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本文以安徽陈庄80后个案为例,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影响和作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不仅影响着农村青年社会资本的芡育和积累,构成该群体的显著特征,而且也决定了农民"离土又离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方向模糊、政治理论肤浅、政治观念淡薄、政治情感疏远、政治信仰弱化、政治态度多变等政治意识不强的情况时有表现,提升青年政治意识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青年政治意识提升要从认知图式、交往实践、利益诉求、价值认同等向度考量。其中,认知图式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先验逻辑,交往实践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存在范式,利益诉求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内源动力,价值认同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3.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生育意愿调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  陆卫群 《学理论》2011,(15):78-80
以贵阳市的农村务工青年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生育意愿的现状、影响因素,探讨生育意愿对于青年生育行为的影响力。采用偶遇的方法,选取在贵阳市务工的300名18~35岁的农村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回收率为92.7%。结果是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生育孩子数量在有无国家政策限制的情况下,都不愿多生,已婚的生育目的多注重孩子养老的一面,未婚青年的生育目的多是为了增加夫妻的感情,增添家庭的乐趣,认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未婚青年注重孩子的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已婚青年多注重孩子在现实层面上的意义,并且,外出务工青年大都注重提高孩子的素质,对孩子都有较高的期望。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生育意愿大多符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而且在有无政策限制下都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农村"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机制,对维系乡土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阶层分化使"老实人"个体及家庭在经济分层与社会交往中处于弱资本量状态,组织结构的个体化使"老实人"群体进一步丧失了家族的保护机制;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电视文化、婚姻媒介、村庄舆论等现代性因素将"老实人"形象不断地刻板化,对其构成文化排斥,使该群体加速滑向婚姻市场底层。"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层面的结构与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交往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是现代国家政治与社会不断互动、演化的复合产物。边疆地区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回归到边疆地区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国家治理的转型、社会发展的变革、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塑造了边疆社会政治生活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超拔于社会日常生活的抽象国家意识形态,必须融入边疆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使其成为“自然而然”的情感依恋。党和国家要积极寻求将国家意识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根植于边疆社会个体生活的国家信仰与价值诉求、推动边疆社会振兴发展以增进个体对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自信。  相似文献   

6.
陈敏 《学理论》2013,(6):52-53
缘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的羁绊,农村已婚家庭在夫妻谁外出务工,谁安扎后营作出了选择。根据成都市留守妇女数据为依托,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命题理论视角来解读留守妇女的行为。作者认为,"留守妇女家庭"选择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庭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其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公民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基础条件、个体差异、交往环境、国家建设等四个方面因素。其中基础条件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利益诉求、公共意识的差异;交往环境是指交往对象、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组织的不同;国家建设是指主体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个体公民意识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旺 《青年研究》2004,(11):21-27
本文分析指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村民自治的推行 ,农村青年基于自身利益而萌发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但受传统文化和自身成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青年存在着明显的依附心理、权威崇拜意识、浓重的“清官”情结及政治无力感 ,对公共事务缺乏足够的热情。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面临阶层间的合力减小,张力增大;政治意识多元化明显,政治信仰出现危机;政治诉求复杂多样,诉求机制缺陷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下降,整合能力亟待提高等一系列新问题。执政党必须从注重协调阶层利益关系,创新政治社会化形式,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政治整合力等方面进行政治整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变迁的总体趋势是,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注重实际趋进,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化,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在这些变化中,人的价值追求和实现成为社会运作的重要驱动力和中心,这一特点在民营企业青年就业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民营企业,青年员工的公平意识、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11.
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民工潮".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这种"进城又离乡"的流动路径发生梗阻,大量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城市企业的破产、倒闭,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本文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年安徽农村的调查,本文对中国人口社会转型期城乡人口流动和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直系家庭为农村主要家庭结构,空巢家庭规模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外流而逐步壮大,传统复合家庭已快速缩减,而婚姻挤压催生出"失婚核心家庭",其数量随性别失衡与男性婚姻挤压态势的加重而上升。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导致出现老年父母生活照料缺乏的问题,而儿子被迫"大龄失婚"则改变了传统的养老功能,大龄未婚儿子承担了本应由儿媳承担的生活起居照料责任,但其依旧难以弥补因失婚给父母造成的情感压力。  相似文献   

13.
黄元丰 《学理论》2015,(5):43-44
个体化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梳理学界关于个体化的内涵以及中国个体化社会的兴起、特征和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评析中国个体化社会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从不同角度对未来中国个体化社会的研究提出思考如下:积极倡导社会政策的变革;增强社会政策的包容性;以制度规范和引导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通过完善福利保障加速个体的再次嵌入。  相似文献   

14.
吴忠民 《党政论坛》2010,(24):19-19
特征之一: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 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扩散,导致了社会成员个体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全国百村个人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和婚姻策略。分析发现,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不容乐观,单身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已婚者婚姻的"同类匹配"程度降低;为了增加结婚机会,未婚者被迫降低择偶标准,采取婚娶有婚史女性、实施入赘婚姻和婚娶残疾女性的婚姻策略。研究有利于从婚姻挤压角度认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困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镇拉力视角,运用2007—2009年2291份调查问卷所建立的固定效应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城镇生活适应性、技能型收益和精神收益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或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作用,依赖于城镇务工收入水平、教育和年龄等交叉变量,且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决策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研究同时发现: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仅是一次短期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和长期趋势。文章的最大局限在于,受问卷设计和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等非经济因素。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乃至对于农村劳动力从"候鸟式"转移到"生根式"迁移的本质性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青年人离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地区出现离婚潮。因赌博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感觉村庄、家庭生活平淡,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网聊、外出务工产生外遇,这三者是导致青年人离婚的主要原因。青年人离婚体现了他们的意义世界发生变化。在传统村落,以传宗接代为内涵的本体性价值构成维系乡土婚姻的价值基础。乡村社会转型导致本体性价值解体。在家庭、村庄生活中,个体开始注重情感需求与感观体验。青年人接触外界机会多,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较强。青年人婚姻最先受到影响。青年人离婚成为普遍现象说明社会转型消解了乡土婚姻的价值基础,却未同时赋予新的价值。青年人处于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交接地带,他们是现代社会中的失落者,离婚现象的普遍发生反映了青年人价值缺失后的迷茫。离婚潮的出现对乡村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亟需重建现代婚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匹配,一方面是用工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工作难觅。究其原因,主要有: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福利等就业环境落后致使务工缺乏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其诉求多元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央惠农政策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农民工外出成本增加,区域用工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结构正逐步蜕变,新的个体与组织在农村涌现,新的社会关系不断形成,新的利益诉求持续高涨。转型时期,农村治理深陷于两委工作泛行政化、集体行动无意识化、多元主体缺位化、公共服务碎片化和腐败行为多频化的困境之中。探索以村民自治为制度保障,以"四化"转变为改革方向,以"互联网+"应用平台为技术依托,以多中心治理为执行机制,重塑我国农村治理路径,全方位提高我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0.
农村空心化是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有关调研来看,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家庭不稳定、个体心理安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空心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带来的阵痛。缓解阵痛,应注重协调城乡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小城镇,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