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住近期《理论动态》上撰文指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制度。如这几年,地方党委和政府与群众的矛盾有增长的趋势。一些地方有些被认为是应该解决、基层能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却没有解决,而是被老百姓告到了中央。原因何在?就是地方官员漠视老百姓的要求、推诿责任,因为他们即使不去解决这些问题,老百姓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他们的政治生命不是掌握在老百姓手里,  相似文献   

2.
有中央主要领导在中纪委全会上说过,在追逃贪官这个问题上,过了5年、10年、20年都要追,'这话当然也适用于退休官员'。查处退休官员不是近一两年才有的现象,过去一直在查,但最近一两年查处的数量远远多于往年也是事实。被查处的退休官员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在查办在职官员的案件时被牵扯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官员和老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称谓和职业。官员,是干部的一种别称,是担负着管理国家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人员;老板,通常是指管理企业或公司的老总,是以经营、经商为职业的人员。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的官场,我们的一些官员常常习惯于下属或群众称自己为老板,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想当老板和津津乐道于做老板。  相似文献   

4.
我国引咎辞职制度的完善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审计署2003年审计报告一经公布,就在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审计风暴;审计长李金华也被群众和舆论视作揭开灰幕的英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若干被点名的国家部委还在支支吾吾乃至理直气壮地搪塞、辩解。这种动辄以代表国家自居,实则经常推卸责任的衙门作风,使得群众在充满期待之余又不免有几分忧虑:这些问题单位的负责人员,对审计结果究竟应当承担何种责任?是否应当有人引咎辞职?最终结果会不会是不了了之?这种现象凸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审计毕竟只能发现问题,却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完善的审计制度,的确可以保证各种经济问题或腐败现象被比较全面和迅速地揭露。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惩治、解决措施,没有比较健全完善的官员问责制度,则审计部门就可能成为整个行政体系中的孤胆英雄,其揭露出的问题可能成为被暴露出来又无法治愈的伤口,反而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根除这些现象必须多方面采取措施,既要从主观上提高思想认识,又要从客观上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制度本身和制度的执行两方面保证群众的利益不被损害,群众的权利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里,谁是谁的父母,谁是谁的子女,其辈份关系,是不会搞颠倒的。在国际社会,没有一个国家的官员敢于放言自己是人民的父母官。然而,在中国的职场上,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官员为“父母官”,或者官员不经意间“坦然”地把自己比做“父母官”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在一次播  相似文献   

7.
观点     
《廉政瞭望》2011,(23):10-11
调研要有“自选动作”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直指官僚作风问题,要求官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国情民情。他特别提出官员在调研中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相似文献   

8.
好官的标准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官场认可,老百姓亦称道,像范仲淹;有一部分官员老百姓极力推崇而官场却不容纳,如海瑞;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官场和民间都存在争议,像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更多的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  相似文献   

9.
古代官场虽然有规矩和准则,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而被“染黑”。虽然类型各异,但巴望着走捷径、不守规矩的官员,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更别说好口碑了。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退休或二线官员被查的案例表明,过了退休这道线并不意味着平安着陆,退休不等于进入保险箱,不能享有法外豁免的特权。当反腐没有死角的时候,当退休不是保护伞的时候,谁还敢任性的走在贪腐的不归路?其实,对于官员的涉腐追责,并没有退休之说,也没有二线之说,只要有问题查处仍是进行时。不论在位还是退休,不论一线还是二线,只要涉及贪腐都要坚决查处,对腐  相似文献   

11.
谁摆官架子?     
摆不摆官架子,其根本还是怎样对待群众的问题。官员凭"公仆之心",努力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官架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有官架子",这样说谁,都会遭到反驳:"我哪里有官架子,是你们的误解。"然而,群众又感受到这"官架子"经常可见,是谁在摆官架子呢?辞书上说官架子指做官的威势和派头,然而,概括复杂社会现象的名词都只是说说大意,望文生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3):36-37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利益的深刻调整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导致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严重冲突和极端事件。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点是党员干部没有及时解决群众的疑问,没有及时将群众心中的问号“拉直”,群众不了解真相,当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碰撞时,才会误信误判、产生怨气,从而爆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及时将群众心中的问号“拉直”,是当前做好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词,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是人民的公仆。对于每个干部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人民群众心中自有评价。一家杂志曾刊登这样两条对比鲜明的新闻: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工作时群众含泪数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易地做官时,群众鸣鞭炮送瘟神。原因很简单:前者“心里没有自己”;后者“心里只有自己,唯独没有群众”。…  相似文献   

14.
近期,不少媒体相继报道了一些地方官员"大接访"活动的正面效应,如突出强调了此举的积极作用,说官员们如何如何辛苦,处理了多少群众问题,群众是怎样地深受感动等等。然而,有识之士在看到这些报道时,心情异常沉重,认为官员"大接访"不值得推崇。主要理由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5.
一、政府官员道德风险的成因和表现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道德风险是指自利的个人受某种因素的引诱,违反有关伦理道德的一般准则,因环境允许而不受惩罚.  相似文献   

16.
山公 《共产党人》2004,(10):40-41
查处贪官手不软,反腐败进入强势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出现的贪官刘青山,张子善.到2003年被执行死刑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日渐激烈。2003年.省部级官员违纪违法个案上升到两位数。由此表明,中国反腐败斗争依然形势严峻.任重道远。高级党政官员因腐败不断被查处,群众在受到反腐败成果鼓舞的同时,又痛心疾首。政府官员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许有账可算.但腐败分子造成的政治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7.
从近些年查处的一些官员腐败案件看,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是“三九”现象,即59岁现象、49岁现象和39岁现象的合称。在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55—59岁、45—49岁、35—39岁均成为“主力军”。“三九”现象意味着从35—59岁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官员腐败的危险期,换一句话说,只要当官,如不注意就有发生腐败的危险。这种现象的发生,都与个人进退去留的重大转折有关。59岁是退休在即;49岁已近“黄昏”,“要捞要贪就得抓紧”;39岁是仕途上的一大坎,迈过去今后就可能像模像样地当官,迈不过去便可能失去大好机会。二是“阴阳人”现象,即被查处的腐败官员中,有不少曾是人们  相似文献   

18.
方付建  张丹 《学习月刊》2009,(11):43-44
笔者在基层调研.经常听到基层群众反映.中央和省的政策是好的,中央领导人是为老百姓着想的。与之对比,很多群众对基层政府和官员就颇有微辞.认为基层政府腐败现象严重,不为民办事,不为民着想。而在一些群众的印象中,基层干部整天“吃吃喝喝、拉关系、跑场子”.一派官僚作风。基于这种认知,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19.
引咎辞职制度作为现行的行政监控机制的补缺,它是在官员的行为有过失或不当,但是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违反党政纪律,难以追究其责任时的一种补位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得官员的行为被完整地置于监控之下.  相似文献   

20.
评价的公尺     
评价干部素质高低、政绩太小的公尺是什么?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县长因贿选被群众举报而致停职,其事实再一次说明,群众的意见是最公平的一杆秤。在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观察》节目中,湛江市纪委一位领导曾深有感触地说:“哪位群众反响大的干部,中纪委一查,哪个就出问题。”群众的眼睛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