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的4月20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搭乘"希思罗机场快线"前往希思罗机场,准备乘飞机去美国演讲.买票时,布莱尔摸遍所有口袋,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头天晚上助手给他准备的现金不仅遗忘在家,而且也没携带信用卡.  相似文献   

2.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刚刚出版的回忆录《抉择时刻》一书中,对其他国家领导进行了评价。他在书中这样评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他处事冷静、思维敏捷,他是一位专注国家内部事务的实干家。他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我在世界舞台上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作为我们的盟友,他从来不曾动摇过。他评俄罗斯总理普京:骄傲自大,是个冷血动物。小布什在书中提  相似文献   

3.
资讯台     
名刊扫描我走自己的路!——托尼·布莱尔的最后时刻布莱尔首相应该成为英国二战之后杰出政治家之一,即使不是最聪明的,也是最有能力的。但他数十年的政治生涯将在争议中结束——卷入伊拉克战争以及涉嫌财政丑闻,这真是个悲剧。布莱尔首相将离开唐宁街10号,回到起点——麦诺贝拉,这是1983年他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后买的第一栋房子。换上牛仔裤,53岁的英国首相眼神不再闪亮,头发灰白,脸上带着五年战争和十年权力的痕迹。四年多的伊拉克战争给布莱尔的打击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首脑都沉重,曾经的盟友遗弃了他,政敌们纠缠不休地调查他。然而,二战后除了撒切尔夫人以外,布莱尔的政治成就是无人可比的:他改变了英国的政局,重塑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4.
报载,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夫妇不久前状告法庭,要求判令未经允许擅自刊登涉及他们日常生活隐私内容的文章的《星期日邮报》“禁止刊登”。最后,法官判决布莱尔夫妇胜诉,《星期日邮报》被迫改版。据悉,在此之前一个月,布莱尔还曾投诉英国《体坛日报》擅自刊登他们15岁的儿子亲吻同龄小女孩的照片。  相似文献   

5.
李肇星 《政府法制》2014,(11):15-15
布莱尔之囧 许多国家的国宴都倾向用本国酒,但如果酒的味道不合客人的口味,就会惹麻烦。2005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一次国宴上拿出英国葡萄酒请客人品尝。宴会一结束。瑞典首相佩尔松就冲进了洗手间。  相似文献   

6.
余杰 《中国律师》2002,(11):56-57
最近,尼泊尔的廓尔喀雇佣军状告英国政府触犯人权、种族歧视,并要求进行高达二十亿英镑赔偿的案件成为新闻焦点。虽然类似起诉早就已经提出,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引起公众的密切关注———因为现任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切丽亲自接手了这个案件。尼泊尔的廓尔喀人自古以来就英勇善战。早在18世纪,喜玛拉雅山麓的廓尔喀公国就组建了廓尔喀军。英国殖民者侵入印度和尼泊尔之后,从19世纪中叶起便组建了廓尔喀营。后来,这支特别的军队南征北战,不断扩大,还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累计出兵人数多达25万人。廓尔喀军对英国统治者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7.
权力越大的人睡觉越少,真的吗?就世界好多国家的领袖睡觉的时间来说,表面上的确如此。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每天只睡4小时;意大利前总理安德烈奥蒂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较幸运,但每天也只能睡6小时;捷克总统哈韦尔也是“苦命人”,全世界都睡了,他还在灯下埋头工作。与床有缘的是德国总理科尔,天塌下来他也不管,一  相似文献   

8.
在布莱尔任英国首相的十年中,本文认为英美关系可分为调整适应阶段、快速升温阶段和动荡回调阶段,并明显体现出继承性、平衡性和相互依存性的主要特征。一方面,英国借助英美特殊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彰显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与美国过于亦步亦趋,使得英国自身形象受到极大损害,并最终导致布莱尔的下台。"后布莱尔时期"的英国继任者仍然不得不面临"欧洲主导还是美国第一"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龙际礼 《政府法制》2010,(16):45-45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相似文献   

10.
人权法教学在英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1 0月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首次访华。在他访华期间 ,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定 ,其中包括一项有关人权对话与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 ,中国连续三年每年选派若干名从事人权法律研究、实践的人员 ,赴英国相关大学参加人权法的学习与交流。布莱尔首相向首批被选中的六位中国学者颁发了奖学金 ,并表示祝贺。他希望该项目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关于人权问题的交流与对话 ,加强该领域的双边合作。1 999年 1月 ,这批学者赴英国参加了诺丁汉大学法学院人权法研究中心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人权法研讨班。我有幸作为这个小组的成员之…  相似文献   

11.
《江淮法治》2013,(24):36-37
莱德是纽约数一数二的金融大亨,他虽已快60岁了,可还是精力旺盛,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业务蒸蒸日上。要说他有什么烦心事.那就是他惟一的儿子,并没有如同他父亲一样的才能。整天不务正业,上个月,还因为与人斗殴进了警察局.莱德只能让司机肯特将他保释出来。  相似文献   

12.
英国法律周刑事诉讼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0月6日至10日,在英国首相布莱尔对华进行友好访问的同时,“英国法律周”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英双方的400多名法律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笔者有幸参加了其中刑事诉讼程序的研讨会,现将此次研讨会的内容作一介绍,以飨读者。一、关于审判前程序英国刑事司法制度通常为对抗制,强调在争议双方对抗的基础上发现事实真相。对抗制的主要价值之一在于对警察确立了一套规则来约束其对证据如何取舍,而且这些规则必须与以后的审判规则保持一致。这必然要求警察在收集证据时自我约束,合法地收集证据,如,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3.
日前看到一个发生在英国牛津大学的故事: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14.
梁阁亭 《政府法制》2013,(27):43-43
政要们也有七情六欲,脾气不好爱当众发飙的领袖政要不胜枚举。 1940年,进入唐宁街10号的丘吉尔,他不仅脾气粗暴,还经常处在半醉半醒状态,每餐少了威士忌就会发怒。他的情报官说,“他简直就是一个罗马皇帝,甚至比暴君还要坏”。不过,如果没有丘吉尔,英国可能就被希特勒给接管了。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尤其是在新环境下,在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中更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将对英国这个作为西方先进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代表进行分析;并且在梳理布莱尔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基础上,总结布莱尔政府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中一些值得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以期对我国构建现代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田丽文在2006年10月9日的《卫生与生活》上著文说,来到英国,第一个感觉便是英国人很傻。如果你买了东西,拿回家后,忽然又不想要了,无论你买了多长时间,只要没有污损,都可以拿回去退货。没有任何理由,只要你说不喜欢就行。一次,有个留学生从英国向国内寄回一块手表。可当家人收到时,只是一只空盒子,弄不清手表究竟是落在邮路的哪一地界了。当他向邮局提出此事时,邮局未让他出示任何证据,很快向他赔偿了损失,也不怕其中有诈。  相似文献   

17.
张雄 《政府法制》2011,(29):27-27
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在2009年元旦泼墨写下“安心活力”四个字,以此证明他的汉字水平和书法没那么糟糕。日本人多知道首相是个动漫迷,却经常因为读错日文里的汉字而闹出笑话。有记者问动画大师宫崎骏对麻生念错汉字的看法,他冷冷地说:“这实在是日本的耻辱。”  相似文献   

18.
没有任何一个商标纠纷案件,能够像杜康商标纠纷案这样不但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而且持续长达几十年,甚至赫赫有名的杜康酒的知名品牌是由法院的判决来认定的。这起商标纠纷案不仅涉及到周恩来总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甚至这场案件早被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植父子所言中。  相似文献   

19.
金秋十月是一个丰硕的季节。1998年10月6日至10日,配合着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首次来华访问,第一个“英国法律周”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英法律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英国法律周”由中国司法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英中文化协会共同主办。10月6日开幕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司法部部长高昌礼,高法、高检的领导人,英国驻华公使施安等出席了开幕式。司法部副部长刘飏、英国法律代表团团长、  相似文献   

20.
毕然 《法庭内外》2011,(11):48-51
芳龄19岁的富家美少女,留洋回国期间因到美发店做头发,竟然与大她5岁的发型设计总监一见钟情,不仅为他献身,而且再赴国外后还省吃俭用资助他10万元创业。2010年圣诞节前夕,女孩再次从英国返回南京,并急匆匆地去见朝思暮想的男友,岂料几天后她竞惨死在男友的租房内。穷困潦倒的发型师能得到富家少女的真爱本应珍惜,那么他为何要对女孩下毒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