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敏 《人民论坛》2020,(27):52-53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系统中的基层力量,是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抓手,要发挥好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头雁效应"。在当前农村人财物仍将长期外流和内生秩序不足的情况下,切实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头雁效应",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为此,要从制度配置、机制建设、意见领袖、支持平台等方面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头雁效应"的路径,完善和发展好农村基层党建,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李海金 《人民论坛》2023,(17):56-60
乡村振兴有赖于产业发展、物质支持等要素提供充足而持久的动力,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这一本源和主体,依托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达成。当前,乡村人才振兴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因素。为此,要突破单向思维,从内与外、表与里、虚与实等辩证统一的角度,实现以农民主体性为依托的内生机制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载体的外源机制的有机融合,并从主体、结构、动力、能力、环境等多维度入手,探寻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实现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对农村的具体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社会转型正面临从传统乡土社会转向城乡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变革亦迫在眉睫。如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乡村良序善治事关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乡村治理在实践中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努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为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战略部署指明了方向。当前,农村发展建设遇到诸多难题,利用农业创新科技有助于全面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振兴乡村经济,能有效突破农业发展瓶颈,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随着广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广西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但从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主体活力、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短板。建议从推动“三个升级”、聚焦“三个建设”、优化“三大机制”等方面改进,确保广西实现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以贵州省兴仁县新寨村为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难题主要体现在党建弱化、产业薄弱、人才短缺、生态破坏、乡俗变淡、生活贫困等方面,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建引领,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培育新产业,保护生态环境,重振乡风文明,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坚持质量、绿色、品牌和科技等核心要素,植根于县域,依托乡村农业资源,以农民为主体,积极创新创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业态丰富的产业体系。为此,可以从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视质量、绿色、品牌和科技四要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寻找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张琦 《人民论坛》2022,(5):18-21
2021年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帮扶政策不断优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乡村产业稳步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2022年如何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全面部署。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稳”字当头,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两条底线”之一,同时聚焦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指引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正进入新发展阶段,从举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乡村‘形、实、魂’。"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和指示。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村建设面临新一轮升级和优化需求,这是乡村振兴实施的落脚点。就广西而言,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群众和摘帽地区在新起点实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系列要求。本文特梳理了部分国家在完善乡村基建、智力兴农、扶持农业合作社、营建乡村景观等方面的措施经验,以期为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提供点滴参考。多元化措施为乡村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农业振兴必需的基本条件。乡村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作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动力源,在整合乡村优质发展资源、提升乡村发展层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产业链的全局出发寻求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常态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突破"三农"现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兼顾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乡村基础建设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绿色持续发展,因此要大胆探索创意农业、提高农业科创能力,探求农业产业发展新出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性转型,同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共建机制,强化农业产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振兴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3.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天更蓝、水更绿、生态宜居"的顶层设计,其法律内涵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发展三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平衡多元价值。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污染源头多样、治理难度大,制度供给乏力以及治理方式单一。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突出地方环境立法的补强功能,形成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其次,推动政府主导的单轨环境治理机制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双向互动治理机制转变;再次,发挥法治与德治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一、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我省是农业大省,必须要率先做好这篇文章,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要抓紧编制完成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远景规划、重点任务和规划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对标对表,加快编制省级规划  相似文献   

15.
孟荣芳 《群众》2021,(2):13-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着眼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的实际,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上率先突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当前,只有加快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经济循环的抓手,才能更加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王俊  路克利 《理论月刊》2022,(11):59-70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具有高度耦合性,又在扶持对象、思维理念和区域范围上具有显著差异性。针对当前二者衔接存在整体落地不够、乡村产业发育水平低、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振兴主体培育难度大以及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等实践困境,围绕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社会动员和监督考核五个方面完善机制构建,通过积极培育人才队伍、狠抓基层党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防范扶贫领域风险、构建相对贫困识别机制以及吸收借鉴国际扶贫经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二者同频共振、统筹衔接。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振兴乡村的基础在于复兴和重塑乡村文化。但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文化出现了断裂和异化,乡村文化生态空间遭到侵蚀,乡村社会整体呈现病态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从内容重构、主体唤醒、顶层设计、资源拓展、力量整合和机制创新等六个方面来加快推进乡村文化重塑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  相似文献   

18.
赵狄娜 《小康》2024,(4):46-49
<正>聚力新征程,要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找准新时代“三农”工作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基层的重要方针战略,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实现区域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聚力新征程,要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找准新时代“三农”工作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务必要立足国情、根据地方特色,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最终实现乡村产业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乡村生态以及农民自身的发展协同共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李卓  王旭慧 《长白学刊》2023,(5):131-140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加快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对有效防范规模性返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帮扶对象、治理目标和治理模式的比较,本文认为在脱贫攻坚转换到乡村振兴的情境下,应加快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脱贫攻坚时期帮扶对象主要聚焦于绝对贫困人口,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帮扶对象将转变为农村低收入人口,其治理目标也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变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第二,在治理目标发生重大转变的前提下,帮扶机制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从超常规治理转向常规治理,以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治理;第三,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治理,需要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