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诚是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基础概念,在中外政治哲学的历史沿革中呈现出不同内涵与价值指向。需要梳理中西方"忠诚观"的精髓要义、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关于"对党忠诚"的具体阐释,以及当前党内对"忠诚"认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从党性修养、理想信仰、人民立场三个维度深化对"忠诚"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龚虹波 《理论探讨》2005,(6):104-108
本文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行动-结构对峙的理论视角出发,评析了"垃圾桶"模型在消弭行动与结构的紧张中所作的理论贡献,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折衷所导致的理论因果解释力下降等理论缺陷.通过对"垃圾桶"模型这一理论个案的评析,作者探讨了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同学派视界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理论解释力的多向度理解及概念的可观察性等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是对韦伯理解社会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它们在思想渊源、发展脉络、社会学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方法论等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马克斯·韦伯构建了理解社会学的框架,舒茨则利用现象学将其扩展和拓宽、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8)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坚守人民立场,从其理论逻辑来看,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立场的坚守与遵循;从其历史逻辑来看,是对中国共产党成功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其价值逻辑来看,可以更好地解决疫情防控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从其实践逻辑来看,需要坚持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抗疫理念以及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疫情防控教育宣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坎南以"正义无用论"为逻辑内核,以"内在批判说""革命动力说"和"外在批判说"为外层框架,重构了马克思的正义观.虽然这种重构有某种新意,但是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倾向:其"正义无用论"存在理论错误,"内在批判说"需要进行重新审视,"革命动力说"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外在批判说"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布坎南站在自由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试图先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观,然后指认这就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再对此进行批驳来凸显抽象权利和正义观念的价值,实质上这是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的立场和方法,实际上已经彻底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刘云杉 《学理论》2013,(24):90-91
布迪厄在其社会学中构建出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利用结构的方法交织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模式,构建起一个以实践作为支撑结构的分析空间,从而对整个社会学的根基与方法提供了一种转型的可能。社会学的转型与哲学社会学的建立是不可分割的,哲学社会学对于社会学本质的探索就体现在哲学要提供给社会学对人的概念的理解,从实践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应当有一种新的概念来作为哲学社会学中对人考察的基础,即"专场"概念。  相似文献   

7.
组织是行动者构成的组织,行动者的集体行动构成了组织本身。有别于"将组织看成既定存在"的传统主流组织理论,组织行动学派认为人是具有自主性的行动者,而组织是由行动者参与的一种"人为建构"。通过对Y市R局的设立及初步运行的考察发现,中国政府组织虽有官僚制的典型结构形式,但其真正的生命力来自于组织内外的行动者。以建构组织观分析考察当代中国政府组织,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当前政府改革的理解,并为建构适应复杂性治理要求的政府组织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应建立在对各种当代西方左翼社会思潮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新的理论解释框架和多维的研究视角,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病症的批判力度,保持其鲜活的理论生命力。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话语权"、"种族"、"性别"、"生态"和"金融全球化"等理论维度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力图构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批判更加深刻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0)
科学知识社会学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引入我国,其重要创始人——巴里·巴恩斯的理论在我国引起广泛争议,从科学观角度理清三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知识究竟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合理性"是否存在?巴恩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明显区别于传统科学观。弄清这些差别,对于构建新的、合理的科学观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的核心概念"egemonia"目前存在多个译名,这也反映了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为了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探讨这一概念内涵,这一概念暂且被译为"领导权".葛兰西接受了列宁的领导权理论,并运用这一概念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方式,认为领导权内部存在社会结构与意义生产两个层面的协商.从社会结构来看,领导权由历史集团和市民社会等要素构成,并成为一种协商策略和政治分析模式;从意义生产来看,有机知识分子通过语言与文化进行协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6)
胡塞尔的本体论即是其纯粹意识理论或先验主体性理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即是实践本体论。胡塞尔的作为"本体"的纯粹意识是内在的"存在",而实践则是融贯内外的活生生的"存在",前者不是本源性的东西;纯粹意识表面上有"绝对性",但它其实是相对于实践的;在实践观的视野中,意识是所谓的"纯粹的"存在,但这不是本体性的奠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本体论,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维度,我们须面对实践本身。实践的产物、现存的东西、具体历史条件等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评判和改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40年代诞生的贝尔纳学派和贝尔纳主义曾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的传播和构建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催生出许多马克思主义新型学科,如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STS等。然而在西方"科学自由"观的重磅下,似乎显得裹足不前,停留在历史星际中。事实上,贝尔纳学派和贝尔纳主义并没有被时代所吞噬,今天仍然有它"幽灵"般的存在。借此,对贝尔纳学派及其思想的研究不仅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型学科,而且能够在国际惯例中更好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学派。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也只有这样才能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的刑法观与传统的刑法观在"犯罪概念"、"刑法规范"、"刑事责任"等方面的理解上均存在着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究其差异性,对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5)
功能学派自其开创以来,一直都对文化研究,乃至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影响比较大,其创立的田间作业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具有较大的理论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外,功能学派倡导"文化整体论",注重实证研究,强调事物的"功能"与"意义",等等。时至今日,功能学派对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研究的影响仍然随处可见。但是,功能学派也有如同上文所讲的某些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在研究功能学派时要注意鉴别与批判。  相似文献   

15.
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为我们研究经济行动提供了两种视角,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并未脱离经济学的单一结构,而新经济社会学从"嵌入性"概念入手,研究方法上表现为多元化特征。主要从基本假设、方法论主张等方面对上述两种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迁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是如何理解制度这一概念。社会科学领域对于制度概念存在三种解读,即规制性制度观、规范性制度观、认知性制度观,分别将制度视作外在的规制结构、偏外在的规范系统、内在的共享信念。三种对于制度的不同解读意味着对制度本质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制度变迁根源的外生性或内生性、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变量、制度变迁的设计或演化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或有所侧重,形成各具特色的制度变迁研究。三种制度观强调了制度变迁的不同维度,未来的制度变迁研究可在秉持某种制度概念的前提下关注更多维度,发展制度变迁的中观理论或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超 《理论探索》2011,(2):91-94
社会秩序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社会秩序理论的发展理路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种思路,两条线索"。"一种思路"是指从要素、结构到状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如何的研究思路;"两条线索"是指"社会秩序中行为主体(人)的作用"线索和"社会秩序组成结构间的关系"线索。对西方社会秩序理论发展理路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总结社会秩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且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其话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民众的认知结构、话语结构。当前,应注重从三个维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即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客体维度,创新契合现时代需要的大众话语体系;载体维度,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0)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课程进行思考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场域"与"惯习"是贯穿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整个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从这三个概念出发对课程进行社会学审视,能用另一种视角洞察和分析课程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反身性"在西方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反身性"概念有着多重内涵,需要从哲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不同的角度加以辨析。从主体客体混沌状态到主体客体的两分状态,再到20世纪反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对理性的怀疑中"反身性"逐渐跃入人们的视野。本文试图对"反身性"这一基本概念予以较为科学的界定,除了对其进行词源学的分析外,还要区别其在哲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中的不同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