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共服务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基于协同论最新理论,包含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劳动就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文化7个一级指标。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协同效应存在但并不明显,发展水平呈明显阶梯落差,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其中基本劳动就业领域差距最为明显。结合京津冀各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目标要求,通过资源共享、产业转移、统筹规划等对策,协同推进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同城化。  相似文献   

2.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针对区域协同发展,循环经济强调多样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高效投入的区域优势资源、公平的区域发展机会和差异化的政策。在循环经济视域下,京津冀区域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发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从比较优势出发科学选择区域发展的资源禀赋与特色增长点,从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出发持续提升经济要素组合利用水平,在推动区域协同的过程中提升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通过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地区产业合作,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等措施,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生态保护是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战略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京津冀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淘汰京津冀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以及船舶五大行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不能采取破坏性淘汰的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与人民币国际化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该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实现京津冀生态保护、资金、资源、人才、教育等等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中国智库的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源优化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大思路、大战略,需要厘清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级的内部诸要素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有序结构的机理和途径。基于产业优化、交通优化、环境优化三个层面的资源,分析并赋予本区域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直至可持续的机制和驱动力,初步构建理论模型和路径,试图通过诸要素及子系统之间的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破解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集约·集合·集聚行动,促进错位融合,完善城市群形态,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形成共识、突出重点、主动作为、共同发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7.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区域范围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产业体系源于分工深化,区域产业体系是以城市群为载体的产业体系,是价值链与空间链的有机统一体。京津冀区域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呈现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要素流动加强、区域分工链接初步显现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产业链与空间链衔接不畅、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应围绕实体经济提高区域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区域价值链与空间链;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同步提高要素市场一体化与制度一体化;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优化城市产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8.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教育作为在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决定性、先导性作用的因素,教育的协同发展必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着地区经济二元结构、行政壁垒障碍、体制机制缺位、资源缺乏共享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角度入手作出突破,以期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内教育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保定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逐步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行政区域划分、历史发展及政策等错综复杂的原因,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试图对保定市在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剖析,找到保定市协同创新发展新动能的提升路径,更好地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河北省经济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审计助力我国生态治理中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其自身特性对解决公共服务诺斯悖论具有天然优势。国家审计促进生态协同发展需要依据审计自身特征,并结合作用对象生态环境状态,在明确辨析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下构建发展机制。通过聚焦京津冀三地,将该区域作为实证对象,借鉴较为前沿的扎根理论中部分数据分析技术,对国家审计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理论归纳,提出路径框架模型,为在实践中构建生态环境全覆盖审计机制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努力克服压减淘汰落后产能、综合治理大气环境和市场有效拉动不足等因素影响,加快调整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总体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总量比重超过全省经济的2/3,完成增加值19894.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67.6%;上交税金2713.4亿元,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7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00亿元,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也是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京津冀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载体多元,产业基础雄厚,这是河北融入科技协同创新的优势所在。但由于过去三地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科技创新的马太效应明显,创新链布局不合理,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转移机制不顺畅等问题,成了阻碍河北科技创新步伐的绊脚石。为此,河北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强化科技协同创新的主体驱动机制,打造科技协同创新支撑机制,完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链接机制,加强科技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不断增强自身融入科技协同创新的能力,促进本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人力资源统筹力度不够、人力资源一体化进展缓慢的问题依然存在。本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针对区域发展特点和首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关键在协同,根本在协商,重点在民主。协商民主可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也给了协商民主发展的充分空间。二者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安教育工作在公安工作中所处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决定了公安教育工作在京津冀警务合作中的关键地位。京津冀区域范围内拥有我国最优质的公安教育资源,但也面临着缺少合作规划、行政体制壁垒严重和缺乏协同发展机制等问题。通过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思想认识,明确公安教育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协同发展制度和机制,在战略层面为京津冀公安教育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是一个区域共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上的一个具有制高点作用的域面,但整体空间规划缺失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存在沿海经济带、两个核心城市和一个三角域面的高梯度空间。在空间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寻路径是:建设北京与京津冀沿海经济带的点轴系统,以京津双极联动带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实现京津唐三角域面的梯度推移。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响应,三地正结合地方发展特色研究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基于文化认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是一种全局观,是在明确三地发展战略基础上突出整体优势,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将区域协同发展视作多主体互动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经济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和教育服务文化认同等三个方面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在环境治理上,利益分割,各自为政的条块治理模式,保障首都的固化思维与不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成本收益的不对等等因素,都成为制约京津冀环境共建的机制障碍。以立足长远的理念为引领,以法治为生态共建保驾护航,以创新科技作为生态共建的新引擎,构建对接京津冀生态共建的信息平台,是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生态共建的出发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是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我省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转型发展,以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应当具备:厚重的语言功底,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一定的行业知识,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好的文化交际素质,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20.
宁镇扬协同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江苏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对宁镇扬协同发展有一个深刻了解,必须了解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宁镇扬三市比邻而居,拥有得天独厚的诸多优势,为宁镇扬协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现实条件;在宁镇扬协同发展过程中,道路并不平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它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增加南京及都市圈在更大范围内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探索宁镇扬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