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法官”称号的宋鱼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为私情所动。她经手案件的当事人中,有她的老师,有她的同学,也有她老家的亲戚;只要发现需要回避的,她就主动找到院长、庭长要求回避。她认为,只要心不贪,就没有推不掉的“人情”。没有推不掉的“人情”,不仅是法官的正气,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品德和责任。所谓的“人情”,说到底就是一种私人关系,一种个人利益。一些人之所以推不掉“人情”,主要是因为自身利益在作祟。或是为了金  相似文献   

2.
人情与规则     
正中国人热情,讲究"呼啦"一下子一拥而上。比如吃饭结账,一伙人会为争着埋单而在那里撕扯,比如谁家有急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登时就会聚拢过去七嘴八舌出主意。几千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人情交织的历史。但好多事成在人情上,也坏在人情上,温暖在人情上,也扭曲在人情上。好人情是一笔沉重的欠账。在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而且,在这个  相似文献   

3.
人情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循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和规范,人情来往满足了人们社会支持和情感需求。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人情的内涵发生了些许变化,人情消费出现了泛化和异化的趋势。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并进的转型社会中,全面认识和理解人情的内涵,分析人情消费的内在逻辑,探讨人情消费的演化趋势,进而提出相应对策,规范人情消费的路径,引导合理的人情消费。  相似文献   

4.
人情特烦恼     
正在中国人的一生中,婚丧嫁娶都属大事,热闹的宴席是免不了的。而这热闹,就可能意味着大操大办。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宴席能办起来,主要还是因为有人情在。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民间摆酒之风大盛,人情关系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和负担,也随之出现。民众深恶"宴席之苦",但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当人情被面子喧宾夺主,熟人关系成了市侩算计,该怎么治?谁又来治?  相似文献   

5.
干部考察的真实性是培养选拔跨世纪高素质领导干部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干部考察先实失真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造成选人用人失当。因此,彻底解决干部考察失实失真的问题,应成为各级组织部门研究的新课题。一、干部考察失实失真的主要表现一是成绩多,问题少。有的干部抱着“多栽花,少栽刺,留得人情好办事”的信条,向考察组“报喜”多,“拥护”多,“恭维”多,谈问题少。二是私情多,原则少。有的谈话者摆脱不了私情困扰,说违心话,办违心事,明知是缺点,也少说甚至不说为佳。三是避重多,着实少。…  相似文献   

6.
人情中国     
《廉政瞭望》2012,(4):14
人情本无罪,中国人历来重情义。但如今,功利、贪婪、投机……这些变异变质的人情让我们对这个社会人与人的观感越加沉重与复杂。要找回社会的和谐,首先要找回人们内心的和谐,让我们体会人情,还原人情,唤醒人情。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早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平心而论,居家过日子,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过寿、升学乔迁等人情消费名目繁多,消费数额水涨船高,成为一些人借机敛财的手段,甚至形成以金钱多少称量人情轻重,以礼品贵贱衡量关系亲疏的庸俗人情观念。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情风还蔓延到行政及事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转变成陌生人社会,人们行动的环境也呈现出熟人圈、混合圈和陌生人圈并存的状态。由于不同环境下的交易成本不同,行动主体在熟人圈中倾向于采用人情关系机制而在陌生人圈中采用市场机制,从而在中国社会形成了资源配置的“双规制”状态,但是这是一种过渡的状态。人情关系包括情感性部分、工具性部分和规范性部分,随着现实社会的转型,人情关系的现实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人情关系会逐渐褪去资源配置机制的色彩而情感性和规范性功能会保留下来。腐败的发生是因为外部势力带来了资源配置的干扰,并且这种势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了行动主体无法有效的通过人情关系机制和市场机制获得需要的资源。之所以容易将人情关系与腐败联系起来是因为,人情关系与腐败存在一些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在腐败发生的路径分析后认为,腐败与人情关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针对腐败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情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人情的产生、概念、特点以及运作规则等方面回顾了过去有关对人情的研究,以引发我们对中国本土化人情消费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西汉政治家晁错有言:“人情一日不在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古老淳厚的人情美涂染出九州生气千年不绝的风俗画。也许华夏传人间交往的悠扬牧歌已经唱累了,人情,作为一种文化却系在了市场经济的一个个链节中,居然有了价码儿。人情债务的发生点正显现在无数个家庭和单位的关系簿上,而新的人情观也正在为社会所吸纳。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情关系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关系是贯穿传统和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于传统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人情自有其初始的内在属性、价值意蕴与外在表征。经历现代化变革的人情关系表现出对其本真的变异,并产生与社会发展相背的消极影响。这其中既有传统人情的内在缺陷,也有现代化变革中的种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人情关系的变异与其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四大冲突:政策偏离公共性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体现公意”,即代表公共利益。但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却因四大冲突,致使公共政策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公共利益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浓浓人情关系下的反腐倡廉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情关系"社会,人情关系与腐败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情关系本是一种很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情关系日益被利益关系所左右,变得功利化、工具化、扭曲化。扭曲的人情关系成为腐败的合理外衣,这无疑助长了腐败之风,成为社会不良风气和贪污腐败滋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各方面总体上都已经有法可依,但在依法治理和法律实施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人情至上的封建思想道德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社会生活与秩序主要通过法律来治理,人情关系反而相对淡漠。在依法治国方面,美国有独特的法治历史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黄玲 《廉政瞭望》2010,(4):10-10
为什么禁令年年出,而红包年年收呢? “人情往来”难定性在河南省西华县原县委书记栾蔚东一案中,办案人员告诉记者,栾蔚东对检察机关指控的受贿事实供认不讳,但是栾蔚东及其辩护人都认为礼金是人情往来,不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不能算是受贿。在审理过程中,栾蔚东也曾有过这样一段陈述:“礼金是人情往来。  相似文献   

16.
高志宏 《唯实》2012,(5):73-78
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源泉,也是公权力合法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应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而存在,并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等利益形态相并列。公共利益的独立存在决定了法律从奉行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演进。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角色都会有一本难念的“人情难却”经:一是难却下情.上级却了下情,怕丧失群众基础,考察时不说好话,选举时不  相似文献   

18.
论公益心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益心是一种对公共利益的关切之情,是一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热情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精神,是人类心灵健康的标志,也是社会共同体的纽带和基础。没有公益心的社会必然一盘散沙。  相似文献   

19.
随着周秦之际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剧变,在传统的宗族血缘之外,还产生了多种新型人际关系,关系和人情在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时人利用家人、同道、同乡、朋友、同事、师生等各种关系以实现各自的目标,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现象。秦汉之际的人际关系形态是周秦之变的结果,人情的因素和关系的作用弥散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本位的人情社会于是形成,并成为一种长期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20.
仪式性人情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现象,也是理解乡村社会的一个关键词。然而在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人情理论无法解释人情的延续,以及村民愿意接受人情剥削、压榨的现象。通过分析湖北省Z村仪式性人情发现,发生在生命历程不同节点的仪式性人情具有差序格局的特征和不同的交往规则,并在人情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情债和人情味两种运作机制。前者通过人情中的“报”与“欠”、村民的理性算计、村庄的舆论促使人情往来保持在一种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网络的重新界定与区分,以及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后者通过礼貌周到的待客之道、活动中的互助合作、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营造了浓厚的人情氛围,增加了村民之间的亲密情感。通过这两个机制,仪式性人情展现出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倾向,推动了仪式性人情活动机动、灵活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