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脱嵌"家庭关系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影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再生产。较低的家庭阶层地位产生了"脱嵌化"的家庭关系,进而影响其对随迁子女的学业支持力度。分而治之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阶层地位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使随迁子女丧失学业优势,在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只有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流动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邵岑  张翼 《青年研究》2012,(4):1-11,94
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按照出生年份划分流动人口代际群体,在经典迁移理论和新迁移经济学的框架下比较分析"八零前"与"八零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等方面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并对家庭迁移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居住时间、迁入地家庭总收入、移民汇款等方面不存在代际显著差异,对家庭迁移的影响存在代际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康岚 《青年研究》2012,(3):21-29,94
本文通过分析两代人在家庭主义认同的不同维度上的代差与代同后发现,青年人对于家庭主义的认同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导致青年人身上出现了以家庭价值的稳固和个体意识的崛起为双重特征的"新家庭主义",青年人更多地强调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这有别于父辈认同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家庭主义"。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4.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里老人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威,集体经济时期老人权威受到挑战并动摇。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人在家庭中权威彻底丧失。家庭权威变化使代际关系重心下移,老人在家庭中地位边缘化,代际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并使代际关系朝理性化方向发展。以家庭养老为基础,逐步推进完善多元养老体系建设,树立和培育新的家庭代际伦理观念,政府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担负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对和谐的平等民主的代际关系的建立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自反性实践框架下,以成年初显期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代际关系的特征和回溯代际亲密性的建构过程,来理解当下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亲权和孝道回归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特征是以亲密情感为基础的亲权和孝道运作。父母的亲密亲职和子女的协商性成年是亲权和孝道回归的两个自反性实践机制。对身处个体化进程之中的青年来说,向父母和孝道的回归,既是亲密惯习的实践结果,也是协商性成年道路上的自我认同建构。从孝道文化变迁的微观机制看,这一现象体现了自反性实践对既有家庭制度的创造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孝道”养老的文化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养老的文化效力随着社会发展会逐渐递减,自助养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将一并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的主要方式,未来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将以自立、亲情、平等、共喻为特点。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首次将"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赋予其规范性地位,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代际抚养合作。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在构建家庭关系的过程中刻意消解了传统文化中"家"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意义,突出"人格化"的行为模式。作为社会概念的"家庭成员"与作为法律概念的"家庭成员"对"帮助抚养"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法律在修订过程中虽然扩大了家庭成员的范围,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帮助抚养"权利义务关系构建的"人格"基础,在逻辑上与现实中都无法自洽,使代际抚养合作关系中女性的正当利益诉求被漠视。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观照中国社会家庭现实,重构完整的、彰显身份品格的家庭概念,以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别于经济共同体意义上的家庭,身份认同意义上的"家"是实践性和观念性的结果,是否将父母纳入到"家庭"范畴是个体的主观选择。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探讨了家庭认同的代际差异与变迁趋势。研究认为,个体对父母的家庭认同存在代际和城乡差异,受总体认同观念,以及居住安排等实践性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家庭观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显现出"双系化"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玉洁  龚继红 《学理论》2013,(12):67-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老年人责任重大、代际伦理道德丧失"等,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新时期的家庭代际关系将怎样发展,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文化的路径将观念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结构的路径则将诸多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思想作为一种衍生物,将结构安排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辽宁省F村征地与搬迁后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考察,在个案研究中检验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的解释力。本文认为,结构因素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改变中是首要因素,但是结构因素通过文化因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庭的两代关系——上海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 当代中国家庭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家庭制度早已形成,而国家计划生育实行一子政策,更使此种小家庭制度与西方所流行的核心式家庭有异。在一子政策下,兄弟姊妹的概念消失了,两代关系亦因一子而变得人为地密切。中国人一向所重视的家庭主义精神,在一子政策下,如何混合对两代关系产生影响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借用布迪厄的婚姻策略概念,结合婚恋仪程中不同时点上"分"与"合"的态势建立分析框架,对农村青年的婚恋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代际关系、婚俗文化等结构文化因素和个体中心意识、注重情感的择偶观等个体化因素构成"分""合"转化的深层动因,外出务工构成重要事件变量。随着青年人不断外出务工,亲代权力式微,婚恋文化日益宽容,个体中心意识、注重情感体验的择偶观等个体化诉求凸显出来。这为农村青年自主的婚恋策略实践塑造了空间,致使在具体的择偶进程中,个体的利益诉求而非家庭利益成为主导婚恋态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3)
虐待老人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作用下呈现出独有的"失控"特性,造成根源定位出现盲点和治理策略的偏差。本文立足于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化"的社会事实这一宏观历史变迁背景,从理论层次和现实状况详细阐释了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张力的视角,提出要以维护本体性安全来培育具有家庭美德和公共道德的现代公民,进而构建抵御虐待老人问题风险的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的老年人"脱嵌"于工作单位与传统家庭,却未能嵌入到作为生活共同体的社区之中,进而造成了身份与认同层面的转变与落差,急需精神层面的慰藉。而"文化养老"以其特有的方式为这一困境的突围提供了一个突破口。调查分析发现,通过空间营造、组织建构和活动开展三个维度的"文化养老"实践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精神嵌入"来实现对老年人的改造,进而达到挽救老年人"脱嵌"危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姚俊 《青年研究》2012,(3):85-93,96
本文通过对N城15个家庭及其成员的观察和访谈,发现了"临时主干家庭"这种新的家庭结构形态。在这种家庭形态中,家庭结构出现了时空分离的现象,家庭结构的选择成为一种家庭策略;而具体的家庭结构的形成反映出了满足个体需求、代际不平衡、女性主导以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入的文化领域建设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然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对道德伦理观认识和实践的偏失,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阻碍因素。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和稳定的一支,随着社会文化包容性、形式多元化的日益增强,家庭代际关系也面临着转型和重构的巨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这一伦理命题,在社会转型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试以"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赫勒的道德观为理论架构,就家庭代际伦理转型中道德嬗变的过程及目标趋向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8年安徽农村的调查,本文对中国人口社会转型期城乡人口流动和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直系家庭为农村主要家庭结构,空巢家庭规模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外流而逐步壮大,传统复合家庭已快速缩减,而婚姻挤压催生出"失婚核心家庭",其数量随性别失衡与男性婚姻挤压态势的加重而上升。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导致出现老年父母生活照料缺乏的问题,而儿子被迫"大龄失婚"则改变了传统的养老功能,大龄未婚儿子承担了本应由儿媳承担的生活起居照料责任,但其依旧难以弥补因失婚给父母造成的情感压力。  相似文献   

18.
范成杰  龚继红 《青年研究》2015,(2):85-93,96
本文聚焦华北平原李村的代际关系演变实践,将其置于农民"上楼"所引发的居住空间重构和再造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居住空间再生产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民"上楼"前,通过系列分家的模式造就了父代核心家庭与子代多个核心家庭并立的代际居住空间格局,由此容纳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农民"上楼"打破了代际居住空间既有的生产过程和逻辑,代际之间的居住空间受到挤压,在此有限的空间中形成的刚性结构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加深了父代对子代的依附关系,并将农民"上楼"的成本和负担转嫁到中老年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19.
课外教育是实现家庭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在重视分数和规范性考试内容的中国教育制度下,以高雅艺术为代表的文化资本难以转化为学业优势。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中国家长倾向于采取"杂食性"的文化资本培养策略,保证学业优势,兼顾培养阶层品味。家庭阶层地位越高,"杂食性"的培养倾向愈明显。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0年基线数据的分析发现,来自优势阶层的学生更有可能参加课外班,参加课外班的种类数更多,更有可能在课外班的选择上兼顾课业学习和课外兴趣。这些发现表明,课外教育已成为继家庭和学校之后的"第三重"文化资本再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2)
我国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半工半农"经济模式根源于城乡二元分治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代际分工结构。一种社会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大致有实现农民的再生产、实现相对廉价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护城乡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户家庭的经济收入等四个方面的社会功能。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对个体农户家庭和我国总体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我国社会若要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结构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