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奥运精神"的基本内涵,提出,"奥运精神"本质上是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具有特殊的青年学意义。作者进而指出,"奥运精神"对于青年教育、青年成长具有极其宝贵的意义,应该将"奥运精神"作为生动、鲜活的教材,丰富青年教育、青年工作的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民族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当今时代背景下,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红色文化的"极左"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青年群体心理特点出发,理清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合理界定红色活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新型媒体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民族精神的世界价值,开展和巩固红色文化培育当代青年民族精神的教育效果,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倡导"罗文精神" 米卢曾说过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中国石油之所以能跻身世界500强前列,绝对与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世界已处于全球战"疫"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深刻洞悉这场全球战"疫"中的教育契机,不断拓展涵育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多重路径,提升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意蕴、厚植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引领青年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行为自觉,才能传承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精神基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全球战"疫"的中国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5.
论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精神是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的头脑产生的思想成果。敬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工作和职业的热爱,并且愿意为本职积极投入和追求上进的一种态度。它既是社会职业道德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敬业精神包含畏业、识业、爱业、勤业、精业、新业六个层次,有其自身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6.
引领青年是中国共青团肩负的一种基本职能、一项特殊使命。在新时代,共青团组织通过清朗网络空间、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等途径,探索创新引领青年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共青团组织还需要不断优化对"引领青年"的认识,从把握青年的基本特征和特质、输入优质思想资源、帮助青年梳理思想世界等多方面入手,持续创新引领青年工作方法。其中,努力"破壁",走进青年,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同玩""叙事""萌化"等多种途径,实现思想资源的转化;注重用事实和逻辑说话,帮助青年梳理思想世界等,是引领青年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引领青年工作方法的创新,需要大力推进青年研究,需要团组织努力汇聚"专家"力量。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青年群体进行现代社会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强烈、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群体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群体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群体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如今,青年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讲究衣着、爱好打扮、追美赶潮等一直被视为女性的偏好,但现在很多青年男性也热衷于以各种方式来包装自己,这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潮男"时尚。潮男往往具有强烈的美感意识,对时尚潮流异常敏感,喜欢以与众不同的外部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潮男"时尚的出现并流行与青年男性标新立异、希望获得关注及其寻求精神依托等心态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潮男"时尚,特别是要引导青年男性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追求"潮男"时尚。  相似文献   

9.
使命的含义     
“使命“,是多年来青年研究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最多的词汇和议题之一.但“使命“二字真正含义是什么,却少有人去探究.我认为,使命,是一种意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隶属精神范畴的一个层次,是一种对待自身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态度和责任感.“青年与使命“的议题,有将二者对立之嫌.……  相似文献   

10.
退休养老焦虑是当前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身处夹缝"中的青年更是养老议题中最受影响的一群人。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形式,围绕退休养老议题对内地和香港两地青年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养老保障关注度、养老责任方式、养老资金储备、对长者社会印象、养老经费支出等层面做了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地青年养老意识较强但都心存忧虑;两地青年养老自助感存在较大差异;两地青年对"子女养老"存在矛盾心态;两地青年对长者形象大多持正面肯定态度;两地青年养老理财能力普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政府、社会提前优化青年发展环境,纾缓青年养老压力才是根本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校园潮流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变迁.这种演化和变迁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展示了青年大学生自主、自觉、自发的文化追求.从走向上说,大学校园潮流文化的演化和变迁是青年大学生的一种"文化自知";从特征上说,大学校园潮流文化的演化和变迁是青年大学生的一种"文化自觉";从功能上说,大学校园潮流文化的演化和变迁是青年大学生的一种"文化自适".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态度的社会性、价值性决定了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变的、多样的,甚至同一时空中产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态度也不一样。当代西方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是一种自我人格异化,其典型的论述当数米尔斯的"渴望中间过程论"、福塞尔的"驼鸟心态论"和贝尔的"人格分裂论"。西方中产阶层社会态度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早期的革命性态度是现代转型的思想引擎;工业化时期的批判性态度是阻扼工业社会腐败的精神力量;而后工业时期的异化态度则是西方社会精神衰变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佛系青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情绪,是对社会心态的符号化解读。"佛系青年"现象呈现出低欲望化、个人中心化、责任规避化主要特征。"佛系青年"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的层面看为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与精神追求多样性;从网络因素的层面看为信息获取与情感交流过度媒介化;从思想因素的层面看为信仰空无与价值观多元。对"佛系青年"现象的引导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教育引导:将责任意识与青年信仰具体化;话语引导:对"佛系"进行正能量释义;政策引导:让青年群体有获得感和期待感等,从而强化青年责任意识,化解青年信仰危机,树立青年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14.
八五年九月一日至十月五日,我们就城镇青年思想状况,对湖北省咸宁、通山和地直的三十多个单位的六百六十名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就城镇青年思想发展的趋势综合分析如下: 1.对政治的态度在社会的变革中,当代青年的政治态度及其发展趋势怎样呢?就我们调查统计情况看,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普遍关心社会问题。但在认识社会问题时有着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了其政治态度呈现出三种明显的倾向性: 一是关心国家大事,要求政治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参与意识的优良传统,是北京青年身上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时代特征。当今北京青年这一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集中体现在令世人关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和"青春奥运行动"上。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顺应时代对青年成长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色"、"情"、"空"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教义中的意义,而是借用佛教用语表达作者由于人类生存中物质世俗性和精神灵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痛苦体验,这种体验又经由"空—色—情—色—空"这一整体意蕴的构筑得以从文本故事中传达出来。小说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反映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情"的悲剧,实质上是末世生存状态中人文主义者受阻于人的社会动物性而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性向本真回归、确立人之为人的生命维度的精神悲剧和灵魂悲歌。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研究提出单身青年的身份认同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构的结果,单身青年既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来自"他者"对于单身者婚恋的看法和态度,也在不断向外界输出自我对于单身状态的理解和演绎,这一过程总体上呈现出正向谐变与反向递变并行的复杂趋势.单身青年通过与国家、利益群体以及个人丛的多重互构共变构建身份认同、形成群体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在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中,根据互构向度和量级的不同,单身青年分化形成了"恐单族"、"安单族"和"乐单族"三种不同的单身类型.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为新时代青年党外干部斗争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斗争精神生成的过程从主体自觉来说就是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因此,从"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全面把握青年党外干部斗争精神的培育目标是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前提与基础,是培育青年党外干部斗争精神首先要明晰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9.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探究和把握“屌丝”现象的成因,是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屌丝”的流行与过度泛化折射出青年传统观念的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对自身状况的自嘲等心态,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对青年的看法和评价存在着"青春崇拜"和"青年问题"两种对立观念,这两种青年观时而这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时而那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是一种青年观在影响青年政策,但是实质上是另一种青年观在潜在地发挥作用。本文分析了"青春崇拜"和"青年问题"两种青年观的由来,变化发展特点,提出要走出两种青年观的对立思维,培养理性健全的青年观,形成对青年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