范大学党委联合在福建师大专家楼召开书评座谈会.闽浙赣党史领导小组成员左丰美、苏华、黄庚禹、张翼、林志群、王村民、张次愚等,福建师大校长陈一琴、中共福建师大委员会副书记胡绍樵等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我省史学、理论界专家学者和《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编写组成员共30多人出席了会议.现将部分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如下:王大同(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市(原为崇安县),于1949年5月9日解放,被誉为"福建解放第一城". 解放战争时期,崇安是闽北游击纵队开展爱国游击战争的中心地带.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建)瓯地区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省党代会.会上,中共福建省委改设闽浙赣区党委(9月改称省委);制定了<闽浙赣区党委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闽浙赣区党委告闽浙赣全体党员书>等文件,并部署了各地区爱国游击战争工作,决定闽浙赣区党委委员王文波任中共闽北地委书记.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十分高兴地和同志们,特别是当年战斗在闽浙赣边区的老同志一起,出席在这里隆重举行的《中共闽浙赣边区史》首发式。《中共闽浙赣边区史》是我省继《中共福建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后,在党史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福建省委,对《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闽浙赣边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南方的革命战略基地之一,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里,边区党组织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省情、区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正方志敏、陈昭礼、黄道、徐履峻及其战友先后拼搏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早创建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模范省"。在这里,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如"首先创立股份制,发行红色股票""我军开展地雷战的发源地"等,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有很好创造""是坚强的苏维埃阵地"。闽浙赣苏区的创建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从1927年开始,党组织  相似文献   

17.
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由中共莆田市委、省委党史征委会闽浙赣领导小组联合举行的第三次闽中党史座谈会在莆田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征委领导、省征委闽浙赣领导小组成员、熟悉闽中地方党史的老同志,省委党校、省档案局、福建师大等有关单位同志,以及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五市十六县党史工作者,共七十余人。  相似文献   

18.
郑锡基烈士,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的骨干,历任英华中学党支部书记、党刊《人民》总编辑、闽浙赣区党委社会部成员等职务。早期在城工部委员孟起同志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为党为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郑锡基同志是福州人。1946年就学于福  相似文献   

19.
正涂正坤,湖南省平江县人,1897年11月10日生于平江县嘉义谢江河包洲。抗日战争初期,担任中共湘鄂赣特委书记,领导新四军平江通讯处。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平江惨案"中,被害牺牲,年仅42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谈判"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军民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时任中共湘鄂赣省省委书记的涂正  相似文献   

20.
乔信明是方志敏志同道合的战友,又是一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同刘畴西等被中央分配到闽浙赣苏区,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方志敏的领导下工作、战斗,和方志敏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与方志敏共同抓军政工作1933年10月间,乔信明背起简单的行李,随同中央军校的干部来到闽浙赣省苏维埃所在地葛源。在这里,乔信明见到了久闻其名、曾获得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授予红旗勋章的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随后,方志敏就找乔信明谈话,在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战斗历程后,给乔信明介绍了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