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弱冠之年,给自己改号为"涤生",以求改过自新。十年过后,他从苦读的考生变成了入直的翰林,可是反躬自省,发现身上毛病不但涤除未尽,反而越来越多。于是痛下决心,勇猛改过。贪睡恋床,不能黎明即起,他就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喜欢吟诗作赋,寻章摘句,而没有把精力用于经史等有用之学,他认为症  相似文献   

2.
正游宇明在《湘声报》上发文说,近读《曾国藩日记》,发现他有个理念特别有意思,那就是:三忌。曾国藩对"三忌"的解释是"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书法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事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天道忌巧",这个"巧"字是投机取巧。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喜  相似文献   

3.
正曾国藩有"三忌",他认为"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将书法练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世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天道忌巧"的"巧",指的就是投机取巧。关于"天道忌盈",曾国藩相信天之道盈满则亏,认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马拉松赛结束后,一位朋友感叹:马拉松不用跟谁比,需要战胜的只有自己,跑步其实是一种自律。听完颇受触动:人生何尝不是一种自律!曾国藩早年入翰林之时,立下"学作圣人"的弘誓大愿,但也常常陷于不能自律的纠结。譬如,"见人围棋,跃跃欲试""有俗事来扰,心亦随之而驰""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曾国藩的率真,在于毫无避讳。说戒色,"注视数次,大无礼";说轻  相似文献   

5.
正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官运亨通,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有人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也有人称他"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姑且不论对他的争议和他的历史局限性,但就他的修身自律而言,确有过人之处。1861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住在安徽祁门。祁门县令听说曾国藩喜欢书画,就送给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是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曾国藩爱不释手,他本身就是书法家,爱好写字,这个县令很巧妙地拿这个东西来馈赠他。曾国藩说:"我年过五十,能看到这样的东西是我  相似文献   

6.
正晚清名人郭嵩焘,是我国历史上首位驻外使节,而且其任驻英公使时,被不少英人誉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在好友曾国藩眼中,郭嵩焘只是"著述之才",性格上冲动冒失,多言多错。为了劝诫他行事不要过于急切,曾国藩特意送他一副对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这就不免让人想起民间俗语:"萝卜快了不洗泥。"某种程度上,这句话也正是"世事多  相似文献   

7.
若撇开曾国藩的"曾剃头"之恶名一面,只就读书的一面看去,他确有很多可学之处。"买书不可不多",是曾国藩的观点。道光十六年,他自京师"贷百金,南归过金陵,尽以购书"。归家后,"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是他的另一观点。他最终所择者,  相似文献   

8.
正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后世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为官从政50年,在30余岁就已官至二品,后来又入阁拜相、位极人臣,但他却始终坚持以"廉洁"为做官原则,不贪钱,不爱财,勤俭朴实,选择了做一名"穷官",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捞取私利,可谓晚清官场一大异类。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升官当天他在《过隙影》中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官以不爱钱为本,只要坚守一个‘廉’字,就算做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节,辜鸿铭在张之洞的幕府做过很长时间,写了一本名叫《张文襄幕府纪闻》的小册子。其中有一则,是写曾国藩的。他说,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是不排满。如果他排满,中国势必分裂,列强就会把中国灭了,所以,"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就是说,没有曾国藩,中国人就会  相似文献   

10.
夏芯 《廉政瞭望》2016,(4):74-75
正晚清翰林李榕是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他33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与李鸿章、李元度、李眉生同出名臣曾国藩门下,合称为"曾门四李"。49岁累功升至湖南布政使,达到仕途高峰,然而却在捐输政策上得罪地方豪强遭诬告,两年后被罢免官职。  相似文献   

11.
陈仲丹 《唯实》2015,(2):79-82
曾国藩是晚清时代的大儒名臣,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对其事功的显赫,他的幕僚薛福成认为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是"克己为体",二是"荐贤为用"。前者是指曾国藩自身的道德修为’后者则是指他善于识拔人才,重用人才。实际上薛福成本人也是经曾国藩识拔进  相似文献   

12.
一位朋友为他会所的"阁"取名,要我出个主意。说不要"完美""至美"之类的词意,以迎合文人雅士爱好为妙。既不落俗套,又有文化味,看来要求挺高。经查阅经典、苦思冥想,忽然想到曾国藩的"求阙斋"。借其寓意,不就是立意新颖、恰到好处!1 8 4 5年,曾国藩为自己的书斋自署《求阙斋》。"阙",即"空缺"之意。曾氏"求阙"源于《周易》。他从读《易》生发感慨,领略"阴阳相生,一损  相似文献   

13.
陈建 《广东党史》2013,(5):41-48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堂祖父金家凤就在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祖父金家骏曾多次对我循循善诱:"你的家凤阿爹、就是我的亲阿哥金家凤,他可是个有本事的人。不过,你以后长大了可不要像他那样去参与政治,只要像他那样学好文化知识,练好毛笔字,有吃饭的本事就好了。""家凤阿爹是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年轻时经常读书写信要直到深更半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后,就又坐在那里练毛笔字了。""伊虽说与我们是同时代的同龄人,但在那个年代里,他算是一个思想激进、观念新潮的年轻人了。有一  相似文献   

14.
工作智慧     
曾国藩致力用将曾国藩本是文人,并不懂得行军打仗,他直接指挥过的几次战役如靖港之役、湖口之战、祁门之战,每次都是大败而归,自己差点送命。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西蜀丞相,官不可谓不大,但却常常想到自己原本布衣.<前出师表>中有这样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是杰出的诗人,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颇为玄宗赏识.传说连权倾朝野的高力士都曾给他脱靴子.可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相似文献   

16.
由﹃食而去稗﹄与﹃一钱免官﹄想到的赵光辉近代思想家易宗在《新世说》中讲了一则佚事,说曾国藩驻军安阳时,一个亲戚从乡村来投奔,此人“行事萧然,衣服朴素,对人沉默不能言”,颇得曾国藩所爱。曾国藩打算为他谋一份差事。某天他们一起吃饭,恰巧饭里有稗子,这亲...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格言很多,我最喜欢的是曾国藩的这段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是朱东安教授的《曾国藩传》和唐浩明先生的三卷本《曾国藩传》。曾在修身、齐家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人格修炼和提高修养。现在许多人认  相似文献   

18.
游宇明 《唯实》2011,(12):96-96
在晚清那个敷衍成风的社会里,曾国藩应该算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的诚实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刻反省自己是否说了假话,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在日记里必会痛骂自己一顿,以后坚决改正;二是与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以共,决不口蜜腹剑;三是对朝廷忠心耿耿,不爱财、不惜命,安于臣子本分,不生僭越之心。然而,我们也许想不到,同是这个曾国藩,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把自己的好友陈源衮称为“药石”之友。陈源衮与他是同年进士,两人关系密切,并坦诚相见、决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据曾国藩日记记载:“岱云(陈源衮)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育也。”  相似文献   

20.
正据说曾国藩看一个家庭的兴衰,只看3个地方:一看每天儿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晒到屁股才爬起来,说明这个家庭正在慢慢懈怠下来;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的习惯会影响人一辈子,而发家是要靠勤劳的。三看儿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经典,因为"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倒也不必迷信"曾大人"。一个封建士大夫,无论他官做得多大,有怎样的建树和造诣,必有其局限。就家风的内容而言,比曾国藩所说的"3个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