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政者凭政绩用人,古已有之。据《史记》记载,尧在位时,曾有过"十日并出"的严重旱灾,还发生了罕见的水灾,老百姓十分焦急。尧为了战胜洪水,派鲧去治理水患,但"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就治了他的罪。到舜受位于尧时,又派鲧的儿子大禹治水,大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相似文献   

2.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名德。”《史记·三代世表》也记载,在中原河洛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氏族,全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颛顼、帝喾、尧、舜等是黄帝的后代,而且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集团全部是黄帝的后代。...  相似文献   

3.
祭禹,世世代代绵延不息春日融融,和风惠畅。4月1日,位于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山麓的大禹陵显得格外庄严。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祖大禹就葬身此地。大禹以其治平天下洪患的盖世奇功而赢得万民景仰。这一天,3000多位海内外佳宾和绍兴各界代表汇聚在禹陵景区的祭禹广场,公祭大禹。禹,姓姒,名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故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初为夏族领袖,又称夏禹。禹在位时,洪水滔天。史料记载,大禹婚后第四天就上了治水一线,在外奔波十三年,曾有三次路过…  相似文献   

4.
炎陵考辨     
关于炎帝身世的记载,最早见于相传是左丘明著的《国语》一书。《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有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根据《国语》的说法,炎帝是少典的儿子,与黄帝是兄弟,生长于姜水。早于《国语》...  相似文献   

5.
<正>"开会",应当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活动形式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帝尧的时代,洪水滔天,尧召集"四岳"开会,让他们推举治水的人。尧和"四岳",也就是四个部族领袖的高层会议,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峰会"了。"四岳"推荐了鲧,帝尧认为鲧不能胜任。然而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帝尧对他的惩罚,竟然比对叛乱者的惩罚还要重。这或许意味着已经初步迈进文明时代的政治权力对古老的原始民主制度的否定。文明初期的另一次著名的会议,即《国语·鲁语下》中:"禹致群神于会稽之  相似文献   

6.
《前进》2018,(3)
正舜,历来与尧并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尧年老时没有将部落首领的位置留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舜,史称禅让制。"禅让"并非简单的礼让,而是经过长久观察、严格考核而后决定的。这一举动既体现了尧的伟大,也凸现了舜的非凡。那么,舜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他的人格魅力何在呢?孝行闻名成为帝王人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又称虞舜,国号有虞,也称有虞氏,活动在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一带,后来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济一带)。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     
<正>岐黄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论医而作《内径》,他们被认为是一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悬壶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因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  相似文献   

8.
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穿布衣服的平民教书匠,子孙相传了十几代之后,治学的人都把他当成了最正宗的老师。从天子到王公贵族,说到中国的教育主要是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人,没有不折服于最正宗的孔夫子,他是最高的圣人了。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五蠢》中“鲧禹决渎”一句,自古至今,未得确解。今不揣愚陋,试作索解如下。谬误不当处,尚祈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 现今各种《韩非子》注本与选本,有的对此未作解说,有的将“鲧禹决渎”理解为“鲧和禹疏通河道”。他们还特别强调:“韩非把鲧列入‘圣人’之列,说他是治水有功的人”。“韩非认为鲧也疏通过河道,所以说鲧、禹决渎”。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懂古文辞例、望文生义而作的误解。因为韩非在这里虽说“鲧禹决渎”,其实际意义却只相当于“禹决渎”,这“鲧”字只是行文时的连及之词,我们决不能把它理解为实有其  相似文献   

10.
上古时有一位高洁之士叫许由(一作许繇),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亦名许由山。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又据《太平御览》引《西征记》说“许昌城本许由所居”。这说明许由曾在今河南许昌一带活动。《急就篇·注》说许姓就是“许由之后”。 西周初,周武王把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于许由曾居住过的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伯夷,《吕氏春秋》说…  相似文献   

11.
黄帝是华夏文明的肇始者,是司马迁《史记》开篇第一卷首先记述的英雄人物,历来被尊为“人文初祖”,成为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时代发明甚多,其“土德之瑞”与“垂裳而治”又是深入分析与探讨黄帝故里故都所在以及黄帝文化对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个切入点。一、“土德”“垂裳”原义考《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大家都知道,这是按五德终始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来解释历史的,正如《史记索隐》所言“: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  相似文献   

12.
话说五帝     
帝为何物?关于他的传说亘古至今不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原乔字是:左边一个“虫”旁,右边一个“乔”字,《汉语词典》不见此字,有些典籍用“乔”字代)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为成,炎帝以姜水为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的国家。因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天文学很早便发展起来,传说牺和就是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同书《索引》引《系本》及《律历志》记载“黄帝使牺和占日,常仪占月……所谓‘占日是指观测太阳,计算日子,等等”,汉代的画像石刻上,也常有“日御牺和”图。  相似文献   

14.
汝南县周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南县周姓溯源许齐平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帝告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另据《史记·周本纪》:“姜原为帝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践之……居其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后来舜“封弃于邰,号日后稷,别姓姬...  相似文献   

15.
黄帝陵     
黄陵,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在我国陕西省黄陵县东,桥山之巅。据《史记》和有关资料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土德之瑞,因为土是黄色,故称「黄帝」。据传,黄帝立四妃,共二十五子,得姓的十四人,他们的子孙繁衍各地,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子孙」一说,盖出于此。黄帝陵寝从西安去黄陵,车行不久,即进入陕北黄土高  相似文献   

16.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被后世誉为人文初祖。黄帝长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早年居住“轩辕之丘”,又称为轩辕黄帝或轩辕氏;他曾当过有熊国君,因此也被称为有熊氏。传说他发明了弓箭、舟车、水井和医学,妻子发明了养蚕,大臣苍颉造字,伯余裁衣,胡曹作冕,於则制鞋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黄帝陵在今天的陕西黄陵县北桥山南。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但道家的有些书籍说,桥山陵只是他的衣冠冢,黄帝本人在桥山乘龙升天成了神仙。可能基于这种说法,现在陵前围墙正面的明代石碑上  相似文献   

17.
屈原赋与苗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源远流长的苗文化 我国的苗族,相传为“九黎”、“三亩”之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联盟。史书上早在黄帝时代,已有“黄帝伐九黎”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侯哲安说:“神农到黄帝之时,九黎族蚩尤称霸于东南一隅,与华族盟,有战有和……三苗在他们尚未形成独立部落联盟之前,加入了九黎部落联盟。”  相似文献   

18.
焦俊霞 《求索》2008,(8):204-205
对于尧舜禅让制时期的天下为公和“病一人而利天下”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尧的“其仁如天”可以“合和万国”;“病一人而利天下”则让我们看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本质区别;“其仁如天,合和万国”则反映了司马迁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一"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认可,便成了秦朝的国策,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私学起于孔子,但他的学说在当时始终未被各国君主采纳。他虽然东跑西颠儿,游说诸侯,  相似文献   

20.
魏文候问狐卷子,谁可以依赖。狐卷子回答说:“父亲贤超不过尧,而尧的儿子丹朱被流放了。儿子贤超不过舜,而舜的父亲瞍被拘闭起来。兄贤超不过舜,而舜的弟弟象也被流放。弟贤超不过周公,而周公的哥哥管叔被诛杀了。臣贤超不过汤、武,而汤的君夏架、武的君商纣都成了亡国之君。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创不出最高事业,依赖别人的绝不会长久。您想治理好国家,就应该从自身做起,怎么能依赖别人呢?”(《韩诗外传》卷八第29章)在中国历史上,尧、舜、汤、武、周公都是伟大的圣人。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父亲、兄弟,都不能依靠这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