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2.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3.
舒云 《党史博览》2001,(5):25-27
一美国记者斯诺到红军大学来了。他左看右看、连连惊叹山沟里的这所大学。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从6月到10月,他一直逗留在陕北。这位第一个走进神秘红都的外国记者向世界介绍了红军和红军的长征,轰动世界。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曾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0年,斯诺来到中国,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新闻系教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还认识了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介绍他去延安采访  相似文献   

4.
蒋建农 《党史博览》2002,(12):50-53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苏区之行及其同毛泽东的会晤,是中外新闻史上的传奇之笔。随着斯诺相关著作的出版和流行,在中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0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依然是历久弥新。 一 斯诺的陕北之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斯诺去苏区的想法,首先是通过他所执教的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得到  相似文献   

5.
彭靖 《党史纵览》2018,(6):37-40
正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05-1972),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第一个去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等许多中共高层领导人,向西方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在燕京大学任讲师期间,他写出了《西行漫记》(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对世界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著作,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革命的真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先后3次访华,并多次重访燕园。回国之后,他把西  相似文献   

6.
毛胜 《党的文献》2011,(1):114-116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北平来到陕甘宁边区。他想知道,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斯诺和毛泽东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披露了他是怎样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  相似文献   

7.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8.
斯诺积极支持和热情报道了一二九运动,为这场运动的发起和影响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一二九运动的经历又深刻地影响了斯诺,成为他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斯诺自始至终地介入了一二九运动.早在发动之前,学生领袖曾多次找斯诺商量,斯诺建议"运动发起时间最迟不超过10号".还答应发动其他西方记者去现场采访,详细报道.斯诺的建议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后来给学生们的指示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正1965年1月9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斯诺说,不久前他在日内瓦参加了一次"北京问题专家"的学术会议,其中辩论的一个问题是,《矛盾论》是不是对马列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毛泽东接过话头回答:"其实,《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实践论》是讲认识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向什么地方去。"不久,他甚至极而言之地说:"我只有一篇好的——《实  相似文献   

10.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京途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文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印着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  相似文献   

11.
边区倡廉肃贪二题白军民,白晓卫毛泽东、林伯渠从"我"做起陕甘宁边区时期,在延安的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干部群众中,奉公廉洁的作风,堪称一代楷模。首先是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干部,带头廉洁,克己奉公。著名的典型,当数毛泽东同志,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看到...  相似文献   

12.
正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令世界为之震惊。随后,以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记者先后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以敏锐的目光,客观公正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的真相,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敬佩。然而,并非每位进入延安的西方记者都如此幸运,瓦尔特·博斯哈德就属于后者。博斯哈德是瑞士《新苏黎世报》的记者,1931年来华工作。作为首位采访红色延安的欧洲记者,他的故事曾经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对其更是酷爱之至。 1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  相似文献   

14.
美国记者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访问延安后写的《西行漫记》,在全世界有很大的影响,而他对新四军所作的报道,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也很爱读这部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他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有回忆。他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的确,就《三国演义》而言,在好些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反映在他后来的言行中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16.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自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西行漫记》一书的封面,是一位英姿焕发的红军小号手.迎着朝阳,吹奏着前进的号角。他是谁?为什么斯诺偏偏选中了他?图片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他与《西行漫记》一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谜团一直到60年后才被解开。  相似文献   

17.
斯诺的视角     
正埃德加·斯诺,一位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西方记者,一位至死都宣称"我热爱中国"的国际友人。今天,我们再次翻开他的著作,回望他在中国的足迹,仍然启示颇多。1928年,年仅23岁的斯诺挎上一部旧柯达相机,作为临时船员,踏上寻找"东方的魅力"的冒险之旅。他到达上海,投奔校友密勒,随后便开始了他的在华记者生涯。人生有如河流,说不定就在哪  相似文献   

18.
1936年8月的一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碰到一个仪态大方、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武将,正在和陈赓将军亲切地谈着话,不禁引起了斯诺的高度注意.斯诺从头到脚细细打量着这位不知姓名的将军,仿佛他身上隐藏着摄人的奥妙;好象在审定这位陌不相识者是块非常引人注目的奇材.司令员彭德怀见斯诺神情专注,目不转睛,就上前对斯诺介绍说:“你认出来了吗?这位就是著名的‘赤匪’、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长徐海东,周恩来副主席正要介绍你去他的军团呢.”  相似文献   

19.
李克农上将是我党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独具胆识、勇闯龙潭虎穴的传奇故事,被世人传颂。李克农酷爱文艺,喜欢摄影。在中央苏区,他演双簧,说相声,扮演滑稽博士,令人捧腹。在延安时,他组织了一个枣园文工团,演出的一些节目轰动了整个陕甘宁边区。  相似文献   

20.
孟昭庚 《党史博采》2007,(11):18-20
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地区,邓颖超找到了斯诺,并请他设法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保姆",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爱泼斯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终使邓颖超离开了是非之地安全地回到了延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