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绪七年八月 (1881 9)至光绪十一年六月 (1885 . 7) ,刘 王敖任分巡台湾兵备道兼学政。及至光绪十年七月 (1884 . 8)台湾保卫战爆发前的三年内 ,刘王敖作为在台最高官员 ,肩负筹划、布置台湾防务的重任。其间 ,他提出了完备的台湾防务思想 ,全面展开各项防务建设活动 ,以及实施全台“量地分管”布防方案 ,从而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台湾防务体系 ,健全了台湾的防务功能 ,增强了台湾的防务实力 ,为日后的抗法保台斗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23)
正缘起、缘续今年9月初,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带了10多位重庆人士到台北,我跟他们会聚。许沛是旧识,3年前的9月,台湾成功大学和北京台湾会馆在台湾成功大学举办"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大陆来了几位清代台湾进士后人,包括现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曾孙。汪春源在乙未(1895)割台时还是举人,原赴京赶考进士,和罗秀惠等5人曾上书清帝切莫割台。那一年台湾谁也没考上进士。汪春源到光绪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二年(1737年),侍郎吴金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在朝中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并很快被否决。然而,这是史籍对台湾建省最早的记载,也是当时有识之士对台湾的思考。此后,这一议题被不断提出并以不同方式实践。嘉庆十一年(1806年),将军、总督、巡抚及水陆两提督巡查台湾;光绪元年(1875年),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确立,台湾建省再次提出及正式设省。这是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台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乃至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宋元时期起,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初具雏形。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益进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进士,在210年间共涌现台湾文进士33名。这些进士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5,(19)
<正>刘铭传,1836年9月7日(道光十六年生),1896年1月12日(光绪二十二年)逝世。安徽肥西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大清帝国重新启用淮军将领刘铭传,派其以福建巡抚身份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到台后积极整备岸防,曾一度击退登陆基隆的法军。中法战争落幕后,大清帝国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在台期间,他除建设多处炮台、兵工厂等近代化军备外,还推行多项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最初的台湾铁路(初期仅大稻埕到锡口段完工通车)、福州和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间的海底电缆,  相似文献   

6.
台湾并入清帝国版图不久,便有建省之议。至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之前,已有蓝鼎元"易台湾总兵而设提督"、沈起元"台湾道行巡抚职权"、袁保恒"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以及吴金首倡台湾建省之议。早期建省主张之不果,折射出时人对台湾的认识程度及不同的治台理念。  相似文献   

7.
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标志了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已从“患自内生”转变而为“患从外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熙二十三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清政府与郑氏残余势力的矛盾,又一是地方官吏豪强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渗  相似文献   

8.
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刘铭传作为首任巡抚,担负着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繁重任务,而这些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出。台湾建省前每年财政收入只有九十万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谋求财政自立,刘铭传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1864——1912年)祖籍广东,出生于台湾.字仙根,又号蛰仙、仲阏、仓海、仓海君、南武山人等,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补工部主事.他深感国家民族忧患,辞官归里,先后在台中、台南、嘉义等地讲学,并编纂《台湾志》.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连战皆败,日人觊觎台湾野心益彰.丘逢甲挺身而出,号召乡民“以备战守”.次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大哗.丘逢甲、唐景崧等以台湾士绅名义致电清廷,强烈反对割让台湾.此后,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拒倭守土”.清廷不顾国人的反对,向日本交割台湾.台湾士绅依靠清廷保台的幻想破灭了,丘逢甲决心自力保台,首倡台湾自主之说,得到爱国士绅赞同,共推逢甲起草成立“台湾民主国”的有关章程、宣言及临时宪法.台湾民主国在台北成立,推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任“义军统领”.由于唐景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猜忌、排斥他人,造成台北兵力空虚.在侵略日军登台后,秩序大乱,  相似文献   

10.
1894年(光绪20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因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全国军民进行抗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月,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割让与日本。台湾军民不甘臣服于日本,在汤新兴领导下,自发组成义军与日寇侵略军进行了殊死顽强的战斗,虽然这场浩大的民族抗战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民族英雄汤新兴的事迹却流芳千古、世代传唱。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2)
正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厦门,台南安平人。父亲汪翁牛,母亲吴氏凤。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三甲第120名,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进士。1882年,汪春源13岁时考中秀才,并得到知县祁征祥的栽培,台南市志卷七"祁征祥"条有:"光绪八年,作宰台湾,得汪春源、陈润黄二茂才,即选入衙署,聘幕友李占五教之,后陈不寿,汪终成进士。"  相似文献   

12.
刘铭传在台湾巡抚任内,致力于台湾建设,提出办防、练兵、清赋、抚番等为治台四大施政方针。当时台湾“南北七百里,番社都八百有奇。光绪间,众且二十万。”“番地多犬牙厅县间,非搜濯不治。公始莅台,览形势,深感地孤险,非财足自守,不能以为,非辟地广耕桑,则财无自出。”刘铭传富有改革精神,为了促进台湾及高  相似文献   

13.
李日 《湖湘论坛》2008,21(5):48-50
1903年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案情复杂,有些问题至今在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我们忽略了对俞明震这位历史人物的研究。他是清廷派往上海查处该案的主要官员,故长期以来,当事人章太炎、吴稚晖,还有许多著述,一直把俞明震等同于其他反动官僚,把他放在对立面,因而才有所谓"通情献策"的争论,而且争论不休。实际上,在该案中,由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俞明震一直在暗地里全力救护革命党人,或通风报信,或亲自约见革命党人,劝其避走,但由于吴稚晖昧于大义,未将俞明震的情报通知同志,致使章太炎和邹容下狱。其实,俞明震虽然身为清廷命官,但他却始终站在革命党人一边与清廷周旋。  相似文献   

14.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0月,刘铭传领导的抗清保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台湾建省,清廷命刘铭传担任台湾首任巡抚。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5月离开台湾,刘铭传任台湾巡抚7年,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垦丁热带植物园”是我的台湾之旅中最难忘的一个地方。这是台湾第一座热带园林,也是世界八大试验林场之一。“垦丁”一词始于清末。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台湾招扶局从广东省潮洲招募壮丁到横春半岛垦荒种植,为纪念这筚路蓝缕的开发者,“垦丁”因而得名。该园创建  相似文献   

16.
台湾正式建省始于一八八五年,第一任台湾巡抚便是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人——刘铭传。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生于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36年6月7日),卒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的一生,曾做过三件较大事情。早年,他闯荡乡里,杀土豪,劫富户,“扦法网”,成为官府追捕的  相似文献   

17.
自光绪二年(1876年),刑部侍郎袁保恒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再奏“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最终实现台湾建省——晚清台湾建省历程人们都非常熟悉,学界也有很好的研究。但人们并不清楚,清代前期曾有康熙六十年平台将领蓝鼎元“易台湾总兵而设提督”、雍正末年台湾知府沈起元“台湾道行巡抚职权”和乾隆二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金首倡台湾建省之议。  相似文献   

18.
篇(书)名作者发表(出版)处台湾民间信仰陈小冲鸳江出版社1993年12月台湾电视发展史陈飞宝等海风出版社1994年7月现阶段两岸关系的性质与相处的若干原则陈孔立本刊1994年第3期非零和下的双边关系陈孔立(台、联合报1994年1月15日谈研究者的角色陈孔立台湾研究1994年第3期1993年两岸关系发展状况回顾李强(台)台海两岸泰季号台湾:政治整合的影响李强城乡经济1994年第1期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李强城乡经济1994年第5期摆脱“政治挂帅”的阴影李强(台)中山学术坛1994年7月22日两岸关系展望李强本刊1994年第4期“宪政改革”前后台湾对外政策的特征及其…  相似文献   

19.
噶玛兰在台湾东北部,即今宜兰所在地。噶玛兰原为高山族聚居地区,嘉庆年间,吴沙率漳、泉、粤三籍移民,筑堡开发,自头围直到五围。嘉庆十七年(1812)设噶玛兰厅,置通判,治理民事。光绪元年(1875)才改为宜兰县。噶玛兰开发的历史,是海峡两岸的汉族和高山族同胞为共同开发台湾、建设家园,一起胝手胼足,用血汗滋润祖国领土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20.
(一) 电影传入台湾是一九○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日新新闻社前的空地上盖屋,用从日本带来的一台放映机放映英杜战争等十几部影片。台湾总督府并让高松丰次郎拍摄日本人统治台湾纪录片二万呎带到日本,在帝国会议的总预算会上放映,作为统治台湾的现状说明,这是在台湾拍摄影片的开始。一九二一年台湾总督府为进一步推行殖民统治,对台湾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在总督府文教局设巡回电影班,并从东京聘来日本摄影师荻屋在台北设立制片机构,拍摄宣传性的新闻纪录片。第二年日本松竹蒲田映画株式会社田中钦到台摄制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