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儒学从价值创造和文明对话入手,探索儒学与商业会通的"生意观",开拓根于传统、面向现代的儒学新论域,以促进"修养型"商业文明建设,培育有仁能、有创义、有礼养的生存、生活、生命、生态多维一体、生生共荣的"大生意"。  相似文献   

2.
武振玉  李铭娜 《求索》2012,(2):182-184
汉语"尤最"副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具有积极色彩义的词;二是来源于具有消极色彩义的词;三是来源于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这类副词从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其一是采用具有鲜明色彩义的词语来表达程度高,包括具有积极色彩义和具有消极色彩义两个明显对立的色彩范畴(后者尤为突出)。因为在汉民族的观念中这样的词语色彩鲜明,所表达的语义强度突出,用来表示程度高,可以很好地增加对程度的强调。其二是汉语选择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表示程度高,又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4.
杨爱东 《人民论坛》2015,(8):213-215
通过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延伸出来的"仁"、"义"、"诚"、"敬"、"孝",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行顶层设计、舆论引导、思想教育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将在很大程度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进而实现文化强国梦。  相似文献   

5.
李雪芬  邓小辉 《传承》2015,(1):138-139
关公文化是由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经过近两千年的传承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文化内核"忠、义、仁、勇、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重审关公文化,正视关公文化的精髓,对于留存我们民族的文化魁宝与魂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成军 《新东方》2013,(6):12-16
孟子认为,外物尽管自身是善的,可欲求的,但却不是我们心灵的真正对象,我们心灵的真正对象乃是天赋的"理义",它是专属于人的、神圣的、绝对的善。因此,我们必须在外物之善与理义之善间进行抉择,并通过"反求诸己"、保养本心、向外实践这一动态且辨证的过程,来实现我们的超越性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正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讴歌伟大的人民,他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一词古已有之,《管子》一书中写道"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人民被泛指为有生命的人生,也指平民、庶民。马克思主义诞生  相似文献   

8.
从儒家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义”、“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 《人民论坛》2012,(11):162-164
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武德是武文化的价值内涵,是在儒家思想框架背景下的一种伦理体现。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的视野框架,以武德中的"仁"、"义"、"信"作为基本的论述支点,探讨中国儒家文化体系中武德的要义;提出要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用辩证的方法重构新时期的武德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承天道、顺人心,是先验性的内在规范,是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礼"是"仁"的外在表达方式,二者互为表里,担负着规范行为的"法"的作用。孔子认为人的内心是"仁"的,表现就符合"礼"的要求,这种连接沟通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割断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本末倒置,任由"礼"脱离"仁"的约束,自由生长,将"仁"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致力于将物质资本优势转化为精神资源优势,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创新,围绕孝、诚、仁、义,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使富而好德、富而好仁、富而好礼真正成为温州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松州》2014,(6)
<正>近代以来,我国学人多以西文"iustice"一词为基础谈论"正义"问题,大量引进西方的"正义"理论,许多社会问题的论述也以此为依据而展开。殊不知,我国的"正义"学说更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早在尧舜时代,"义"就已经是人们谈到的重要命题。后来,"义"作为"五常"之一,又成为极其重要的道德范畴。在我国的早期论述中,"义"就有"正义"的意义,《中庸》说:"义者,宜也。"  相似文献   

12.
刘红霞 《新东方》2007,(9):38-40
一、先进文化理论和校园文化内涵文化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字眼,由于文化内涵的包罗性和复杂性",文化"的科学概念到18世纪启蒙时代才真正产生出来。迄今为止,国际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文化"一词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给文化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维护他人的权利是儒家本有的"仁"之思想应有之义,而民权即是仁道之政治实现,也是仁道之最大化。儒家"仁"之思想中的恕道以及以仁为基础的"天命"、"民意"思想可以发展为对民权的维护。礼所要求的"谦德"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平等思想。"礼"在尊贤意义上的差异性是儒学现实主义的表现,是对政治哲学独特之贡献。儒家思想资源可以给现代民主制度提供更加坚实的道德与伦理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式民主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语境下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据学者研究,"文化"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含义极广的概念。在我国古汉语中,"文化"本义是指"文治"与"教化",与今天使用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Culture)一词是个舶来  相似文献   

15.
《松州》2015,(4)
<正>孔子曾经说:"悠悠万世,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反复强调礼的重要。在太阳升起的东方:精载了五千年文化的国家——中国,在华夏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的方向……是什么,用它独特的内涵征服了一个  相似文献   

16.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这里有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孔子讲仁,老子说义,我们是一个讲了几千年仁义的民族.慈善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17.
吴邦江 《理论月刊》2006,(6):122-125
"词为艳科",词应以婉约为正宗,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虽历来就有争议,但却似乎是大多数词学家的共识.该文对苏轼以前豪放词风源流演变进行梳理探究,提出不同看法一是豪放词不是"别调",与"婉约词"的关系不是母体与变体的关系,而是兄弟或姐妹的关系;二是苏轼不是豪放词风的开山祖师,更不是"豪放词派"的首创者,而是扩大了豪放词的词境,开拓了豪放词的领域,是重要的承继者和发扬光大者.  相似文献   

18.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一种“文化义”,表现为其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隐含于其词内和词间的贵贱、尊卑、高低、是非、好坏、善恶、正反、顺逆、生死、臧否、增减、老少、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以及男女等两极性语义,存在于人们认知的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时空和性别范畴里,是汉语颜色词词义及其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倡导节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有丰富的节制思想,其"道"、"义"、"礼"、"和"、"仁"、"爱"等道德规范有的本身就是节制思想,有的虽然不是直接讲节制的,但是包括丰富的节制观念,对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爱的名义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