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每逢过年,很多人都会买些年画贴在家里,《鲤鱼跃龙门》、《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些充满喜庆色彩的“乡村画”十分招人喜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正当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年画渐渐被人遗忘时,一位叫罗卫东的人又把这种古老文化变成了“时髦艺术”:他画的中国传统年画“大力神杯”,在去年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上,一跃成为世界杯的艺术海报,轰动欧洲画坛。继而,他的年画又热销到英、美、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许多著名博物馆的收藏品!从流浪艺人到千万富翁,这位穷小子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春节到,过大年!要过年了,笔者在此给敬爱的读者朋友们拜个早年啦,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中,万事吉祥如意!说起春节,谈到过年,咱们中国人那叫一个乐吆,扫尘,贴春联,贴福字,挂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多种多样的欢庆方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发展为相当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拜年,就是其一。  相似文献   

3.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又开始忙活过年。“过年”,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企盼。只要一想到快要过年了,每个人的心里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有时,这种激动和向往比现实的行为更令人陶醉。于是,人人在年前都“忙并快乐着”。本栏目在新年之际特为读者献上以“我难忘的新年”为主题的一组文章,并送去我们对您的祝福与问候。  相似文献   

4.
上青秀山,登高讨彩头;游孔庙,穿汉服"穿越"古今;逛庙会,品"民俗大餐";到民族村,感受最炫民族风……春节期间,虽然南宁气温骤降,但阴冷天气并没有阻挡过年的喜庆。大年初一上午,上青秀山登高的市民和游客已经络绎不绝。"一家人雨中登高别有一番风味,最  相似文献   

5.
尹洪东 《半月谈》2004,(13):58-60
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被并称为中国木版年画三大产地。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三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式微。濒临消亡。而进入21世纪。杨柳青和桃花坞年画已接近“名存实亡”.形不成批量生产。但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奇迹般地从衰亡中活了下来.而且正以一个大产业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仅300来户人家的杨家埠.现在家家户户都刻制年画.一年生产年画2000多万张.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杨家埠年画。近10年来演绎了自己的“再生缘”.  相似文献   

6.
《天津人大》2014,(2):43-43
春节是中国老百姓的一个喜庆节日。可是,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过年却是一个“关口”。快过年了,辖区困难学生下学期的学费有着落了吗?社区残疾家庭、重病大病家庭就医拿药的钱还够花吗?  相似文献   

7.
社会广角     
《政策》1999,(2)
最早贴“福”字 民间贴“福”字传说始于姜太公。据说姜太公封神时,姜封其妻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百姓过春节都贴“福”字以驱穷神。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这里“迎春牌”即“福”字,可见此俗最晚起于宋代。 最早的年画 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代  相似文献   

8.
对于过年,记忆里年画、饺子、烟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风俗。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过春节与放烟花爆竹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事,不放烟花爆竹,春节好像就少了点啥。要数最让我永久鲜活的事儿还是那放爆竹了。  相似文献   

9.
《天津政报》2008,(1):49-49
<正> 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于1958年,以出版具有400年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著称。杨柳青年画内容丰富,多表现人民美好的感情和愿望,反映时事风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其题材可分为仕女、娃娃,戏曲及历史故事,喜庆吉祥主题以及世俗生活等四类。杨柳青年画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时尚审美气息,在画面结构上突出主体形象、内容寓意吉祥、构图取中、造型丰满,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广大农村流行一句谚语:“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算年.”我们在山东省潍县看到,万千农家,门上贴的是门画,门画两边配以对联,门楣贴横批,门楣下沿悬垂刻纸挂廉;堂屋正中挂着四条屏或中堂画,两侧墙壁和东西厢房也贴满年画.年历画贴在灶房炉壁上,“小横批”贴在坑头上,“牛仔”贴在马车上,“栏门画”贴在猪圈门上……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到处都是鲜艳夺目的年画,如同画展.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我国民间年画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山东省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孙立荣所长对年画颇有研究.他说,我国木版刻印年画源远流长.最早人们在过年时挂些象征性的东西,以示吉祥.魏晋南北朝(二二○——五八九年)发展成为图绘的桃符.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出现,木刻年画随之产生.至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则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民间年画遍布全国大部份地  相似文献   

11.
回家     
《传承》2006,(2):16-18
过年,永远是中国人心中不解的情愫。过年,一定要回家!过年,一定要跟父母团聚在一起。过年,一定要放爆竹、贴年画、贴春联、吃饺子。有唐诗曰“: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每年20亿人次的春节人流涌动成为当代中国一大民俗景观。尽管票难买、车难挤、路难行,但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这样一种思乡之念。不管回家的路多难走,我们总期待着,期待着家,期待着团聚,期待着国家民族昌盛、炎黄子孙团结和睦,祈祷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永远欢腾!归心似箭一票难求2006年2月7日,厦航MF884航班顺利抵达厦门高崎机场,一名乘客抱着孩子走出机舱两岸危机期间,台…  相似文献   

12.
李帆 《求索》2007,(1):197-198
年画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养和民俗生活的基础之上,它强有力的精神渊源,就在于把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需求和功利意愿寄托在各种被认为有神机妙用的自然物体或人物上,通过对物象原型的择取、联想、构图等方式,运用年画特有的艺术手法表达人民的主观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从而形成了年画艺术天真浪漫、质朴大气、喜庆祥和、形象生动、诙谐夸张、色调明快、线条粗犷、构图饱满、画面隽秀等基本的审美特征。如用龟、松、鹤、桃等自然物象喻含长寿,用龙、凤、鱼、牡丹、蝙蝠、蝴蝶来象征富贵吉祥,用鸳鸯、喜鹊、荷花来表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用葫芦、石榴、葡萄寓意家庭兴旺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渴望。中国年画所表达的某种心念的象征,蕴涵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价值。年画之所以能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就在于它的审美价值始终与各个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美好愿望相一致。时值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年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企望和谐美满的精神需求依然存在,因此,把传统的年画艺术与现代的审美价值及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应成为当代年画的发展方向。凡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影视体育明星、高楼大厦、乡村田原、雪山草原、江河湖海、名胜古迹、高速公路、飞机、火车、轮船等一切反映现代生活的人、事、物都可以用年画的形成表现出来,都可以满足人们乐观、喜庆、幸福、和谐、平安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传统年画艺术才能具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生命源泉。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年画? 为了给读者一个简明而有权威性的答覆,我们翻开中国最有名的百科辞典《辞海》(1980年版),在204页上这样写道: “年画——中国的一种绘画体裁,新年时张贴,故名。宋代(960—1270)已有记载。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以及封建迷信等。清代(1644—1911)中叶,以直隶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苏州桃花坞等地出品流行最广。20世纪初,上海开始有胶版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兼用作商业广告。建国以来的新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对于《辞海》的这一解释,根据近年来多数  相似文献   

14.
正辞旧迎新是过年的仪式,祈福纳祥是仪式的内涵。除夕的爆竹,镇宅的门神,充满象征意味的宅居装置,服装饰品,饮食特制,言行仪轨,都是年味传统所在。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体现着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农耕文化的特色主题,其兴起与传承,一则有赖于本地自然物产的优越,二则来自于以桃符辞旧迎新的民俗,三则受制于社会经济贸易的兴衰。  相似文献   

15.
题记:又是一年新春到。在我的家乡——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孝溪乡的村寨里,辛勤了一年的寨民们,怀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来年的期盼,欢欢喜喜过年了。他们忙着杀年猪,打糍粑,走人户,喜庆洋溢在朴实的脸上。那古朴的民风、纯朴的时尚,能让您感受一番别样的年味……  相似文献   

16.
炼真宫位于方城县北环路北侧,居地高耸,林堤圆围,风气极佳.宫城呈方形,四边各长170米,占地面积2.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60平方米.宫城为土筑,残高5~6米,厚3~5米.据明成化十二年《重修炼真宫记》碑文记载,此处乃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所.道观内现有仙人洞阁楼、斗姥阁、玉皇殿、三清殿、祖师殿、洞阳观、碧霞庄等仿古建筑,碧瓦粉墙,飞檐斗拱,画栋雕梁,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17.
正台湾爆竹不如大陆响过年在台湾,真切感受了台湾过年的习俗,发现有很多与大陆不一样。从观感上来说,台湾春节不像大陆这边热闹,特别是台北,人都回乡,城里基本都空了,餐厅也不营业,放鞭炮的很少,我记得北京年三十晚上看见放炮,都是一车一车拉到郊区去放,整个城市上空都是美丽的焰火,耳边都是喜庆的爆竹声。我记得小时候可能是没钱,买几个炮还存着舍不得放,今天放俩、明  相似文献   

18.
儒、释、道婚姻家庭观张树卿在《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提出: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时代的文化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婚姻观,主张积极入世。把男婚女嫁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以小家庭喻比国家...  相似文献   

19.
得打到痛处     
安漪 《人民公安》2006,(1):12-13
忙忙活活一年,掐掐日子一算,离春节又近了。脑袋里登时就浮现出两个亘古不变的画面:除夕之夜与家人们其乐融融的喜庆;回家前为了一张火车票求爷爷告奶奶,凄风冷而中苦等半宿争到一张无座票的凄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春节的临近,到处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一排排商铺门前挂红披彩,居民楼里家家户户张贴喜气洋洋的春联,使得浓浓的年味弥漫着大街小巷。许多打算在海南过大年的外地客人——"候鸟人",已开始计划合伙过大年。王雅是一位来自新疆能歌善舞的候鸟族,她已经在海南度过好几个春节了。"今年仍然会在海南过年,初步打算是:到大年二十九,聚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