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慧 《前进》2017,(2):46-48
<正>经济下行是备受国内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山西而言,全国经济下行是极大的外部压力,而山西长期以来依靠资源优势发展,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发展局面,构成了山西整体经济下行的客观成因。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引发了人们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出路的思考。笔者试图通过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的探索,从多个角度考察山西发展的路子,为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议。一、经济下行背景下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的  相似文献   

2.
3.
丁靖 《就业与保障》2022,(2):166-168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就业,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可以有效应对现阶段大学生结构性就业混乱的突出矛盾,也是解决好就业这一最大民生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企业行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运用创新力量,坚持德技并修、校企融合、多元办学、提质培优,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5,(2)
<正>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时代主题,是中国改革发展新阶段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深水区推进改革的利器,也是资源型地区摆脱"资源诅咒",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久和谐安定的必然选择。一、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六大发展"、实现煤炭"六型转变"的战略思路,其中转型发展被提高到是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既是攻坚战更是持  相似文献   

5.
张志芳 《前进》2020,(10):34-36
正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判断,在其后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判断又作了多次强调,新发展格局成为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只有适应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特点与新变化,不断推进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才能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前不久,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这是2010年确定山西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转型发展的又一次顶层设计和强力支持。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任务及“资源型经济转型”与“能源革命”的历史使命,山西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断崖式下滑到稳中向好,再到转型发展入轨并呈现强劲态势的重大转折.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蹬出一条新路来”的新要求,山西经济高质量转型发...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山西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探索如何发展生态经济,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转型跨越发展是当前山西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生态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保证排忧解难攻坚破冰,政策先行。今日山西,发展生态经济是倒逼经济深度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省第十  相似文献   

9.
<正>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发表,以数字和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5年多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五年多来"一带一路"由理念和倡议到具体实施的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极其重要推动力,也是山西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重要机遇。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推动山西  相似文献   

10.
《前进》2017,(10):4-6
<正>改革创新勇担使命建成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对贯彻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作出全面部署骆惠宁讲话楼阳生主持本刊讯9月18日,全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大会在太原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考察山西提出的要求,对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  相似文献   

11.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普遍认识到,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自己的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将给世界上正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赵建英 《前进》2012,(9):40-42
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离开了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就失去了载体。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路径就是要培育和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使其代替资源型产业而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努力将数字经济打造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山西要聚焦推进“数字山西”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与中部其他兄弟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在把握“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厘清山西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明晰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探寻数字...  相似文献   

14.
李慧琴 《山西政报》2006,(21):41-41
资源型县区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的县级行政区空间地域为基础,形成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统一体,他们作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当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如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资源型县区经济作为对自然资源开发的一种特殊区域类型,由于受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必然体现在资源开发——兴旺——衰退——转型复兴的整个过程中。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对于长治市所辖资源型县区占相当比重的经济发展能否适应形势变化.在摆脱资源有限性或资源枯竭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绿色化、特色化、多元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对县域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就是要把云南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兼顾经济社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础;提高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打造资源型产业的技术竞争力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推进横向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推动纵向产业链的延伸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增加研发投入,为新兴产业提供优惠政策是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我国政治理念之一,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常态化趋势。环境监管失职罪作为防控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变得更具时代性、科学性。针对目前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法局限,需通过完善罪过形式、引入行为犯规定、合理配置法定刑等立法调整措施,提高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可行性,为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地区曾经为共和国的工业基础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随着经济进入转型时期,资源型地区遭遇了资源储备不足,产业的刚性化和单一化,资源经济转型方面立法缺失,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因素的阻滞,陷入了经济转型的困境中.欲破解其困境,有必要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做出分析,提出解决经济转型的对策与出路.  相似文献   

18.
张复明 《前进》2011,(11):47-49
山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推进资源型经济发展是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试验区"的成功获批,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为有效破解资源型区域的共性难题和我省发展的特殊难题,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入手,先行先试,找准路径,改革创新,序次突破,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具体策略是:以"集约、高效、低碳"为导向,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型;以"高端、循环、多元"为要点,  相似文献   

19.
贾步云 《前进》2020,(5):16-19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我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赢得战略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潜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总能渡尽劫难而生生不息,这实际上依靠的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传承着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急剧变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使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提供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