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群是城镇化高级阶段的主体形态。现代城市群建设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强大的创新载体与动能支持作用。《扬子江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战略研究》一书率先建构起中国特色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并以江苏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生动实践,绘出了“中国情景”现代化城市群的美好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7,(13)
正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发展新要求、城市发展新趋势的战略举措。泰州将主动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经营效率,努力建设特色明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为融入和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城市建设新定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泰州建设Ⅱ型大城市的  相似文献   

3.
周岚 《群众》2017,(13):10-11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设想,与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沿江城市带”概念高度契合,从这一层面看,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对国家批复要求的具体深化。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7,(2)
<正>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每个城市依据自身的发展特色、禀赋优势,实现功能和能级上的再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八个城市能够协同发展,在功能、定位和优势上实现互补,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最终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5.
李亚平 《群众》2017,(13):15-15
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系统设计和重大部署,彰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使命”。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55万亿元、常住人口1065万人,分别占扬子江城市群的25.7%、21.4%,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我们要切实按照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对扬子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优化发展和融合发展等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凝心聚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在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大格局中谱写精彩华章,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苏州力量。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7,(22)
正安全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规划和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针对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漏洞,进一步注重公共安全战略规划和体系建设,加大风险预警防范和协同治理力度,提升公共安全有效供给和保障支撑能力,推动城市群融合发展、稳定发展。正视风险挑战,强化城市群公共安全治理城市群是不同城市合理分工、紧密协作而连接成的网络。城市间的深度融合使城市群成为一个开放的  相似文献   

7.
刘西忠 《群众》2022,(5):15-16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指出,要“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带、引领带”。推动沿江地区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就必须顺应和把握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在支持苏南地区巩固放大引领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同时,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提升北沿江的发展能级,通过南北沿江高质量高水平的协同,切实增强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动机”功能,增强对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的引领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7,(13)
正作为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成员,无锡既是区域内苏锡常都市圈的中心一环,又是省内率先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的城市。无锡将积极与区域内各城市沟通配合,协同共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为推进"两聚一高""强富美高"新江苏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精神,制订并实施无锡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廊  相似文献   

9.
正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发挥好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聚高效发展,对江苏加快集聚高端要素、提升整体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目前,扬子江城市群在产业集聚过程中,面临着开发强度过高、污染协同治理滞后、同质性产业集聚、环境联防联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城市群能级的进一步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工业园区密布,工业集聚水平较高,不可避免地导致污染物排放呈  相似文献   

10.
刘以安 《群众》2017,(13):14-14
南京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约占扬子江城市群总量的1/5,且具有区位、创新中心、产业发展、交通枢纽、开放平台以及绿色生态等多重优势。南京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提升城市首位度,努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引擎”,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好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承载体。地处长三角开放前沿的江苏,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都需要构建新的战略载体。在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及更好地对接、参与、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要求下,整体谋划沿江八市的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扬子江城市群,是基于现实的战略选择,是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2.
李强 《群众》2017,(13):4-6
城市群既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新兴地域单元,是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从美国东北部、北美五大湖、日本太平洋沿岸等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历程看,当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以往单个城市发展的模式逐渐改变,城市之间趋于抱团发展、集聚发展,城市区域化、区域巨型化态势明显,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承载体,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区。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既顺应了发展大势,又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了需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丁纯 《群众》2017,(13):17-17
常州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扬子江城市群重大战略决策,紧紧围绕“两聚一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历史机遇,强化使命担当,科学谋划推进,率先作为,主动融入,多作贡献,充分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争当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4.
韩立明 《群众》2017,(13):18-18
运功能节点的独特优势,深入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提升面向国际、服务长江中上游及长江以北地区发展的资源配置能力,努力成为扬子江城市群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的“江海门户”。另一方面,策应长三角城市群和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打造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发展布局,抢抓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机遇,构建“三港三城三基地”空间格局,着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苏沿海湾区经济新增长极,打造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和Ⅱ型大城市,努力成为扬子江城市群与上海协同发展的“咬合器”。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7,(2)
<正>打造城市群推进城市化是大势所趋,江苏正在谋划把长江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江苏引领多个城市协同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未来等到扬子江城市群过江通道被高铁环线、过江公路大桥、过江隧道等交通形式加密后,南北之间的交通将达到高度便捷,届时南北沿江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将极大地缩小,扬子江城市群的最终  相似文献   

16.
朱晓明 《群众》2017,(13):8-9
谋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具体行动,是新发展理念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实践,也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区域格局新谋划,使江苏发展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江苏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7,(2)
<正>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省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发展中不仅要提升科技含量,更要彰显生态特色。共建扬子江城市群,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坚持规划对接、区域联动、城乡一体、产业互补的基础上,抓好绿色协同、实行生态共建、突出绿色底蕴,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引领发展的新江苏样本。深刻认识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瓶颈,着力强  相似文献   

18.
沈迟 《群众》2017,(13):12-1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江苏谋划把长江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未来江苏八个城市协同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是顺应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适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当前、惠及长远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保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20.
汪毅 《群众》2020,(9):19-20
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引起了公众对“韧性城市”的关注,以“韧性城市”为着眼点静观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建设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城市群已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城市群之间的人员往来、经济联系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