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年鸿沟     
鲁先圣 《传承》2009,(15):63-63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362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次年兴修人工运河——鸿沟。鸿沟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人工运河,无论长度还是宽度,航运还是灌溉,它的地位和名气并不显赫。  相似文献   

2.
胡优玄 《传承》2011,(31):74-75
"数字鸿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的不平等,民众不同程度存在漠视电子政务、对电子政务不信任及在过多的政治信息中迷失自我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公平性、导致新的贫富分化以及阻碍政治体制的改革。通过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数字鸿沟"形成的政治原因以及给电子政务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任伍 《人民论坛》2012,(Z2):62-63
收入鸿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等问题,被称为"拉美现象"或"中等收入陷阱"的罪魁祸首,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这一精神的关键在于消除制度、收入、阶层及区域四大社会鸿沟。制度鸿沟:各类社会鸿沟的根源制度鸿沟是指各地区、各群体或阶层在制度、政策及其实施绩效上的明显差异。制度鸿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9,(1)
广西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接入层面的"技术鸿沟"、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层面的"经济鸿沟"、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知识鸿沟"、社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社会鸿沟"。解决对策是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的普及、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优势,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互联网+人文旅游等手段提高农业增收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搭建新媒体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踏访鸿沟     
出郑州西北行20余公里,从黄河铁路大桥南端往西穿过黄河游览区,顺岭西行大约八九里路,便到了楚河汉界——鸿沟。鸿沟最早为古运河名,又名广武涧。战国中期,地处七雄中央的魏国,为了加强对黄淮地区的控制,从今荥阳东北的广武涧,“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行圃水者也”(《水经注》秦二十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沟分流。鸿沟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省荥阳东北的广武涧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颖水。《史记·河渠水》中有“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韩、…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给中国当代的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网络本身"双刃剑"的特性,使其产生了一定负面性,如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可能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不稳定、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更大程度的政治参与不平等等。因此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从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口,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逦向东,流经广袤鲁南大地,进江苏入中运河,这就是台儿庄运河。台儿庄运河全长42.5公里,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台儿庄运河号称"活着的运河",它带来了运河两岸经济繁荣,造就了十里港湾不夜城,留下了"京杭大运河仅存的古运河段"月河古道。  相似文献   

8.
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魏国崛起的关键人物,也是史学大家司马光非常推崇的治国明君。魏文侯用人,既能够礼遇有加、君臣相长,也能够用人不疑、人尽其才。在他的领导下,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在当时都居于前列,成为战国初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非平等性的根源所在——数字鸿沟。论述了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平等化、消弭数字鸿沟应坚持的原则,即政府主导原则、竞争原则和普遍服务原则。提出了消弭数字鸿沟的基本路径:应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消弭数字鸿沟奠定经济基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消弭数字鸿沟创设基础保障;推动教育公平化发展,为消弭数字鸿沟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新红 《电子政务》2008,(11):24-43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对中国数字鸿沟现状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本报告是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2008年度报告.报告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应用为依据,采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计算"数字鸿沟指数",重点考察了中国城乡、地区和性别数字鸿沟情况,分析了2007年中国数字鸿沟现状以及2000-2007年数字鸿沟变化趋势.报告显示,总体而言,中国信息技术扩散进入快速扩张期,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但城乡,地区间数字鸿沟仍很突出,依然是困扰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桐乡市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古镇文化为亮点、农耕文化为基础、名人文化为特色,建设"人文名城"。近年来,桐乡市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古镇文化为亮点、农耕文化为基础、名人文化为特色,构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人文名城",先后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市、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摄影之乡等荣誉。运河,是桐乡人民的"母亲河"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电子政务》2008,(11):3-3
数字鸿沟是人类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鸿沟现象已经渗透到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我国数字鸿沟问题尤为突出,显著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对中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是很有名的人物,《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有一年,魏国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日夜兼程,去魏国都城大梁接任宰相职务。途中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惠施牵挂魏国政事,心急火燎过河而掉入水中。一个船家将惠施从水中救起,问惠施为何这样急着过河?惠施告诉他自己时间紧迫,要赶到魏国做宰相。那船家听了,觉得十分可笑。他以鄙视的神情对惠施说:"看你刚才落水的样子,可怜巴巴的只会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赶来,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  相似文献   

14.
运河遗韵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扬波逐流两千余载。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的挖掘,绵亘几个朝代。从秦时起,历代封建王朝基于政治、军事、经济的考虑,就开始不断开挖大运河,至隋炀帝时,经过3次大规模的修整和开凿,一条连接南北的水运走廊方才成形。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段,它的形成同样经历  相似文献   

15.
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多数人在一定意义上生活在了被知识鸿沟、媒介鸿沟、信息鸿沟、组织鸿沟和情感鸿沟隔绝的"孤岛"上。为此,政府和全社会要一起行动,努力消除隔绝老年群体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平望位于京杭古运河和现代运河的交汇处,历来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城镇和水路交通枢纽。这里汉通运河,晋凿荻塘,唐设驿站,北宋设置军塞。宋元年间平望运河两岸已"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弘治至清乾隆年间成为著名的粮食交易市镇,商业繁荣:"地方三里,居民千家,百货凑集,如小邑然"。探寻运河是绕不开平望的。运河从平望开始被演绎出三个不同的版本:运河东线、运河中线和运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媒是一种公民参与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孕育着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新型沟通模式.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和网上身份认证技术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网络时代政府对信息集权控制的隐蔽性,可能导致"技术官僚为民做主";"数字鸿沟"现象、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沟通.基于此,应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的法制环境、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的保障机制、"数字鸿沟"的技术防控机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传媒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长城与运河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长城犹如阳刚、雄健的一撇,而运河恰是阴柔、深沉的一捺。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却鲜知"读懂运河知兴衰"。同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运河渐渐为人们淡忘了。  相似文献   

19.
长征何以饮誉全球,在于长征造就和孕育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历史已经逝去,精神必将永存。长征所展现出的必胜思想、奋斗精神和无畏气概已经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政治的藩篱和意识形态的鸿沟,是人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前行的强大支撑,是浇筑在人类内心的钢铁"顶梁柱"。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社会强调刑法突破传统的封闭状态,跨越"李斯特鸿沟",接受合目的理性的导向。虽然我国不存在严格而封闭的刑法体系,但是在建立刑法教义学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发挥后起法治国家的优势,直接跨越将来可能倒向的"李斯特鸿沟"。面对"李斯特鸿沟"这一难题,近年来大多数学者所推崇的罗克辛刑法体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中国语境中,真正的出路是将承载着刑事政策、在中国拥有深厚文化土壤的社会危害性体系化,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刑法体系,从而肃清多年来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诟病和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